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攻楚失败,王翦为何不提意见?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2分类:历史
你了解王翦吗?历史屋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之事。他问老将王翦需要多少人可灭楚国?王翦说少于六十万就不行。嬴政眉头一皱,觉得有点多,又问很欣赏的青年将领李信同样的问题,李信意气风发地回答,二十万足矣。
嬴政大喜,认为王翦年纪大了,胆子小了,时代终归属于年轻人,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攻楚,结果被项羽的祖父项燕杀败,伤亡两个军营,损失七名都尉,是秦灭六国时少有的败仗。
这件事情中,王翦的态度值得琢磨。嬴政不听他的,他并没有据理力争,而是称病辞朝,归隐故里。
但这似乎不是一个忠臣该有的姿态,咱们熟悉的忠臣,不都是犯颜直谏、不看君王脸色那一款吗?为何王翦如此特别?如果他劝下嬴政,秦国就可以减少一次失败,莫非他不爱秦国?当然不是。
王翦之所以会有这种选择,是因为他并非纯粹的武人,有着政治家的心机和头脑。
类似的事儿,在秦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一次。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打算直取赵国都邯郸,攻灭赵国,大将白起不赞同,说了很多理由,一力劝谏。但昭襄王不听,执意攻楚,战事果然如白起所料。那白起的结局如何呢?被昭襄王赐死了。
对于王翦来说,这就是前车之鉴。且前事未远,才过去了35年,离王翦生活的时期很近。估计当他的功劳越来越大,离白起当年的位置越来越近时,就在考虑如何才能避免白起的命运。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可违逆君王。君王想做什么,只要不是亡国的大事,那就让他去做,错了也不评说,谨守臣子的本分。传统的忠臣是内方外方,王翦是外圆内方,为人处事很圆滑,轻易不和人结仇,更不和君王顶牛。
这样做很有用处,灭赵失败后,秦昭襄王一想到白起说过的那些话就恼羞成怒,对白起极为痛恨。而李信攻楚失败后,嬴政怒的是说大话的李信,对王翦没任何意见,亲自前往王翦的故乡频阳,答应给他六十万大军,请他出山领兵。
王翦也没拿乔,立刻出发了。然后又来了一波操作,多次向嬴政求良田、求赏赐。连他的部下也觉得不妥,请他不要这么贪婪。
此时王翦才说出了真实用意,他说秦王多疑,如今秦国士兵都在自己手中,唯有向秦王提出诸多要求,才能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
说白了,这就是自污,王翦对君王的心理了解得实在透彻。古代所有君王,都希望文武百官没啥缺点,一心为国。但是,一旦真的出现这样的人,君王就该慌了。因为天底下只能有一个十全十美、近于神圣的人,就是君王自己。
君王真正喜欢的,是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臣子。
当王翦掌握了秦国的兵马,嬴政怕的就不是王翦过贪,而是他不贪。贪,说明他还有私欲;不贪,说明他所图甚大,这场战一结束,王翦命运就堪忧了。
双商在线的王翦,没有给嬴政这个机会。最令人佩服的是,王翦是嬴政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却在平定六国后激流勇退,并不居功,因而后世知道他的人不是很多。
看了以上内容,就会发现灭楚之战时王翦不反驳李信很正常,他知道嬴政已经偏向李信,反驳李信就是反驳嬴政,将为自己留下隐患。
而且这也没法反驳,如果嬴政不信王翦,那么结果一样;如果嬴政信了王翦,不让李信带二十万兵去攻楚国,就永远没有办法证明王翦的正确性。哪怕当时听了,过后嬴政也会有怀疑。
什么都不说,才是王翦最好的选择。说多了,未来证明了嬴政的错误,对王翦并无益处。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和李牧死于非命,廉颇被自己的君王厌弃,出奔别国,郁郁不得志,唯有王翦善始善终。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王翦不但是杰出的军事家,还有政治谋略,深谙君臣相处之道。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29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说法与战国名将廉颇有何关系?
- 11-29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神医,那么他的医术究竟学自何人?
- 11-29 扁鹊是怎么死的?他这位“草莽游医”被哪位战国御医所妒?
- 11-29 扁鹊作为战国时期的名医,他又是如何救活死太子的?
- 11-29 “象棋”又称“中国象棋”,其雏形为何是战国时期的“六博戏”?
- 11-29 除了知名的战国七雄之外,战国时期总共有多少个国家?
- 11-29 蔺相如作为战国著名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业绩是什么?
- 11-29 战国时期有七个强大的国家,为何却是由秦国最终胜出?
- 11-29 楚国在战国可以说是非常强大的,最后为何却没有一统七国?
- 11-29 说起战国四大名将,为何只有王翦在秦始皇手下得善终?
- 11-29 王翦在灭楚之战时,为何要不停向秦始皇索要钱财?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