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李世民当政后做得第一件事情是什么?他为什么要给杜伏威冤案平反昭雪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2分类:历史

  你们知道李世民当政后为何首先要给杜伏威冤案平反昭雪吗,接下来历史屋小编为您讲解

  李渊当政时期,天下还没有统一,地方势力猖獗,东突厥和吐谷浑则是边关的大患。

  现在唐太宗自己执政了,必须要有个新气象,才能体现出政权变化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力性。因此,李世民开始改革,割除一切旧弊。

  首先,为了笼络人心,他的政权结构用人标准是唯才是举,而不管你过去是什么立场,现在只要能为我所用,就可以既往不咎。

  比方说,原太子李建成、李元吉阵营中的魏徵、王圭、薛万仞都得到重用。

  还有一些冤假错案,也必须予以纠正。首先,给唐高祖时期的杜伏威冤案平反。

  杜伏威是隋末最早的割据势力之一,在江淮一带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后来杜伏威归附了唐朝,主动入朝为质,而他的副手辅公祏就接替了他的一摊子。

  但此时的杜伏威对辅公祏已经产生猜忌,因此在临行之前,杜伏威特意把他的义子、麾下猛将王雄诞安插在辅公祏身边,命他掌管军权,并郑重叮嘱说:“我到长安后,要特别主意,千万不能让辅公祏生变!”

  王雄诞是一名勇将,胆识和忠心都够,但在辅公祐眼中就是个嫩伢子,小麻雀怎能逗得过老家贼。

  在杜伏威入朝后不久,辅公祏就略施小计。他放出一条消息,说他接到杜伏威的一封密函,信中对王雄诞的忠心甚表怀疑。王雄诞立刻中计,从此心灰意冷,托病不入州衙,军政大权随即落入辅公祏手中。

  直到辅公祏做好了一切叛变准备,胁迫王雄诞参加叛军时,他这才才如梦初醒,但已经悔之莫及。

  他说义父(杜伏威)现在在京师,自己唯有一死而已,不敢陷于不义之中。随即被辅公祏缢杀。

  随后辅公祏处心积虑打着杜伏威的招牌,说是奉他的密令起兵。 辅公祏这一个楔子楔得,让杜伏威百口莫辩。没过多久,杜伏威有一天突然在长安暴毙,死因不明。

  一个多月后李孝恭率领的大军平定了辅公祏,抄出了杜伏威与辅公祏之间的所谓“反书”上报朝廷,声称杜伏威是辅公祏叛乱的幕后主使。

  李渊立即下诏追夺杜伏威的官爵,并将其妻儿全部籍没为奴。

  随同杜伏威入朝的义子阚稜在唐军大举征讨辅公祏时,也参与了平叛战役,并且在战场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大军攻克丹阳后,李孝恭不但没有论功行赏,反而不分青红皂白地抄没了杜伏威、王雄诞和阚稜在丹阳的所有家产。理由是辅公祏被捕后供认阚稜与他串通谋反。

  阚稜当然不服,于是据理力争,李孝恭索性以谋反罪名将阚稜就地斩首,连上报朝廷的环节都省了。

  不经过朝廷同意就擅杀一个朝廷命官、平叛功臣?如果李孝恭背后没有朝廷撑腰、没有天子李渊事先授意,他敢这么做吗?

  还有,王雄诞是因为不愿参与反叛而被辅公祏杀害的,这一点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按说他应该算是李唐的忠臣和烈士,可为何连他也被视同谋反?这一切都让人不可思议。

  也不是不可思议,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李渊的手笔。事实确实是这样,李渊觉得虽然杜伏威归顺了朝廷,但江淮这股旧势力最终会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从辅公祏反叛时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状态看,再有人继辅公祏之后造反,还是个麻烦,倒不如借此机会赶尽杀绝,一劳永逸地根除后患。

  所以为了实现李渊的“既定目标”,杜伏威这些人只能个体“服从于”全局了。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当年就为杜伏威平反昭雪。

  他之所以如此急切地替杜伏威平反,就是要把自己的“怀柔”政策执行到底,改变过去威服的方式来统治天下的传统思路,他要用征服人心的方式来统治天下。

  要让归顺者都能抛弃后顾之忧,得到良好的待遇。后来他的这一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06

  公元628年6月3日,朔方人梁洛仁杀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至此,唐朝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统一了全国。

  公元630年,李世民令李靖领军,挑战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亡东突厥。

  至此,西域各小国家、小部落都臣服于大唐的麾下,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共同尊为“天可汗”(意思即天下盟主)。

  至此,李世民不光是大唐的掌舵者,还是当时“联合国”的主宰。他的权力达到中国历史上的顶峰。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