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文弱书生投笔从戎,张煌言的一生有多传奇?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8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张煌言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大清铁骑入关的时候,大明王朝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忠烈人物。他们以生命为代价,诠释了“忠烈”二字的含义,演绎了一幕幕悲壮勇烈的热血故事,成就了一段段流传后世的不朽佳话。

  1645年,年仅26岁的文弱书生张煌言,投笔从戎,毅然加入了义军的行列,自此拉开了近20年的抗清序幕。

  张煌言是浙江人氏,早年跟随父亲游历四方时,对频繁遭受战火洗礼的北方地区的惨状有切身的体会,因此激发了少年心中强烈的爱国情怀。清军入关之后,一路势如破竹,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攻占了大江南北的诸多地区。面对大清铁骑的肆意蹂躏,许多抗清势力,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

  年轻的张煌言也于此时加入了抗清的队伍,他以舟山为基地,四处联络山中的义军,数次进攻清军占据的县城,成了清军在该地区极为头疼的一股势力。

  不久后,清军集中兵力对舟山实施清剿,张煌言寡不敌众,率领义军辗转至台州。

  张煌言虽是一介书生,但在整备军武方面很有一套方法。他率领的义军队伍,军纪严整,战斗力强悍,四处转战的过程中,与当地百姓们秋毫无犯,所经之处深得民众的拥戴,队伍也在此间不断扩大。张煌言在台州休整没多久,就率军北上攻克了崇明,进而沿长江一线转战镇江、南京等多地,与清军交战的过程中战绩斐然。在回程的途中,他还捎带重新从清军手中夺回了舟山地区。

  经过数年与清军的对抗,张煌言在战斗中不断成长,在战略和指挥上也日渐成熟。

  1659年,张煌言在郑成功的帮助下,从海路突入了长江。他屹立船头沉着指挥,率领所部将士与郑军紧密配合,巧妙了突破了清军的长江防线,仅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收复了沿江一线的30余座城池,波及4府3州24县。一时间,张煌言声震江淮,引得各路抗清义勇纷纷来投,成了清廷最为忌惮的一支武装力量。

  然而,此种有利的局面,却没能维持多久。

  张煌言在长江沿线取得辉煌战果的时候,围攻南京的郑成功却因为一处小小的过失,吃了败仗。郑成功率部撤退之后,清军集中兵力对张煌言展开了围攻。张煌言四面受敌,孤军难支,虽然最终率部突出了重围,但是,所部人马在战斗中死伤惨重。

  张煌言率领余部,在清军的不断追击下,历经千难万险,冲破重重围堵,辗转数千余里,终于回到了浙东地区。不过,张煌言此时面对的局面,出现了重大的反转。

  郑成功自退居福建之后,厉兵秣马,最终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并以此为基地备战澎湖,继续与清廷抗争。清廷在各地清剿义勇的过程中接连告捷,反清势力被大幅削弱。张煌言自长江战败后元气大伤,损失的战力无法迅速恢复,只得将部众们化整为零,分散开来继续抗争。

  清廷对张煌言的忌惮,在义军的反抗之下日益加重。为了彻底清除这个隐患,采用了围剿与重金悬赏的方式,双管齐下。

  1664年,张煌言被奸人出卖,成了清军的俘虏,清廷在数次劝降无果的情况下,将其斩首。刽子手行刑时,张煌言凛然正气,拒绝跪而受戮,体现了大明铮臣的最后风骨。

  张煌言离世之后,也象征着大明王朝的彻底覆灭。他的事迹不仅在民间广为传颂,就连清廷的最高统治者,对他的铮铮铁骨也都非常仰慕。乾隆于1776年亲下诏令,将张煌言录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之中,在“祀忠义祠”为其立牌位,命人定期供祭。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