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雍正为什么要设立军机处?封建社会里权力机构更迭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3分类:历史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屋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雍正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雍正七年(1729年),借着对西北用兵的局势,雍正成功组建了新一代权力机构“军机处”,并且所用的理由都非常蹩脚。

  雍正说,原有权力机构“内阁”位置不好,在太和门之外,距离中心太远,那肯定容易泄密,于是就在隆宗门内重新找了个地方,组建了一个名为“军机处”的机构。

  名义上说是找以前内阁中比较缜密的人来做事儿,但实际该怎么选人、怎么操作大家心里就都有数了。

  其实这种事情有一个背景,那就是清朝入关之后权力体系的混乱,几代皇帝都在逐渐整改。而这种方式和其他朝代都很大的相似处,其手段都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如果我们将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这件事放在整个清初、甚至是之前的朝代史中来看,就会发现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顺治、康熙、雍正如何一步步整顿了权力机构

  清朝虽然在宣传上一般是有十二位皇帝,但其在中原建立正统王朝是从顺治帝开始。

  顺治因为种种原因,当皇帝的时间并不长,这个原因至今也没有弄清楚具体真相。但实际情况就是,当时顺治帝留下的“孤儿寡母”,即孝庄和康熙并不能完全掌控局势。

  于是就出现了鳌拜等权臣“辅政”的现象。

  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康熙擒杀了鳌拜,夺回朝政大权,但是这时候的朝廷还不是康熙一个人说得算。

  根据清朝的传统制度,有一个机构叫做“议政王大臣会议”,其实有点像明朝的“内阁”制度,他们的决定是可以干扰皇权的。

  为了解决这一掣肘,康熙帝在康熙16年的时候设立了一个新的机构,叫做“南书房”。

  本来这个名字也是很贴切现实的,就是一群人陪着皇帝读书、写字、画画等等休闲事,这个地方也比较“清要”,但能入选的臣子都是皇帝宠信之人。

  久而久之,这个部门除了本职工作之外,还负责起草一些诏书。

  这样一来,“南书房”实际上就成为了新的权力中心,逐渐取代了之前“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外朝内阁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帝在位期间,朝政是错综复杂的,纳兰明珠和索额图等人结党严重,满汉之间的民族关系也比较紧张。

  “南书房”的成立有一个很大的缓冲作用,成为双方斗争的一个交汇地。“党争”暴露在皇帝的眼下,其实就没有多大的威胁了,康熙帝也是顺着各方的斗争来进行制衡。

  到了雍正时期,雍正帝感觉南书房的地位有点太高了,权力有些过大,不易于管控。

  其实这也正常,顺治在的时候,鳌拜等辅政大臣不敢过于逼迫,“议政王大臣会议”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康熙即位之后,擒杀鳌拜,设立新的权力中心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

  到了雍正时期,也会觉得康熙留下来的机构有威胁,所以要推翻原有的权力中心,另起炉灶。

  于是,雍正就以对西北边陲用兵为借口,担心内阁和南书房等机构泄密,所以就成立了“军机处”。

  显然,雍正也借鉴了康熙成立南书房的做法,并且对这些人员的任用方式有所调整。

  这个时候的“军机处”实际上不是一个固定的机构,而是一个小团体。内部成员除了都是雍正所信任的之外,还都有其他身份。

  也就是说,大家都是“兼职”。

  那么,既然不设官职,那人员选用自然就是以皇帝信任为唯一标准了。

  “军机处”也就取代了原来的南书房,成为了新的权力核心。而它作为一个固定的机构,是在乾隆时期,并且一直持续到清末。封建朝代一以贯之的矛盾,都用了同一种方式解决

  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一直存在两个矛盾,一个是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的矛盾,另一个就是君权和以相权为代表的其他权力之间的矛盾。

  这两个矛盾的处理方向,几乎都是以加强中央集权和君权为主,雍正设立军机处其实和历史上其他朝代的做法几乎是一模一样。

  我们来看几个其他朝代的处理方式,就能发现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汉朝的权力中心,尤其是汉初阶段曾经有过“虚君实相”的做法,丞相是“开府治事”的。

  这是什么意思呢?

  丞相作为“三公之一”,它与其手下一众官员主要负责的就是对国家事务的处理,他们办公的地点不在宫中,而在丞相自己的府邸,叫做“府中”。

  所以诸葛亮《出师表》中曾经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就是这么来的。

  朝臣五日一朝,将在丞相府里所处理的事务向皇帝禀告,有些事情需要皇帝来决定。

  这是汉朝曾经的朝堂运行方式。

  而汉武帝时期认为“三公”权力太大,需要进行集权,于是就选了一批人重新组建了一个小团体,通过“加官”的制度来组建新的权力机构。

  一位小官本来没有进入皇宫的权力,但是皇帝给他一个“加给事中”的头衔,于是他就有了进出宫禁的特权,可以参与议事。

  这就是“内外朝制度”。

  原有的权力中心“丞相府”逐渐变成了外围执行机构,新的权力机构是“内朝”。

  而到了东汉时期,更是直接建立一个叫做“尚书台”的机构,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台阁”,它才是真正的决策机构,“三公”已经彻底成为执行机构了。

  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认为“尚书台”的权力太大,于是将它改为执行机构,另行设立了“中书省”作为新的权力机构。

  到了南北朝时期,皇帝又认为中书省的权力太大,于是就再设立了一个“门下省”对其进行节制,这就是“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唐太宗时期,尚书省不再设立尚书令,只有左右仆射,但也不再参与决策,他又认为中书省权力太大,于是就采取了类似汉朝“加官”的方式,让一些担任其他官职的官员通过兼职的方式来参与决策,像“参知政事”、“参议得失”等等都是这样的官职。

  宋代和唐代差不多,也是采取了诸如设立“同平章事”等手段组建权力中心。

  从这么多朝代的做法就能看出来,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其实与它们没什么两样。

  康熙帝设立“南书房”,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雍正帝又设立“军机处”削弱“南书房”,这是一套用以节制除君权外其他权力的常规做法。

  从这一趋势也可以看出,对待权力中心的革新,封建王朝其实都是采用架空原有机构,设立新机构的方式,既选择了可以信任的官员参与决策,又不至于使原机构的人感觉到落差太大。

  这是一个很温和也有效的做法。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