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俗话说先人种树,后人乘凉 万历到底是给崇祯种树还是挖坑了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6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万历皇帝崇祯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延续了276年之久的大明王朝宣告终结,不愿苟且偷生、自缢于煤山的崇祯皇帝就此背上“亡国之君”的骂名。

  崇祯很无能吗?显然不是。崇祯皇帝的继位带有很大的突发性,他的兄长、也就是明光宗朱常洛登基仅仅一个月就撒手人寰,这才给了他一个机会。崇祯皇帝在继位之前根本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对于治国理念相当陌生,但饶是如此,他在登基之后还是迅速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大快人心。他,励精图治、勤于政事;他,体恤民生、生活简朴,严格来说,崇祯还算是一位好皇帝。

  都说“先人种树、后人乘凉”,但是很遗憾,崇祯皇帝的先人并没有为他“种树”,而是替他“挖坑”,当他执政时,明朝早已千疮百孔,任他如何努力,也都回天乏术。

  在诸多“挖坑”前辈中,有一位显得特别突出,那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朱翊钧10岁登基,58岁病故,执政长达48年,可他非但没有做出与执政时间成正比的政绩,反而罢朝30年,使得朝堂动乱、怨声载道。虽然明朝表面上亡于崇祯,但实际上,从万历皇帝怠政开始,明朝就已经走向灭亡

  有人说,万历期间不是出现了“万历新政”吗?新政和万历皇帝还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万历新政

  “万历新政”指的是从万历元年——万历十年之间,在朝廷首辅张居正的主导下推行的一系列变革。“万历新政”还有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李太后和太监冯保。

  万历皇帝10岁登基,年龄太小,其生母李太后暂时掌权。李太后十分信任张居正,不但把朝廷事务交由他全权处理,还让他担任万历皇帝的老师;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与张居正和李太后的关系十分融洽,他的介入也是“万历新政”得以顺利实施的一个原因。

  翻翻历史我们就能发现,所有朝代敢于“乱政”的群体只有三种:太后、宦官、重臣。可如今这三个群体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对时局的影响也是相当巨大的。张居正在经济上推行“一条鞭”法,大大提高了百姓和国库的收入;在军事上大胆启用新人,“成梁镇辽东、继光守蓟北”,让外敌根本找不到可乘之机。在“万历新政”的拱托下,万历初年一度出现了“中兴之治”的繁荣景象。

  然而,到了万历十年,随着张居正的去世,那些反对新政的人开始反扑,在万历皇帝面前痛斥张居正以及他所推崇的新政,万历皇帝一怒之下就终止了新政、并抄了张居正的家。

  为什么大臣们三言两语就能说服万历皇帝呢?其实,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不满由来已久。李太后本就对万历皇帝十分严格,后来张居正成为万历皇帝的老师,要求更高,还制定了六条“戒律”:

  戒游宴以重起居,专精神以广圣嗣,节赏赉(lai)以省浮费,却珍玩以端好尚,亲万几以明庶政,勤讲学以资治理

  小皇帝偷懒了怎么办?冯保的作用就体现了,当时冯保掌管整个后宫太监,小皇帝只要一偷懒,冯保就会知道。他不敢拿皇帝怎么样,可李太后敢,那些放任皇帝偷懒的太监往往会受到严惩,皇帝也会被责罚。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万历,“逆反”心理可想而知,但碍于毫无实权,只能暂时忍耐。张居正一死,他就借着其他大臣弹劾之际,对张居正等人展开清算,冯保也未能例外,最后同样被万历皇帝抄了家。李太后孤掌难鸣,也就不再过问政事。

  轰轰烈烈的“万历新政”就这样被毁了

  怠政的原因

  没有太后掣肘,没有重臣揽权,没有宦官干政,万历皇帝的执政期应该是明朝最好的政治环境之一,只要他稍加努力,再缔造一个太平盛世也不是不可能,然而,谁也想不到,万历皇帝却就此沉沦了。关于他怠政的原因众说不一,但个人认为有两点不容忽视:

  其一:“三把戒尺”的消失

  李太后、张居正、冯保,这三人无疑是悬在万历头上的“三把戒尺”,但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三把戒尺”都逐渐消失,再也没有任何束缚的万历就开始为所欲为了;

