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先轸是什么结局?一代战将的陨落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8分类:历史

  你真的了解先轸吗?历史屋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公元前628年的冬天,一代雄主晋文公逝世了。当晋国举国哀丧之时,西方的秦穆公派遣军队私越晋国国境,长途偷袭郑国,半道而上受牧羊人弦高蒙骗,临时改变作战计划,顺道攻灭了晋的邻国滑国而后撤回秦国。晋国的天才军事家先轸意识到这是天赐良机,所谓“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先轸力排众议,伏兵驻扎于崤山之上,对撤兵归国的秦国大军展开歼灭战。《史记》载:“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先轸所俘虏的秦国三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身囚于晋国天牢之中。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就是作为一国之君的晋襄公,居然听从嫡母文赢的意见放走了秦国的三大将军。先轸得知此事而后,可谓是勃然大怒,竟是直接在朝堂之上就责备晋襄公:“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亡无日矣”。这可是诛心之举,先轸即便是在朝堂之中再有话语权,在当面责备国君的问题上是犯了大忌,是绝对的以下犯上。正是先轸的这次行为,可谓是断送了先氏家族在晋国国君的良好印象,更是断送了先轸自己的性命。晋文公称霸于诸侯,承继的是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对“仁义礼信”是相当推崇的,所谓君君臣臣这种原则是不能违背的。先轸在朝堂之上与晋襄公产生冲突,这本身就会让朝臣们暗地里认为先轸坏了规矩。

  即便是作为城濮之战、崤山之战的最大功臣,先轸也不能违反晋国的规则。朝臣们不能在明面上反对先轸,可是背后决然是给予了先氏家族众多压力。舆论对先轸造成了巨大影响,晋文公时代的权臣赵衰曾经评价“先轸有谋”,就是先轸有谋略,这种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仅在战场上有想法,在朝堂政治上也多半是有想法的。晋文公时代的“朝中有狐偃、军中有先轸”格局在文公死后即是打破,而且对先轸而言,狐偃先死,文公随后,作为老人的先轸似乎不太能与新任国君晋襄公达成共识,先轸还是太过于武将脾性,面对晋襄公的错误决定,不惜破坏“君臣之礼”,跟更懂得婉转的赵衰相比,晋襄公显然更愿意选择赵衰作为依靠,所谓忠言终究是逆耳,先轸在新的内阁中已经在斥责国君时自我断送了。

  先轸作为军事家的判断当然是准确的,先轸认为晋襄公放走了秦国的三大主将,是对晋国最大的威胁。《史记》就有:“后三年,秦果使孟明伐晋,报肴之败,取晋汪以归”。 先轸当然不可能意识不到新任内阁的变化,所以才会“箕之役,先轸不复命”。在对狄人的战役中,先轸的冲锋陷阵很是异常,因为当时是晋国即将全胜之时,先轸不穿盔甲冲进敌阵,这当然就是自杀的行为。先轸说:“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显然关于先轸斥责国君的事情,在朝堂之中已经对先轸造成了困扰,尤其是先轸盛怒之中,对晋襄公还有“不顾而唾”的行为,若非先轸是晋国霸业之最大功臣,是晋襄公的君父晋文公相当尊敬的人物,作为国君的晋襄公或许会为了颜面,直接在朝堂之中就对先轸进行处置。

  羞小耻以构大怨,贪小利以亡大众;春秋有其戒,晋先轸是也。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