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北齐重臣杨愔是怎么死的?跟被其政权有什么关系?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8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北齐重臣杨愔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中国自西晋八王之乱之后,汉族政权南迁退出北方政治舞台,以鲜卑、氐、羌、匈奴、羯为首的少数民族大举入侵中原,分别建立自己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迎来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在东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除了羯人建立的前后赵之外,大多都奉行汉化政策。

  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其皇族高氏本为汉人,却奉行鲜卑化政策,还亲近西域文化,排挤汉族文化。汉族大臣一旦做到宰相的位置,往往就会因为嫉恨见杀。比如贤相杨愔就是其中之一。故借此机会,我将从杨愔之死入手,探析北齐政权胡化的背景,揭露其之后衰亡的原因。

  杨愔,出身于高门弘农杨氏,从小沉默寡言,但是喜欢读书。后来在北魏被征为羽林监,后来成为高欢手下的得力助手,在东魏时期,他负责帮助高欢处理文书命令的同时,也能领兵作战并屡立奇功。后来因为堂兄一案弃官隐居,但还是被高欢寻回并予以高官,最后位至宰相,做到了托孤大臣。

  《北齐书》记载:“神武见之悦,委以重任,妻以庶女。及居端揆,权综机衡,千端万绪,神无滞用。自居大位,门绝私交。轻货财,重仁义,前后赏赐,积累巨万,散之九族,架箧之中,唯有书数千卷。”

 

  但是后来在北齐内部的权力斗争中被杀,但是连他全力支持的废帝都对他的死毫不在意,只因为他是汉人。

  《北齐书记载》:“废帝曰:‘岂敢惜此汉辈?’”

  在北齐当权时,鲜卑人与汉人的地位差距有多大。但是高氏本来也是汉人,这就比较奇怪了,为什么汉人出身的高欢及其子弟却自认为鲜卑人呢,下面就由我来分析一下。

  北齐的统治者高欢的祖父为高谧为北魏的治书侍御史,其曾祖父为高斛,是渤海蓚县人,是汉人。由此可见高家本为汉人,但是到了高欢这一代的时候他们已经自认为鲜卑人了。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在永嘉之乱期间,居住在辽东以及渤海沿岸的居民本来多为鲜卑人。由于中原战乱频繁,所以许多原本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人纷纷迁徙到渤海沿岸,寻求鲜卑政权的庇护。在他们初到鲜卑之时,还有独立的侨郡供汉人居住,随着他们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当时的前燕政府撤除了侨郡,对鲜卑人与汉人进行共同管理。

  《晋书》记载:“元康四年乃移居之。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永宁中,燕垂大水,廆开仓振给,幽方获济。天子闻而嘉之,褒赐命服。”

  当时掌权的鲜卑贵族为慕容一氏,他们亲近汉人,崇尚汉学,因此鲜卑人与汉人的关系比较融洽。当时的汉人虽然依旧可以学习汉学,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习惯及一些风俗上已经受到饿了鲜卑文化的影响。高氏祖先出生自渤海,很有可能是永嘉之乱的侨民之后,虽然是汉人,但是应该一直生活在鲜卑统治下的地区,这也就让高氏一族对鲜卑更加亲近。

  但是仅仅因为曾经生活在鲜卑就让高氏一族心甘情愿承认自己是鲜卑人显然是理由不充分的。我们还要从其政治诉求上来讨论这个问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部分北方政权都是亲近汉文化的,比如后汉的刘渊,前秦的苻坚更是直接以汉人自居。这都是因为他们需要笼络民心,之前鲜卑族的前燕后燕政权,也都秉持着鲜卑汉人平等看待的治国方针。

  到了北魏时期,连皇帝都改为汉姓,其汉化力度由此可见一斑。但是汉化的进行是以其国都为核心进行的,在都城及其周边的少数民族比较好地接受了汉族文化,可是镇守边陲的将士们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汉文化教育。

  在北魏时期,国家的军队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拱卫都城的中央部队,另一部分就是镇守边境的部队。由于在北魏时期,戍边部队主要分布在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沃野六个镇中,因此也统称为六镇之兵。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后魏道武帝又于此建都,东至上谷军都关,西至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以为甸服。”

  起初六镇的设立主要是为了防守北方的柔然势力,但是在青州、徐州还隶属于南朝的时候,六镇兵马其实还有保卫南方国境线的职责。鉴于战争压力较大,在六镇部署的兵马也远远超过其他地方。

  《魏书》记载:“自太祖平中山,多置军府,以相威慑。”

