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崇祯为什么不得不杀袁崇焕?袁崇焕是冤死的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0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为大家带来崇祯为什么杀袁崇焕,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关于明末大将袁崇焕的死,历来众说纷纭,而且最广泛的认知是他死得太冤了,崇祯这个糊涂蛋,实在是太糊涂了。

  袁崇焕被杀冤不冤?当然冤。但要从皇帝崇祯来说,不冤。托付给了你最高机密,你给我泄露,未经批准擅自判处大军区司令员毛文龙死刑。不杀你杀谁?

  那么,袁崇焕为什么会被杀?他真的没有罪过吗?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二月一日,袁崇焕被逮捕入狱。崇祯给他定的罪名大得吓人:“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市米以资盗粮……暗藏夷使,坚请入城……”八个多月后,这位自称“大明国里一亡命徒”的抗金名将,就被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当初,袁崇焕曾对崇祯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崇祯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可惜,刚愎自用、猜忌多疑的崇祯还是自食其言了。

  从历史上看,崇祯皇帝虽然不够英明,却也不算糊涂,袁崇焕身系国家安危,何以如此残酷地杀了他呢?计六奇的《明季北略》认为:“崇焕捏十二罪,矫制杀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金牌矫诏杀武穆古今一辙。”说他擅杀大将,罪同秦桧;谈迁的《国榷》则说他“愎谏怯战,避难规利……”但以袁崇焕的一贯英勇和战绩而言,更难令人相信。

  而最通常的说法是:崇祯听信了阉党的话,误认为袁崇焕与后金订有密约,有意引敌深入。再联想到他擅杀皮岛守将毛文龙,要求部队入城居住等可疑现象,于是便只有杀之而后快了。

  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修《清太宗实录》时,人们才从满州老档中知晓:袁崇焕的被杀,是中了清太宗的反间计。王先谦在《东华录》里转述说:“先是,获明太监二人,付与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榜式、达海监收,至是回兵。高鸿中、鲍承先遵上所授密计,坐近二太监作耳语云:‘今日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庚戌,纵杨太监归。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帝,遂执袁崇焕下狱。”

  也亏得乾隆皇帝开明,宣布为这祖上的仇敌平反,后来在清修的《明史·袁崇焕传》中写道:“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

  看来,袁崇焕是因崇祯皇帝轻信而被误杀,但有些人认为崇祯是蓄意杀人。崇祯是个极难伺候的主子,史家评论他“焦求于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三番四覆,夕改朝更”。常因一言不和或稍不顺心而胡乱杀人,在他执政的十七年里,更换宰相五十多个,刑部尚书有十七人罢官,七个总督被杀头。而袁崇焕身系国家安危,更是崇祯最重视的对象。但袁崇焕自恃清白,独断专行,便难免落人口实。这在平时,崇祯只好容忍,而当皇太极兵临城下时,原先的信任突然消失,袁崇焕没有了使用价值,自然非死不可。

  其实,从袁崇焕自身来看,他的悲剧似乎是早就注定了的。因为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失误,而且还是一些致命性的失误。他曾擅自与后金议和,然后再上奏皇帝,如此重大和敏感的问题视同儿戏,岂不令皇帝猜忌?这是其一。

  其二,袁崇焕复出时,竟然在新皇崇祯面前夸下“五年全辽可复”的海口,并说如果复辽不成,先把祖大寿等三人杀掉然后自杀。一些好心人提醒时,他却说:“聊以是相慰耳!”作为皇帝倚重的统帅说话如此随便,能不引起皇帝的不满?

  其三,尽管毛文龙的十二大罪并非捏造,但毛文龙交结近侍,拜魏忠贤为父,在阉党中是个大能人,不宜擅自诛杀。史学家谈迁说“则杀岛帅适所以自杀也”,并非妄加评论。

  其四,皇太极率领数十万大军,长途奔袭而围困了北京,作为关防主帅的袁崇焕居然没有察觉,这岂不是严重失职?而后他不召自至且坚请入城,又怎能不有引狼入室的嫌疑?

  袁崇焕的这些失误,本来等于自杀。又适逢皇太极用反间计害他,适逢朝中群小的攻击,更适逢崇祯那样猜忌多疑的皇帝,于是只有死路一条了。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