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揭秘:西凉时期的文化艺术是怎样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09浏览:48分类:历史

  西凉(400年-421年),河西走廊一带曾先后产生过五个凉政权,史家为区别其他的4个,将中心位于凉州西部酒泉的李氏政权称为西凉。

  文化

  尹夫人儒学深厚,向往大一统。李也是一个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对国家的分裂痛心疾首。两人志趣相投,治国理念一致。尹夫人劝他奉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为正统,奉表称臣,这也正是李所愿。因此,李多次上书东晋朝廷,表达他为恢复晋室的决心。

  他曾做《述志赋》,明其心志。篇中他以清新温厚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希望隐居,不慕荣华的志趣;同时,又以诚挚热烈的感情,表达了自己愿在东晋朝廷的领导下有所建树的抱负和决心。 尹夫人对李说:"我们虽与中原王朝阻隔而偏居西陲,但与中原文化和思想意识是紧密联系的、承继相向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弘扬汉族文化。"她因此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措施,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兴儒重农"的富国强兵的国策。比如要李暠开言路,在敦煌南门外修筑厅堂,名曰"靖堂",作为议论朝政、检阅武事、听取收集各方意见的地方。堂内"图赞自古圣帝明王、帝臣孝子、烈士贞女。玄盛亲为序颂,以明鉴诫之义"(《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

  同时,还在敦煌修建泮宫,设立县学、州学和医学,广招学生500余人。并在各郡设置五经博士,负责传授经学。为弘扬汉族文化,传播汉族思想意识,可谓不遗余力,致使当时敦煌地区学风大盛。他又知人善任,虚衿下士,中原流士纷纷西来,一时间西凉境内聚集了大批文人名流,如史地学家阚、经学家宋繇、教育学家刘、天文学家赵等。敦煌一时成为中国西陲边疆传播汉文化和儒学思想的中心,为汉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李也成了当时西凉的政治文化领袖,尹夫人至功厥伟。

  尹夫人是一个贤内助,李当然也不是一个窝囊废。相反,他是一位通经史,知兵法,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在位18年颇有政绩。当然,尹夫人从建立西凉政权始,就对国家战略的制定产生着重要影响,凡建策,都符合天下大势,很少有失误的地方。所以史书上对她多有赞语:"及创业时,多所赞助,故时有李尹王敦煌之传"《晋书·列女传》。

  对外他与东晋交好,接受东晋的封号,借以争取中原汉族人民的支持。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后),李派舍人黄始、梁兴等人带着他给东晋皇帝的表章,出使建康(今江苏江宁县南),用窦融、张轨治理河西、威镇关西的故事,表示他对晋王朝的忠诚,以求得晋王朝对他所建西凉政权的承认,敦促晋王朝北伐西征。因东晋朝廷忙于内斗,没有给他明确答复。遂于第二年又派遣法全和尚为使者,再入建康奉表以求,以"忘寝与食、思济黎庶、以崇国宪、全制一方"的情感,进一步表达他的心愿。与此同时,他又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结好南凉对抗北凉。

  西凉乐舞,是汉唐以来产生于古凉州,广泛流传在中原且盛名卓著的乐舞。公元四世纪初,中原处于战火之中,而当时汉族人张轨所控制的凉州却相对比较安定,中原大批士族文人纷纷来到凉州居住。这些移民的到来,同时给凉州带来了中原地区多彩的文化,其中包括一些汉、魏旧曲一并被带入凉州。作为西凉乐舞代表作的《秦汉伎》,是融合了凉州当地音乐、中原古乐、龟兹音乐和天竺音乐而形成的有自己特色的燕乐。《秦汉伎》传入北魏后,改名为《西凉乐》,被尊为"国乐"。

  《魏书·乐志》记载说:"晋永嘉之乱,太常乐工多避地河西","(魏)平凉州,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存之"。这批乐工和伶人及他们的后裔或集于五凉的庙堂之上,或散在河西的村坞之间,他们承先启后,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为魏周乐舞的复兴和隋唐艺术的发达树立了功勋。从史书记载中看,《西凉乐》的特点是娴雅、柔婉。它分为歌曲(声乐曲)、解曲(器乐曲)和舞曲(舞蹈曲)三种。著名乐曲有《永世乐》《神白马》《万世丰》《燕支行》《于阗佛曲》《慕容可汉》《吐谷浑》《部落稽》《钜鹿公主》《白净王》《太子企喻》等。从曲名可看出,这些曲子大部分是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和佛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

  舞蹈是西凉乐舞中又一重要表现形式。据《通典》记载:西凉乐舞的舞蹈分为"白舞"和"方舞"。前者是单人舞,后者是四人合舞。这些舞蹈除了在宫廷表演外,群众性的舞蹈主要在盛大节日和传统性活动以及佛教活动中举行。古凉州地区流行的著名的舞蹈有《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狮子舞》等,是当地少数民族的一种舞蹈。唐代诗人李端在《胡腾舞》诗中,对舞蹈者的形象和舞蹈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据专家考证,敦煌石窟中第220窟的乐舞图壁画,表现的就是演奏《西凉乐》的场面。壁画中,乐队共28人,分为两组,左右相对,乐工或上身袒露,或斜披天衣,肤色、发式各不相同,演奏来自中原的和从西域、外国传入的各种打击、吹奏和弹拨乐器。乐器有筝、排箫、竖笛、方响、筚篥、五弦、横笛、腰鼓、都昙鼓、答腊鼓、羯鼓、毛圆鼓、拍板、钹、竽、箜篌、法螺等。两队舞伎素裹白裙,或锦衣石榴裙,在灯火辉煌、器乐协奏中翩翩起舞,始终在小圆毯上旋转腾踏,巾帛飞扬。这大概就是传自西域的胡旋舞或胡腾舞。此画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乐舞图。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