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鄂尔泰等雍正时期的重朝大臣都是什么结局?死后所有荣耀,都被乾隆剥夺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4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鄂尔泰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起雍正,一开始是最被低估,最受诟病,最被指责的。直到近代以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他的历史地位,人物形象也才变得高大起来。其实,在康熙晚年,各种沉珂弊政已经显现,老皇帝根本无力应付。雍正接手这个烂摊子后,采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才力挽狂澜,延续了康乾盛世。

  雍正在位时间并不长,而他的改革力度又非常大非常猛,即使再勤政,但光靠他一个人的亲力亲为,是绝对无法实现的。所以,雍正很注重吏治,也提拔了不少得力干将,让改土归流、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等制度得以推行。其中有三位重臣得到了他的极大信赖,然而也就是这三位重臣,死后却被乾隆逐一清算。

  第一个就是鄂尔泰,康熙年间步入仕途,却始终不得志,只是一个云南乡试副主考而已。他自己都曾经感慨“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可他未曾想到,四十四岁的时候,他便被雍正看中,给予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让他一飞冲天,直至出将入相。

  鄂尔泰在雍正继位之初,就被越级提拔为江苏布政使,雍正三年被提拔为广西巡抚。他还在赴任的路上,又被改任为云南巡抚。而且这个云南巡抚,被授予兼管云南、贵州、广西的职责,是实际上的云贵总督,而本来的云贵总督杨名时,却被通知只管理云南巡抚的事务。

  雍正这样的安排,实际上就是给予鄂尔泰充分的权力,让他全心全意做好西南少数民族“改土归流”的政策。鄂尔泰也办得非常漂亮,顺利完成了雍正的计划,不久被授予云贵总督实职。此后,鄂尔泰更是尽心尽力经营西南,他一手萝卜一手大棒。对于支持改革的势力,极力拉拢,对于反对的吐司,他毫不留情地围剿。

  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能够顺利进行,第一功臣就是鄂尔泰,他也因此在雍正十年时担任内阁首辅,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并晋封为伯爵。虽然后来因为平叛不利而被剥夺了爵位,但雍正仍然在驾崩前将其任命为辅政大臣。

  乾隆十年时,鄂尔泰去世,此时的乾隆念及他的功劳以及雍正的信任,将其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

  然而,就在十年之后的乾隆二十年,胡中藻案爆发。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牵扯了无数人命,株连了多少家族。胡中藻是鄂昌的门生,鄂昌又是鄂尔泰的侄子。仅仅这点关系,鄂尔泰的牌位就被撤出了京师贤良祠。

  雍正的第二个得力干将就是著名的李卫,此人文化水平很低,不过是捐官出身。然而,雍正却慧眼识珠,发现了李卫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关心百姓疾苦的优秀品质。他将李卫从小小的员外郎,提拔成为浙江总督、直隶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李卫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他体察民情,缉查私盐,修筑海塘,弹压地方官员,为雍正稳固了东南。在康雍时期,东南已经是清廷最大的财政来源,东南足,则天下足,东南安,则天下安。李卫无疑为雍正推行改革,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提供了重要保障。

  他死于乾隆三年,谥号为敏达。逝世的时候,乾隆还夸他“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然而这完全是表面文章,其实乾隆对李卫非常厌恶。

  因为李卫的官声很好,各地自发为其立像,表达哀思。然而,在乾隆南巡的时候,却发现西湖花神庙里供奉着李卫和妻妾的神像。乾隆大怒,命人撤去神像,还下旨发火:

  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说完李卫,自然不能不说雍正信赖的第三位大臣田文镜。他在康熙时混得也很惨,六十一岁了还不过就是县官。与其他人不同,田文镜进入雍正眼中,还是自己的主动出击。

  当时山西受灾,其它官员都不敢禀报实情,只有田文镜主动请求面圣,得到了雍正的嘉许。本来雍正也没指望这样的老头还有多少作为,只是提拔他为山西布政使。没想到田文镜却让人刮目相看,短短时日,就清理了山西多年的弊政,让吏治焕然一新。

  雍正对这个老臣爆发的能力感到惊讶,擢升为河南山东总督。这个职位很多人比较陌生,因为有清一朝,也只有田文镜担任过,可以说是为他个人量身打造的。然而,田文镜还是年纪太大,最终受不了案牍之苦,累死在工作岗位上。

  他也是三大臣中,唯一一个死在雍正之前的。皇帝感念他的辛劳,特地在自己的泰陵附近,为他选择了墓地,并在河南立祠纪念。

  能够与皇帝葬于一处,本来是田文镜的荣耀,没想到却因此尸骨无存。其实,乾隆上任之后,对田文镜就非常不满,曾经指责田文镜隐瞒灾情不报,只是因为其人一死,这才不再追究。

  然而,根据易州城的《易县志》记载,有一次乾隆去祭陵,但因为田公墓占地太多,影响了天子的仪仗出行,便随口说了一句“拉倒吧”。这句话本无心,第二天却传来了田文镜墓地被守陵大臣夷平的消息,乾隆也没有深究。虽然县志的说法真伪存疑,但乾隆时期田文镜的墓葬被毁,却是不争的事实。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也许说的就是这些吧。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