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喜塔腊氏出身并不高贵,乾隆为什么要让颙琰迎娶她?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5分类:历史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屋小编带您走进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故事。

  清朝历史上,一共有两位喜塔腊氏皇后。第一位是努尔哈赤的生母喜塔腊氏,她在后来被追封为显祖宣皇后;这第二位便是嘉庆皇帝的结发妻子,同时也是道光皇帝生母的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一直以来,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都被冠以“包衣皇后”以及清朝出身最为卑贱的皇后等一系列的头衔,当然这是有点过于贬低她了。

  虽然她们家祖上确实是包衣出身,但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脱离了包衣旗籍,之后还被抬入了满洲正白旗,是正儿八经的“上三旗”,并且他的父亲和尔经额也担任了内务府总管以及副都统这样的职务。

  只不过,按照清朝的惯例,皇子的“头婚”极为看重所迎娶女子的出身和门第,要么是朝中的权臣贵胄之女,要么是地位显赫的宗室王公之后,例如皇太极的结发妻子是“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度的女儿,乾隆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是察哈尔总督李荣保之女。相比之下,被嘉庆皇帝迎娶的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出身确实低了不少,甚至还比其当时还在世的其他乾隆皇子的嫡福晋,也要差上许多。

  而这并不是乾隆不喜欢嘉庆而故意为之,恰恰相反的是,乾隆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未来将要登上皇位的嘉庆进行着保护。

  选择嘉庆为自己的接班人,乾隆皇帝只能算是“矮子里面拔大个”。

  立谁为储,无疑是乾隆皇帝这一生最难以面对,甚至是极度伤感的事情,原因就在于乾隆皇帝先后失去了三位他非常中意的继位人选。

  第一位是乾隆的嫡长子永琏。

  永琏是乾隆皇帝的结发妻子富察氏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不仅乾隆对其是极度宠爱,就连雍正也是另眼相看,包括“永琏”这个名字都是雍正给取的。

  于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皇帝遵循雍正创设的“秘密立储制度”,进行其人生中的第一次“秘密立储”,正式将年仅6岁的永琏确立为自己的接班人。

  “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皇考命名,隐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极后,恪守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榜后,是虽未册立,已命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礼用皇太子仪注行。”

  只不过仅仅两年之后的乾隆三年(1738年),永琏就因风寒不治早殇,乾隆皇帝的第一次“秘密立储”以失败告终。

  第二位是同样由富察氏皇后所生的七阿哥永琮。

  乾隆十一年(1746年),永琮出生,乾隆皇帝同样是欣喜异常,并且多次显露出想要立永琮为“储君”的想法。

  “皇七子永琮,毓粹中宫,性成夙慧。甫及两周,岐嶷表异。圣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聪颖殊常,钟爱最笃。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

  然而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不满两岁的永琮也因病夭折。

  接连失去爱子,使得富察氏皇后就此沉溺在悲伤之中,身体每况愈下,并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随乾隆皇帝东巡至德州的时候,溘然长逝。而这也就意味着乾隆皇帝想要立与自己感情深厚的富察氏皇后所生的皇子为接班人的愿望彻底落空。

  第三位是乾隆皇帝非常欣赏的五阿哥永琪。

  这位我们在电视剧中早已熟知的五阿哥,在历史上也确实是长相英俊,一表人才,并且是文武双全,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而他更是曾在圆明园的火灾中,背着乾隆逃出火场,算是救下了乾隆一命。于是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时候,年仅24岁的永琪就被乾隆封为亲王,前途可谓是不可限量。

  只可惜,仅仅一年之后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永琪因病去世,乾隆是又一次陷入了伤心与失望之中。在永琪死后二十多年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会见马戈尔尼提到自己爱子永琪的时候,依旧是赞不绝口,这足以表现乾隆对其的喜爱和怀念。而如果永琪真的能够活到乾隆去世,想必一定会是他来继承皇位。

  接二连三的“立储”失败让乾隆心灰意冷,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极力回绝大臣们关于再行立储之事的劝谏,更为重要的是,乾隆实在是从他皇子中无法挑选出合适的继承人。

  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此时的乾隆已经62岁了,必须要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

  可他要面对的现实情况是,这个时候只有7人皇子在世,而四阿哥永珹与六阿哥永瑢已经过继出去,十二阿哥永璂因为其母继皇后辉发那拉氏的原因早已被排除在外。所以,此时可供乾隆选择的就只有四人,即八阿哥永璇、十一阿哥永瑆、十五阿哥永琰、十七阿哥永璘。

  这其中,永璇,虽然年龄稍长,但是举止轻浮,做事不得体,人缘也不太好,并不为乾隆喜欢;永瑆,是重文轻武,一身书生气,也不为乾隆所欣赏;永璘,乾隆订立传位诏书的时候年龄太小了,乾隆也不敢冒这个险。

  相比之下,永琰的缺点和问题最少,更为重要的是,永琰是乾隆朝中期非常受乾隆宠爱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所生,所以乾隆只得“矮子里面拔大个”,选择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为自己的接班人,并写下了传位诏书,完成了“秘密立储”。