  其二:居功自傲

  他有什么功吗?算是吧,他掌权之后,拜、播州的叛乱都被平息,入朝抗倭虽然历时8年之久,但是最后也取得了胜利。屡战屡胜,难免有点飘飘然了;

  可能有人会说万历皇帝太胖也是其中一个原因,这个不敢苟同,因为万历皇帝的胖应该是在常年罢朝之后才养成的,怠政之前,史料中并没有关于他太胖的记载

  怠政的形式

  提及万历怠政,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罢朝30年,其实,那只是其中一种形式罢了,万历皇帝的怠政超乎你的想象

  形式一:罢朝

  30年不上朝,就是这么有个性。

  朝廷大臣哭,没用;跪,也没用。连大学士们的奏折他都懒得批,《明神宗实录》中记载:

  章凡数十上,候旨文华门凡六日之久

  意思就是说,大学士们上了几十道奏折,在文华门外等候了六天,都没等到皇帝的批示。这还不算,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给努尔哈赤之后,文武百官心急如焚,希望皇帝能够出来主持大局,但万历皇帝还是没有任何动静;

  形式二:闭门不见

  皇帝不出来,朝廷重臣去觐见总行吗?NO!

  首辅在当时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吧,那又怎么样,大学士、首辅朱赓位高权重,他去面见皇帝不算过分,可他三年里无数次求见,都没有得到恩准。一个宰相竟然三年见不着皇帝,这得有多扯?你品,你细品!

  《明史·神宗本纪》中记载:

  台省空虚,诸务废堕,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

  当然,万历皇帝也并非谁也不见,就像他最宠爱的儿子福王,有时候甚至能“一日两见”。他只是不愿见大臣,就这么简单

  形式三:奏折留中

  “留中”的意思就是既不批示,也不下发,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明朝有个特点,那就是奏折较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面奏”为主,从朱元璋开始,而后的朱棣、嘉靖都是这么传承的。奏折少,但并不表示没有,一旦用上奏折,那就表示有大事、急事发生,皇帝必须尽快批示,做出处理。

  可到了万历皇帝这,管你是官员任命、还是赈灾救民,所有奏折都是有来无回,留中不发;

  形式四:取消祭拜

  当时皇帝必须出席的祭拜有两种:祭天、祭庙。祭天,祈求风调雨顺;祭庙,彰显礼仪孝道。

  祭拜的习俗不单存在于明朝,在整个封建社会,历任皇帝都对祭拜特别重视,不管是祭天、还是祭庙,都会举办隆重的大典。如果皇帝实在无法出席,往往也会让亲王或者皇子代为祭拜,但是万历皇帝不但自己不去,也从来不会派其他人去。皇帝不开口,谁敢去啊?

  万历皇帝什么都不做,难道整天吃喝玩乐吗?那多单调啊,万历皇帝除了吃喝玩乐,还会封赐皇族、挥霍钱财,《明史·食货志》中记载,万历皇帝从民间搜刮的钱财很多都花在了妃子、皇子的生日赏赐上,福王大婚,他一出手就是30万两,郑贵妃过个生日也是15万两;当然,万历皇帝是个“好木匠”,自然少不得大兴土木,单是修建定陵就花费800万两。

  万历皇帝除了不上朝,个人生活还是蛮丰富的

  怠政的影响

  那么万历怠政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一:朝堂动乱

  这应该是万历怠政最直接的影响

  罢朝不上、奏折不批、官员不见,这样的行为让朝廷中枢形同虚设,而一些大臣则直接“挂冠而去”。到了万历四十二年,宰辅中只剩下叶向高一人,他也万念俱灰,索性躲在家里不出门了;到了最后,六部之中只剩下一位尚书和三位侍郎,这位尚书欲哭无泪,也“拜疏自去”。

  民情无法上表,旧官员离任、新官员的任命又得不到批准,各级衙门的案子堆积如山、无人过问。连一个维持国事运转的机构都没有,万历时的政局已经不能用“瘫痪”来形容,简直就是“崩盘”,而且还是无孔不入的那种

