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北宋灾民买不起大米,范仲淹下令涨价是何目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3分类:历史

  在历史长河中,范仲淹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历史屋小编为您讲解。

  范仲淹出身官宦世家,先祖就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范履冰,时人称其为“良相”。高祖范隋是唐懿宗时期的丽水县丞。唐朝灭亡后,范仲淹的曾祖、祖父、父亲都先后为吴越国效力。吴越王归顺宋朝后,其父范墉也跟着到了宋朝为官,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北宋淳化元年,父亲范墉去世,此时的范仲淹年仅两岁。母亲为了养活年幼的儿子,只好带着他改嫁朱文翰,范仲淹也就随继父姓朱,改为朱说(音同“悦”)。

  范仲淹从小就喜爱读书,他立志将来要报效国家。在他22岁那年,知道了自己的家世,伤感不已,于是毅然辞别母亲,到应天府求学。

  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以“朱说”的名字,考中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一职。虽然只是个九品芝麻官,但范仲淹知道,凡事不能一步登天。而且这个职位负责掌管讼狱、案件事宜,他认为可以为民请命,是件很幸福的事。

  此时的范仲淹,已经有了朝廷俸禄,于是他便将母亲接来奉养。由于他就任期间刚正廉直,所以很快就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朝廷特意恩准他恢复范仲淹之名。

  皇祐元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杭州知州,谁知他杭州的第二年,就遇到百年一遇的大灾荒,一时间饿殍满地,惨不忍睹。在这种情况下,杭州的米价还在持续上升,已经到了一百二十文钱一斗的地步,灾民根本就买不起。

  此刻身为杭州知州的范仲淹,自然要为百姓解决生存问题。然而在这样情况下,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更奇怪的是,事后灾民还连连称赞他是个好官,这是怎么回事?

  在范仲淹的命令下,原本一百二十文一斗的米,涨到了一百五十文。很快这一消息就传到京城,朝中大臣纷纷上疏弹劾他不顾灾民死活。然而范仲淹并未受这些人影响,反而继续他的涨价命令。

  原来范仲淹这样做,是利用了商人逐利的特点。提高杭州的米价后,商人们便以为,这里有利可图,于是纷纷将大米往杭州送,希望在这里大赚一笔。时间一久,杭州的大米就越来越多,逐渐达到饱和状态。在这个时候,范仲淹再下令开仓放粮,一来百姓都有大米可以领,二来商人的米就卖不出去了。

  商人的米卖不出去,那么就只有降价,慢慢杭州的米价便恢复到正常水平。米价一低,即使之后放粮结束,灾民也能买得起米了。所以经过此举,百姓都纷纷称赞范仲淹是个好官。

  皇祐四年,范仲淹调知颍州,他带病前去赴任,结果到徐州就病逝了,享年64岁。范仲淹这一生忧国忧民,尽管他的仕途算不上一帆风顺,可他始终将百姓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去世后,宋仁宗为他亲书“褒贤之碑”,追赠他为兵部尚书,后来又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谥号“文正”。值得一提的是,“文正”是古代文官梦寐以求的谥号,统治者并不会轻易赐这一谥号。历史上得到这一谥号的人,大多都是深受文人及后世敬仰的人。所以世人也称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