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为什么说晋文公是白眼狼?忘恩介子推,负义楚成王,辜负多名女子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8分类:历史

  对晋文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晋文公重耳在执政期间能修明政务、施惠百姓,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此,许多人说晋文公是一代贤明的君王。但孔子却说,晋文公“谲而不正”,诡诈而不正派。这是为何?

  一、忘恩介子推

  重耳年轻时就好学不倦,喜爱结交贤能之士,后来因为受父亲献公和兄弟晋惠公追杀,被迫在外逃亡十九年,经历过各种艰难险阻,积累了丰富的治国治民经验,终于在六十二岁时返回晋国荣登君主宝座。

  在重耳流亡的这十九年时间里,无论遇到多大艰难险阻,介子推与狐偃、赵衰、先轸等人始终追随在其左右,忠心耿耿,不离不弃。

  重耳从狄逃往齐国时,路经卫国,卫文公对他们很不客气,没有资助重耳等人任何东西。祸不单行的是,在路上,重耳一个名叫头须的随从竟又偷走了所有资粮(估计也没有多少),独自逃入深山。重耳等人无粮,饥饿难忍,只好放下架子向当地田夫乞讨,结果不仅没有要来饭,反而还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

  重耳又饿又气,眼冒金花,差点就晕了过去。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块肉,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吃。

  重耳知道后,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然而,当重耳在秦缪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当上君王,对那些曾经陪同他流亡在外十九年的人论功行赏时,却忘记了介子推。

  介子推淡泊名利,不愿“贪天之功”,不仅没有主动向晋文公邀功讨赏,还带着自己的老母亲隐居在绵山。但介子推的随从们却忍不下这口气,于是就制作了一块木牌子,上面写道:“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并设法将这块牌子挂在晋文公居住的宫门口。

  晋文公看到木牌子,这才想起那个割肉给自己吃的人,亲自带人前往绵山寻访介子推。

  俗话说:“一人藏,万人找。”找人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儿,何况介子推有意躲着晋文公。加之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所以,晋文公一时之间竟无法找到介子推,于是,他下令放火烧山。

  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的动机是什么?往好了想,可能是试图把介子推逼出来,接受封赏,弥补自己忘恩负义之过失;往坏了想,则可能是晋文公认为介子推的行为触动了自己的权威,因此对介子推十分不满,于是一怒之下就一把火烧了。

  如果是前者,或许还情有可原;而若是后者,则就天理难容了。可惜,从古至今,没有一位历史学家能从心理学角度去考查晋文公放火烧山的动机,唯有孔子说“晋文公谲而不正”,不知他老人家说得是不是这件事。

  二、负义楚成王

  在十九年的流亡之中,重耳还曾寄居于楚国。与卫文公不同的是,楚成王对落难的重耳十分客气,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

  当然,楚成王好吃好住招待重耳,也是有私心的。对此,楚成王也不做作隐瞒,他曾直言不讳地问重耳,您将来回国后,准备怎样报答我?

  重耳说,珍禽异兽、珠玉绸绢,君王都富富有余。假使万一有一天晋国与楚国不得不兵戎相遇,“请为王退避三舍”。

  重耳的这个回答避实就虚,很妙!流亡在外三餐不继、寄人篱下自身难保,重耳当时大概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真能够代表晋国领兵与楚国的军队作战。

  公元前632年,即重耳回到晋国执政的第五年,楚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文公重耳采取先轸的计策,出兵攻打与楚国关系密切的曹国。

  先轸的计策实际上是后来孙膑“围魏救赵”计策的灵感之源,楚国听说晋国出兵攻打曹国,果然派人来谈判,希望晋国不要攻打曹国,楚国则答应放弃攻打宋国。

  而晋文公却一方面暗中派人逼迫曹国断绝与楚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把楚国的使者扣押起来,以此来激怒楚国。

  楚国君臣得知晋文公的一系列阴谋动作,十分恼怒,派大将子玉率部攻打晋国。

  此时,晋文公立刻下令晋军后退,将领们很不解,问道:“为什么退兵?”晋文公说:“过去在楚国时已立约说交战时退避三舍,可以违约吗?”