  二:宦官专权

  为了防止宦官干政,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就一再警告:内臣不得干政,违者斩!可是朱棣在夺取皇位时由于得到宦官集团的帮助,因此,他对宦官的约束就开始降低,这为宦官集团的崛起奠定基础

  到了万历时期,由于皇帝罢朝30年、布匹奏折,许多军国大事却又必须处理,于是,负责替皇帝批示奏折的太监机构——司礼监就再次成为权力的核心。太监的权力无限膨胀,危害也愈加严重,以至于出现“政权不由内阁、尽移于司礼”的尴尬局面。

  三:党争不断

  万历皇帝的怠政,为党争的出现提供了契机,一时间,东林党、楚党、浙党、乃至阉党纷纷脱颖而出,为了各自利益斗的你死我活

  这里说一下东林党,顾宪成等人成立“东林书院”的初衷只是为了讲学,但在顾宪成之后,却演变成一个急功近利的势力团体。万历四十年,权力中枢近乎崩盘之时,这些团体依然沉迷于相互评击中不可自拔,这让明朝的政局更是雪上加霜。

  起初,东林党势大,胡作非为不在少数,但在魏忠贤出现之后,阉党完全压制了东林党,并处决了东林党的一些核心人物,在崇祯扳倒魏忠贤之后,东林党以牙还牙,对阉党又展开了清除。东林党和阉党之间的争斗完全就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阉党不代表民意,东林党同样也不代表民意

  四:财政亏空

  前面说过,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的几次用兵都以胜利告终,但是,仔细梳理就会发现,他几次用兵都耗时较长,入朝抗倭用了8年,而平息播州叛乱前后历时12年。巨大的军费开支让明朝的国库捉襟见肘,偏偏万历皇帝在大兴土木和赏赐皇族上动辄都是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大手笔,即便按照“万历新政”顶峰时期400万的年收入来计算,显然也无法满足万历皇帝的挥霍。

  怎么办?加税!各种名目的税收应运而生,让生活本就艰辛的百姓更加无法立足。万历时期,财政的窘迫让明朝陷入皇帝无限挥霍——百姓无限纳税的死循环,再加上官员腐败成性、层层盘剥,这也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埋下祸根。

  五:军务凋敝

  张居正时期,由于“万历新政”的有效实施,经济始终保持稳定增长,有了经济的支持,包括军务在内的各个行业都能有序运行。但是,在万历怠政之后,明朝的经济陷于停滞,进而演变成财政危机,严重影响到边疆军务的稳定。军饷一再拖延,不但动摇了军心,情节严重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兵变”。为了生活,将火器廉价卖给努尔哈赤的有;为了生活,起兵反叛、投靠后金和起义军的也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军队如何还能抵抗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呢?

  另外,明朝制度虽然也是“以文抑武”,但是,文武之间还算和谐。可到了万历时期,由于党争不断,辽东经略像走马观花一般换来换去,更甚者,当阉党掌权时,竟然派大批太监前往前线监军,所有军务都由太监处理,这些身体都不健全的群体哪里懂得什么兵法和临场指挥,明朝在后金面前节节败退也就不算意外了

  尾话

  万历怠政并非只是“罢朝30年”那么简单。因为封建王朝本质上就是一个以皇帝为中心、其他机构环环相扣而成的一个运行体制,这和太阳系行星都要围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一样,太阳停滞之时,也就是所有行星的灭亡之日。万历怠政,显然破坏了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如此一来,整个运行体制也就陷入混乱了

  万历怠政30年,对包括民生、官场、军队在内的所有领域产生重创,经济停滞、财政窘迫、官场散漫、党争不断、宦官专权、民不聊生。这不仅恶化了明朝的执政环境,加剧了明朝的“内忧外患”(起义军和后金),最为严重的是,怠政引发的连锁反应摧毁了明朝的执政基础、将所有社会矛盾都激化到不可调解的地步。连忠心耿耿的首辅叶向高也老泪纵横:

  宗社之忧不在外敌,而在庙堂之上。陛下万事不理,以为天下长如此,臣恐祸端一发,终将不可收拾!

  我们承认万历皇帝生在一个好时代,但又不能否认,他亲手毁了这个时代......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