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秦良玉是什么人?往古来今第一人,唯一名列将相的女将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3分类:历史

  每当一提起秦良玉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明末年,内忧外患接连不断,天灾人祸继踵而至,少年天子崇祯有心救国却无力回天。江河日下的大明朝在满清铁骑面前望风而遁、在李闯逆军阵前节节败退,国事家事,事事不可为;忠臣逆臣,臣臣不可靠。

  而就在这种万事莫能有为的环境之下,一代巾帼秦良玉横空出世,易荆钗而披甲胄,持戟奋戈、纵横疆惕之上,为国为民为君王,抛头颅洒热血,曾所无惧且无所疑,风采奕奕,彪炳当世,不知愧煞多少须眉男儿。

  一:桃花马上请长缨,何必将军是丈夫?

  秦良玉,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自幼从父秦葵习文练武,后嫁于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为妻,伉俪情深足为一时楷模。

  话说当时大明天下,已然痼疾在身难以剔除,饶有智略的秦良玉出嫁后,为了更好的保卫地方,预防土匪草寇之流,于是开始筹备武装力量。赫赫有名的“白杆军”自此登上历史舞台,一介女流的秦良玉也因此开启了其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军事生涯。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后金努尔哈赤入侵明朝,朝廷诏令天下兵马汇聚京师,共同抗金。秦良玉于是派遣兄弟秦邦屏、秦民屏率3000“白杆”随军北上,为国前驱,此役,秦邦屏战死疆场,秦邦民溃围而出,秦良玉有鉴于此,乃亲率军马直抵榆关(今河北山海关)以为接应,所过地方秋毫无所犯。“浑河之战”后,天启帝论功行赏、抚恤战亡,秦良玉之子马祥麟得以世袭指挥使。秦良玉亦受封二品官员服饰、诰命夫人。自此退居二线。

  就此阶段而言,秦良玉可谓初露头角即技惊四座,从最初建议丈夫组建军队到统帅地方平定叛乱,再到丈夫含冤而死自己亲任其事,一方面治理军政、统率百姓部落;另一方面抚育儿子祥麟,协调利害权衡地方。桩桩件件都处理的干干净净,清爽漂亮,之后又秉承忠君报国之心,不畏死难受命北征。其杰出的行政能力和军事才华渐为朝廷所知。

  二: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自天启皇帝继位一来,国事日益艰难,党争日益剧烈,多少有识之士、骨鲠之臣或死或伤,在备受摧折心灰意冷之后,纷纷选择避祸存身,远离庙堂。当此之际,朝廷之上无可用之臣,疆惕之间无可遣之将。而在辽东之地又有满清军队虎视眈眈,国势之艰难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所谓“疾风知劲草国乱显忠臣”就在将帅怠惰,勇于内斗而怯于公战之际,秦良玉及其所部“白杆兵”却公忠体国,不仅迅速击溃永宁奢崇明的叛军,稳定全川,而且又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扫灭“松藩叛乱”,保证了大明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权。

  在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满清绕道入关,一路势如破竹,一举贡献永平四镇,畿辅震动,崇祯皇帝急召天下勤王,当此国家危殆,君父生死一线之际,天下多少将军畏敌如虎,迟疑不进,唯秦良玉以一介女流,慷慨誓师,不顾老迈残躯,亲率侄儿翼明捐资济饷、裹粮率师的昼夜兼程驰援京师。在永定门外与清军大战,在孙承宗等老将的配合之下,充分发挥“白杆兵”骁勇善战、悍不畏死的特点。终于成功收复永平四镇。

  崇祯皇帝感激良将难得、忠贞可佩,加封秦良玉为少保,挂镇东将军印,并亲自赋诗四首以为褒美。荣宠之至实在罕见。

  嗣后,秦良玉的“白杆兵”一直追随朝廷将帅南征北战、东进西吐,数破强敌而屡建战功。为国为民为江山社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反贼张献忠攻陷夔州(今重庆奉节),所谓家国有难,职守有责,已过花甲之年的秦良玉再度披挂上阵,以满头银丝皓发驰骋疆场之上,成功击溃张献忠所部,护得地方,再之后,秦良玉长期盘桓地方,抗击流寇盗匪,守护家邦安宁。