  这就是“退避三舍”的经过。许多人认为,“退避三舍”说明了晋文公是一位知恩图报的人。实际上恰恰相反,晋文公之所以选择“退避三舍”,不是为了知恩图报,而是为了打败楚国军队。因为“退避三舍”对晋国军队而言,至少有以下两个好处:

  其一是骄敌,诱敌冒险深入,伺机决战。晋文公退避三舍,表面上看好像是在报答之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是知恩图报,实际上却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诱敌之计,引诱楚国军队上钩。

  其二是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争取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主动,同时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等待楚国军队露出破绽,乘隙蹈虚,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予敌各个击破。

  不出所料,楚军统帅子玉见晋国军队撤退,果然十分狂傲地说:"今日必无晋矣。"冒险率军追击至城濮,双方爆发了“城濮之战”。城濮之战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晋军获得大胜,晋文公从此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当晋军打败楚军,焚烧楚军阵地时,晋文公竟然因为没能杀死楚国大将子玉而叹息不已,直到听说子玉自杀,这才面露喜色,幸灾乐祸地说道:“我在外部打击楚,楚在内部诛杀将,内外呼应。”这件事也可证明,晋文公对楚国没有丝毫报恩之心,而是处心积虑想要打败楚国。

  三、辜负多名女子

  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有十二年住在狄,并与该地的一个女子结婚生子,直到公元前644,晋惠公派宦者履鞮带着勇士去刺杀重耳,重耳这才决定离开狄地逃往齐国。

  在离开狄时,重耳对妻子说:“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就改嫁。”妻子笑着回答:“等到二十五年,我坟上的柏都长大了。虽然如此,我还是等着你的。”

  重耳来到齐国,齐桓公厚礼招待他,并把同家族的一个少女嫁给重耳。重耳对此感到很满足,“乐不思蜀”,在齐国住了两年,竟没有丝毫离开的意思。

  赵衰、咎犯却十分着急,偷偷聚在一起商量离齐之事。重耳妻子(即齐桓公送给重耳的那个少女)的侍女听到他们的密谈,告诉了重耳妻子。重耳妻子立刻把侍女杀死,然后反而劝告重耳赶快走。

  重耳说:“人生来就是寻求安逸享乐的,何必管其他事,我一定死在齐,不能走。”

  妻子说:“您是一国的公子,走投无路才来到这里,您的这些随从把您当作他们的生命。您不赶快回国,报答劳苦的臣子,却贪恋女色,我为你感到羞耻。况且,现在你不去追求,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呢?”于是就赵与衰等人用计灌醉了重耳,用车载着他离开了齐国。

  重耳一行人从齐国来到楚国,在楚国住了几个月,恰逢晋惠公去世,晋太子圉(重耳的侄子)从秦国逃回即位,是为晋怀公。秦缪公怨恨太子圉不辞而别,又听说重耳住在楚国,就把重耳邀请到秦国。

  重耳于是到了秦国,秦缪公把同宗的五个女子嫁给重耳,原太子圉的妻子也在其中。对重耳来说,太子圉的妻子是自己的侄媳妇,如果接受太子圉的妻子,就是乱伦,但为了争取秦国的支持以便夺取晋国大位,他最终还是“不拘小节”地答应接受了。

  见重耳接受太子圉的妻子,秦缪公十分高兴,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全力支持重耳回国夺取政权。公元前636年,在秦国的支持下,重耳处死侄儿晋怀公,正式即位,是为晋文公。

  之后,晋文公从秦国接回秦缪公所给的妻子,将她立为夫人(正妻),而之前在狄和齐国的那两个对晋文公情深义重的女子,却都被晋文公忽视了,有名无分。

  此外,晋文公打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后,在温地会见诸侯,想率领诸侯朝拜周襄王,却又借口担心力量达不到,恐怕诸侯有背叛的人,竟派人告诉周襄王到河阳打猎。对此,孔子颇为不满,说:“诸侯无召王。‘王狩河阳’者,《春秋》讳之也。”

  总之,无论是对介子推,还是对楚成王,无论是对狄和齐国妻子,还是对周襄王,晋文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证明了他其实是一头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并非是一位有德之君。孔子说他“谲而不正”,真是一言中的。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