  当时镇守六镇的兵马多为鲜卑人,且都是行伍出身的武将和士兵,他们对于汉族文化接触较少,汉化程度不高,依然按照鲜卑人的方式生活。由于他们驻守的地方也远离中土,所以这其实本来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后来北魏政府的一系政策彻底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在魏孝武帝拓跋焘在位的时候,北魏政府就已经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之上了,到了孝文帝在位期间,崇文抑武的倾向变得更加明显。

  在孝文帝在位期间,他颁布了诏书将拥有军籍的人的身份统统改为府户,府户这一阶级在北魏时期相当于平民阶级,在此之前,军人的身份都是与贵族等同的。这一改变自然激起了军人们的不满,在国度附近的洛阳虎贲军就率先发难,不过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

  《魏书》记载:“时陈留公主寡居彝意愿尚主主亦许之仆射高肇亦望尚主主意不可肇怒谮彝于世宗第二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别选格,排抑武人,不使预在清品。由是众口喧喧,谤讟盈路,立榜大巷,克期会集,屠害其家。”

  在京畿地区的人民由于受到汉族文化影响比较深,所以部分军人也逐渐转向仕途,凭借学识求得高位。这样的擢升途径也缓和了都城周边的将官的不满情绪。随着汉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北魏政府里的权臣逐渐都变为了汉人,而在政策上也开始越发忽略武官的感受。

  如果说京畿附近的叛乱还可以通过让将领以文官入仕的方法解除的话,那么六镇的将领们的怒火就已经不可调和了。本来自己的身份就已经从贵族贬为庶人,现在又因为不通汉学而不能官居险要。这样的政策显然伤透了他们的心。而且由于文官多是汉人,因此这种愤怒的情绪中包含了强烈的种族主义色彩。

  于是六镇中的军官破六韩拔陵率先起兵反魏,之后北魏的政权便陷入了动荡之中。

  之后六镇兵马的掌控权经历了几次反复,来到了葛容得手上,不过葛容很快被北魏将领尔朱荣所击败。但是在击败葛容之后,尔朱荣并没有惩罚六镇的起义兵马,反而为了笼络他们引大军至洛阳,并大杀朝臣。

  《魏书》记载:“因纵兵乱害,王宫卿士皆敛手就戮,死者千三百余人。”

  在满足了六镇士兵的心愿之后,尔朱荣也获得了六镇士兵的指挥权。但是他的残暴统治很快又让六镇将士们不满,纷纷起义对抗尔朱荣。尔朱荣就选择让高欢去六镇镇压叛乱。高欢到达六镇之后,很快就以反对尔朱荣的名义聚拢了六镇兵马,并最终打败尔朱荣,获得了北魏的实际统治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北齐政权的创始人高欢的政治资本中,最重要的就是来自六镇的兵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高欢必须迎合六镇将领的意愿。鉴于六镇将领多为旧时鲜卑贵族,因此高欢便推行鲜卑化政策,打压汉人,其自称鲜卑人的原因,应该与当初苻坚自称汉人一样,只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文化信仰。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杨愔之死,杨愔作为汉人,由于和高欢交好,才在有鲜卑贵族把持的北齐政府中做到了宰相的位置。有由于其为人清廉刚正,深得高欢信任,才成为了高欢的托孤对象。

  北齐在经历了连年征伐之后国力疲敝,因此杨愔主张国家任用儒生,发展经济,并且重构国家的文治体系。但是这样的理想在面对实际掌握兵权的鲜卑贵族时可谓寸步难行,而且小皇帝在鲜卑文化的背景下,也对汉学甚为轻视。在这种上不能得到皇帝支持,下没有实权支撑的情况下,还憧憬新政的杨愔只能落得一个惨死的结局。而不注重文治与经济发展的北齐在六镇兵马逐渐老去,军事实力下降之后,并不能组织其有力的新武装力量,终究被汉化程度更高的北周吞并。

  高氏一族本为汉人,但是受鲜卑文化影响日深,而且为了求得鲜卑权贵的支持,才宣称自己乃是鲜卑之后。依靠六镇兵马,他也确实窃取了政权,但是过度胡化的后果便是国家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政治经济体系,纵然可以凭借军事优势纵横一时,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高欢在去世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便托孤于杨愔,希望他可以帮助自己的后人治理国家,但是他忘记了向自己的后人以及国民传播汉学,没有文化背景支持的悍然改革是注定失败的。但是之后的北齐君主依然没能摆脱军事政权的属性,由于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体系,北齐的灭亡便是注定之事。所以鲜卑认同是高氏夺天下的利器,也是他们亡天下的祸根。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