  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乾隆便开始了他对于嘉庆“储君”身份的隐藏和保护。

  除了让嘉庆迎娶喜塔腊氏,乾隆还通过一系列手段掩藏自己的想法。

  之所以要实施“秘密立储”,一方面是为保护皇位继承人的绝对安全,避免在其登基之前成为矛盾的焦点,甚至会遭到别有用的人的陷害;而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此,极力杜绝大臣们过早地围绕在未来的新君的周围,进而对皇权稳固产生威胁。

  因此,乾隆在完成“秘密立储”后,也通过了一系列手段,极力避免自己立嘉庆为储君的想法予以暴露。

  首先,就是让嘉庆迎娶了出身并不高贵的喜塔腊氏。

  与嘉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乾隆其他皇子的嫡福晋,出身都要高贵许多。例如,永璇的嫡福晋章佳氏出身满洲镶黄旗,父亲是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尹继善;而永瑆的嫡福晋富察氏那更是高贵,她是富察氏皇后的亲侄女,父亲是军机大臣傅恒。

  反观嘉庆迎娶的嫡福晋喜塔腊氏,他的家族出身和父亲的官职则要明显低了许多。

  只不过这样一来,不少官员便认为乾隆这是极为不重视嘉庆,因而也更加不会想到嘉庆就是未来的新君,包括乾隆非常宠爱的和珅同样产生了如此“错觉”,可见乾隆皇帝的“障眼法”实施的非常成功。

  而实际上,不仅仅是嘉庆的嫡福晋喜塔腊氏出身不高,他的侧福晋,也就是后来的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同样是出身并不高贵。

  钮祜禄氏的父亲恭阿拉,也是“开国务大臣”之一的额亦度之后,但是额亦度子嗣众多,除了图尔格家族和遏必隆家族依旧权势显赫外,其他的家族分支早已落魄。特别是到了恭阿拉的时候,是靠着家族的功勋以及他人的推荐,才勉强获得了一个职务,只能是勉强养家糊口。而钮祜禄氏也是因为曾经是乾隆十公主的侍读,才被乾隆选中,让其嫁给嘉庆成为了府上的侧福晋。

  由此可见,乾隆先后让嘉庆迎娶了两位出身都不高贵的福晋,目的皆是为了要掩藏嘉庆的“储君”身份。

  其次,就是在对嘉庆生母魏佳氏的追封上,乾隆也做了“文章”。

  魏佳氏,是乾隆皇帝除了富察氏皇后外,最为宠爱的后妃,并且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这十年时间里,魏佳氏为乾隆皇帝先后诞育了四儿两女,而她也就此成为了为乾隆诞育子女数量最多的后妃。乾隆三十年(1765年),魏佳氏被晋封为皇贵妃,成为后宫之主。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通过“秘密立储”的方式,确立了由魏佳氏所生嘉庆为自己的接班人。而两年之后的乾隆四十年(1775年),魏佳氏去世,乾隆皇帝只是将其封为了“令懿皇贵妃”,并没有追封为皇后。

  乾隆这样做,就是不希望通过抬高魏佳氏的身份,从而“子以母贵”,抬升了嘉庆等由魏佳氏所生的皇子的身份,更为重要的是,他也不希望因此让朝臣们产生他会立由魏佳氏所生的皇子为新君的想法,所以才没有将其追封为皇后。

  再次,就是乾隆对于所有皇子采取了一视同仁的态度。

  不管是晋封,还是委派事宜,基本做到了同步进行,公平公正,这样就更让大臣们对于“秘密立储”一事彻底的摸不着头脑。

  就这样,到了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九月初三,乾隆皇帝亲自宣读了自己“秘密立储”的诏书,宣布嘉庆为皇太子的同时,也宣布了第二年自己将主动退位,将皇位禅让给嘉庆。嘉庆也就此顺利登上了皇位。

  喜塔腊氏的结局其实并不能算作圆满。

  自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嫁给嘉庆开始,到嘉庆元年(1796年)晋封为皇后,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喜塔腊氏与嘉庆的关系极为和睦,恩爱有加。

  本以为可以在成为皇后之后,就此母仪天下,尽享尊荣,可现实却是,大权依旧掌握在乾隆皇帝本人手中,而嘉庆只能算是国家的“三皇帝”,他的地位甚至比不上乾隆的宠臣和珅。

  在这样的情况下,嘉庆活的是战战兢兢,而喜塔腊氏也同样是谨小慎微,再加上此前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于是在嘉庆登基后的第二年,即嘉庆二年(1797年)便去世了。

  而实际上,乾隆对于喜塔腊氏的感情也极为复杂。一方面,他对于喜塔腊氏的人品和性格是赞誉有加,因此在其去世后,乾隆给她的谥号是“孝淑皇后”,算是对其进行一番肯定;而另一方面,相比于喜塔腊氏,他更加喜欢和欣赏的是嘉庆曾经的侧福晋钮祜禄氏,于是在喜塔腊氏去世后,乾隆当即要求嘉庆在服丧结束后要立马册封钮祜禄氏为皇后。

  也正是因为乾隆如此的态度,使得嘉庆尽管与发妻喜塔腊氏感情深厚,但是也只能极为低调的下葬,为的便是不希望因此而迁怒与乾隆。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皇帝去世,由喜塔腊氏所生的嫡长子旻宁继位,这便是历史上的道光皇帝,同时他也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帝王。而这无疑也是对喜塔腊氏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了。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