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朱元璋为何要颁布重典?他的重典治民、重典治吏是怎样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5分类:历史

  对朱元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朱元璋是马上皇帝,作为一个从战争中一步一步打出来的开国皇帝,他的铁血意志在大明这个初生的王朝得到了贯彻,“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这是著名的解缙对明太祖的规劝,由此可见,后世所评朱元璋乃是残暴之人,并不是空穴来风,那么,历史究竟如何?今日笔者带领大家一探究竟。

  历史背景

  个人经历

  朱元璋家境贫寒,从小吃了很多苦,为了活下去,他做过乞丐,当过和尚。著名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这个菜肴的故事,就能感受到他曾经遭受的苦难。平日里的耀武扬威,疫病之下的不作为,让朱元璋从小就感受到了官府的无能。元末局势动荡不安,他就顺势加入红巾军,后来一步步地走上了人生巅峰,南征北战这么多年,可以说他的皇位是从刀山剑雨中闯出来的。这同时造就了他铁血和刚毅的一面,还有眼里不揉沙子的脾气性格。

  明初基本国情

  大明虽然建立了,可是这个新生的王朝依然弱不禁风,内忧外患。蒙元实力犹存,只是仓皇北窜辽阔草原,默默舔舐着伤口,随时准备南下抢夺中原的花花世界;国家内部多个起义势力互不统属,各自为政。不能聚全国之力,给予敌人一记重拳,让其短时间不敢南下犯边。这样的大明,连年征战之下,国力疲敝,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一方面,因为战乱,百姓流离失所,成片的土地上荒芜着,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来耕作,很多地方的社会生产状态陷入停滞,难以为继了;另一方面,开国功臣们身份的转变,使得他们日益与百姓诉求渐行渐远,居功自傲,胡作非为,整个大明乌烟瘴气的,武人可以马上得天下,却不能治天下,大明能不能走下去,就看朱元璋能否力挽狂澜了。

  重点内容

  颁布《大明律》《大诰》等律法

  朱元璋眼见自己的心血,就要被糟蹋得摇摇欲坠了,有感于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大起义,他认为必须“以猛治事”,就是用猛烈的手段来治理国家,解决社会的混乱风气,警示官员的贪赃枉法,于是便不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包括《大明律》《大诰》等,其严苛程度让人不禁咋舌,最基本的还是“笞、杖、徒、流、死”,只是大明王朝将其细化,还规定了严格的实行标准。

  重典治民

  朱元璋要求治下百姓要从小学习这些大明律例,这样一辈子都会遵循规定而不至于触犯法律,每到庙会或者其他民众聚集的时候,官府必须派人前来讲解,要把律法刻进每个人的骨子里的样子,“欲其自动知所遵守”,又不断地加深国家在村落宗族之间的影响力,参与制定乡约,使百姓们的声音不再游离于政权之外,纳入国家的统一监管之下。乡约的出现,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从此中国的农村体系逐步地由小农经济形态向规模化集体经济演变,从而导致了宗族势力的产生。

  除此之外,大量的检校(官职,锦衣卫前身)自由散落在各乡各镇,预防百姓言谈国事甚于防川,这也是人人对“重典”谈之色变的一大原因。

  重典治吏

  相较于治民,朱元璋的重心其实是在“治吏”上。很多的律法是设给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员的。朱元璋对于贪官污吏是深恶痛绝的,其在刑法之外,别出心裁地制定了很多花样,包括“铲头会”“剥皮填草”等等骇人听闻的方式,想想都不寒而栗。最为著名的当属“空白印”和“郭恒秋粮案”,牵连诛杀数目多达5,6万,人头滚滚之下,上朝的官员都是战战兢兢,生怕有去无回。“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就是当时最鲜明的记载。

  至于贪污,凡超过六十两者即可处以极刑,明朝是官员俸禄最低的一个朝代,按照当时的税率,六十两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不到4万,可见反腐力度之大。终朱元璋一世,将近10万人因此丧命,在当时,能做官的大都是读书人,不过就是这样,也没有刹住他们贪婪的脚步,后世对明朝最大的评价就是贪腐过度,而对朱元璋的评价就是滥杀无辜了,不知朱元璋若是泉下有知,该怎么暴跳如雷呢。

  成败得失

  鉴于明初的大环境之下,朱元璋的铁血主张,成功地扶持了大明度过艰难的初生时期,休养生息,积蓄国力,顺利地统一了全国。悲哀的是他为了巩固皇权所设定的政权制度,在后期成了皇帝的枷锁,文官体系的养成,使得他们害怕再出现一个朱元璋式的皇帝,于是明朝大部分的皇帝都碌碌无为,成了后世的笑柄,这是朱元璋没想到的吧。

  还有,读书人把明朝对于朝廷官员的羞辱都归到朱元璋身上,残暴而又野蛮的基因是他极为声名狼藉的地方。而我们至今对于朱元璋褒贬不一的评价,就来自于这些读书人加工过的艺术文章里,这何尝不是他的一种悲哀呢。

  总结

  朱元璋的奋起反抗,才有了四等人的再次崛起;他的铁血性格,才有了著名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他的残暴统治,才让明初有了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朱元璋的出身和经历,决定了一生的行事风格,每一个从动乱年代脱颖而出的人才都是值得尊敬的。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事。“乱世重典”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状而存的,我们不能单一地以此来作为评价的前提。朱元璋的个人因素和政治环境,决定了他必须走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也预示出了后人会情绪化地对他加以评价。二者兼有的情况下,谁能替他走出另外一条康庄大道来呢?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