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王莽和曹丕相比 为何两人的结果完全不一样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5分类:历史

  很多人都不了解王莽曹丕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欣赏。

  王莽的结局很不好,他的新朝是在一片恢复汉室的反对声中被推翻的,他自己的结局也很不好,最后落得个传首街巷的结局。相比之下,曹丕篡汉则顺利许多,也并未遇到什么阻力,两人是一个不错的比较对象,所以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为何王莽篡汉,人们要反对他,而曹丕篡汉以后不见得有人出来反对呢?

  在下就跟大家在文章中简单分析一下——

  王莽的败局:新朝的建立和改革

  再次重申一下上面的观点:如果不是王莽推行改革,东汉大抵是不会出现的。

  因为观察王莽前期的经历大家可以看到,他几乎在一种相当顺利的形势中就把西汉取代了。王莽在建立新朝之前,他的名声是非常好的,他早年还没有大权独揽的时候,就因为礼贤下士,待人尊敬赢得一致好评。

  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故在位更推荐之,游者为之谈说——《汉书·王莽传》

  这让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驾崩以后,王莽在一群官僚的共同推荐下成为大司马,由此走向权臣之路。在其后几年,不管王莽如何开始排除异己,但附庸他的大臣越来越多,王莽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他非常懂得笼络人心,除了笼络官僚儒生,王莽还懂得施恩于民众。

  宜立诸侯王后及高祖以来功臣子孙,大者封侯,或赐爵关内侯食邑,然后及诸在位,各有第序。上尊宗庙,增加礼乐;下惠士民鳏寡,恩泽之政无所不施——《汉书·王莽传》

  正犹如后来的赵匡胤对后周士大夫的笼络,让他兵不血刃的建立宋朝。王莽被附庸于他的儒生官僚们宣扬为如同周公霍光,甚至堪比古代圣人般的存在,于是在全国上下一片支持声中,王莽取代西汉,建立了新朝,反对的声音当然有,但很微弱。

  从安汉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王莽一步一步实现了篡位的野心,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西汉实际上已经民心尽失。所以我们看到新朝建立以后,基本上没有民众起义,也没有将领反对,究其原因来说,是因为王莽已经把士大夫阶层笼络的差不多了,上层阶级自然不会反对,而下层阶级的生活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也自然不会出现起义之说。

  那么为何15年以后他就被推翻了呢?那就是他做了一件对自己非常不利的事情,改革,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士大夫阶层和下层阶级的利益,从而动摇了王莽的统治。这就是王莽改制事件,这次改革几乎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首先谈他对官僚贵族阶级利益的损害,那就是土地改革(土地国有化运动),王莽继位的第一年,就颁布一道命令说: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汉书·王莽传》

  这条命令有三个作用:①废除土地私有制(打击土地兼并);②私人不得买卖土地;③奴婢为私人物品,不得买卖;

  这条命令一出立刻引起官僚贵族们的反对,土地国有化包括不得买卖土地触及到了他们的根本利益,在农耕时代,土地就是财富的来源,土地国有化与禁止买卖毫无疑问都动摇了他们的根本利益。命令一出,地方豪强立马举兵反对,因此在勉力推行三年后就被宣告废除。

  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古代的封建官僚因为手中的权力从而拥有天然的优势,总体来看王莽改制对他们的损害并不大,因为他们总能找到方法平衡自己的利益,真正影响最大的是底层百姓。譬如他推行五均司市师,目的是为了平抑物价,但却成为商人拿来投机牟利的工具。

  他推行五均赊贷和六筦之令,结果都被官僚集团利用,造成底层百姓的负担更重,此外他推行币制改革,更是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的混乱。他通过四次货币改革无形之间把底层百姓的财富给剥夺,在造成经济混乱的同时,也对上层阶级的利益造成损害,毕竟他们手中的钱是实打实的被更换了。

  所以从诸侯贵族到下层布衣都因为王莽改革闹的心怀不满,而王莽食古不化,十分推崇所谓圣法,为此不惜以强权来维护他的改革成果,矛盾进而就这样诞生了。

  是时,百姓便安汉五铢钱,以莽钱大小两行难知,又数变改不信,皆私以五铢钱市买。讹言大钱当罢,莫肯挟。莽患之。复下书:“诸挟五铢钱,言大钱当罢者,比非井田制,投四裔。”于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及坐卖买田宅、奴婢,铸钱,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胜数——《汉书·王莽传》

  王莽改革闹得人心向背,就连当初支持他的那些士大夫、儒生和官僚们也厌倦了他的改革,开始站出来反对他。另一方面王莽也有穷兵黜武的一面,在国内一片混乱的时候,他还不忘发动针对匈奴和高句丽的战争,这些又无形之间加重了国内经济的负担,造成社会的动荡。

  因此从他开始推行改革开始,农民起义便开始层出不穷,最终在绿林和赤眉两股强大的起义军攻击下,这个建立不久的新朝就轰然倒塌了。因此,并非是人们怀念西汉,为了恢复汉朝天下而反对新朝和王莽,实际上是因为他的改革触动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和正常秩序。

  曹丕的胜局:名存实亡的东汉与汉末局势

  曹丕篡汉从某种角度去看实际上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汉室人心尽失大体可以追溯到汉灵帝时代的“废史立牧”政策,这个政策深深的动摇了汉家天下的根基。这一政策将州牧提拔为州郡的最高地方长官,在当时汉家天下的政局本身就已风雨飘摇的时刻,“废史立牧”无疑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

  当汉献帝继位以后面对的是袁绍、曹操、刘表、陶谦这样的割据官僚,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打的是汉家旗号,但不过是一种政治正确。曹操的这一做法无疑也给自己设置了难题,他把自己标榜为汉室丞相,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给世人传递出一种曹操要扶持汉室的假象,但之于他自身来说当然不是这种想法,当他进封魏王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却是他的谋士荀彧。然而依照曹操当时的政治势力和力量,他想要取代汉室几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况且按照当时的天下局势,在刘备和孙权早已将他视为敌人的时刻,他称帝或不称帝都并不会改变两者对他的政治态度。

  因为汉室的人心除了一群名士在维系以外,世家大族们早已投靠了不同势力,汉室的根基也已经烟消云灭。曹丕篡汉的时机并不是最佳的,实际上他的父亲曹操早已具备了条件,只不过碍于舆论而不敢做出决定,但这种舆论本身并不足以动摇曹氏的统治。

  另一方面来说,汉末那种局势已经不是起义军和朝廷之间的战争,而是军阀之间的混战,我们可以从东汉局势中看到,黄巾之乱以后底层力量基本上已经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世家大族,地方豪强之间的兼并战争,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汉末到魏国建立这一段时间本质上是上层阶级之间的火拼。

  而对于底层百姓来说,一个统一的国家出现,让天下恢复太平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那么这个统一的国家是汉家,还是魏国本质上已经无所谓了,百姓们已经在战争中饱受了太多痛苦。另一方面,曹氏一族已然将汉献帝架空,世家大族们都已倒向曹氏。

  因此当曹丕篡汉自立的时候,并未遭到世家大族的反对或者民间百姓的反抗,正如王莽建立新朝时如出一辙,这是因为世家大族们的利益早已经和王莽以及曹丕捆绑到一起,只要作为统治者的王莽和曹丕未曾损害他们的利益,那么代汉自立又有什么问题呢?

  正犹如司马氏将曹氏一族取代的时候,也不见有魏国大臣站出来反对,这都是因为世家大族和最高统治者成为了利益共同体。而王莽的失败就在于他通过改革的方式触动了官僚贵族的利益,给社会民众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害,最终才动摇了自己的根基。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