  三:一领锦袍殷战血,念及国恨尚锁眉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巍然伫立的大明朝终于到了日落西山的时刻,北方闯贼李自成攻破山西大同,兵锋直抵京师重地。南方张献忠则贡献武昌,再次兵犯四川,已经古稀之年的秦良玉不顾衰疲垂暮,建议四川巡抚陈士奇派兵扼守十三关,无奈孤忠难明,忠言难进,唯一抗御敌寇的机会被陈士奇断然拒绝 。

  第二年,李自成攻陷紫禁城,崇祯皇帝自杀煤山,痛感国家沦落、社稷为虚的秦良玉意图再次举兵北上勤王。无奈恰逢张献忠再犯夔州,秦良玉只得中途易辙前往驰援夔州,但终因寡不敌众败下阵来。

  之后,张献忠攻下成都,登基称帝建立“大西政权”命人前往石柱,试图说降秦良玉,老而弥坚的秦良玉竟以“我兄弟二人都战死沙场,我一个妇人,受国恩二十年。到现在这种地步,也敢与贼势不两立!”回复,然后派兵分守石柱全境。张献忠受其威势震慑,终身不敢染指石柱。

  公元1645年,命隆武帝和永历帝继位,纷纷以诏示秦良玉,封官进爵,许以重利,但都被秦良玉严词拒绝。虽然如此,但这并不代表秦良玉就此放弃反清复明的志愿。

  公元1648年,一生戎马,横戈疆场的秦良玉在复国无望的遗憾之中溘然长逝,终年75岁。

  四:凌烟阁上美人图,往古来今独一人!

  明末正是天下大乱,四海沸腾的大乱之世,所谓“国之不靖,百难丛生”。当此之时,关外有满清铁骑虎视眈眈,关内有李闯逆贼洪流滚滚,朝堂之上一党独大的东林士子挥斥方遒,坐论风生却无补时势。市井之间饥馑相荐的黎民百姓倒悬水火。而在庙堂之上,少年壮志,雄心勃勃,一心想着力挽狂澜的崇祯皇帝却空有救国弭乱之心,竟无慨然践行之力。天下大势已经到了糜烂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就是这样一个旷代难遇的乱世,成就了同样举世罕见的秦良玉。“乱世显诤臣”就在大明朝的堂堂男子汉为名为利争的头破血流的时候,生于西南偏僻荒蛮之地的秦良玉却已易荆钗而着战甲,横戈跃马以其实际行动踏上了保家卫国的道路。

  世人皆言明朝昏君迭出,纵有能臣名将亦无可奈何,大势所趋天命难回。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在为那群尸位素餐、首鼠两端,文不能治国安邦、武不能提枪握剑的士大夫伪君子开脱罢了。细观明末清楚这段历史,期间面目可憎、可杀可剐的哪个不是道德文章风流天下的文人士大夫?

  说什么“君忧臣辱,君辱臣死”,在崇祯手持白绫自缢煤山之时,我们的士大夫在哪里?在秦良玉不顾残躯,驰骋拼杀之际,我们的武曲星在哪里?看看皓首残躯却孤忠难明的秦良玉,再看看出身烟花地却矢志殉国柳如是;看看手握重兵却趁势挟主的左良玉,再看看文章锦绣却痛呼湖水太凉的钱谦益。可悲啊,可叹,堂堂大明,王朝覆没之际的殿军人物竟然些纤柔弱质的女流之辈。

  许是苍天有眼不使英雄喊冤吧,在清王朝所修撰的《明史》中,这些矢志报国的巾帼豪杰被一一记录在册,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而英豪盖世的秦良玉更是被记录在将相列传之中,成了古往今来惟一一个名列将相的女子。至于那些叛国投敌、卖国背君的汉奸叛徒,则在乾隆皇帝的大笔一挥之下,被永久的打落在“二臣录”里,永世不得翻身,同样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世事如此,也算是天道轮回,报应不爽了吧。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