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秦始皇真的没有统一中国吗 秦始皇没有消灭卫国是不是真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6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秦始皇卫国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秦始皇在兼并六国后,并未将郡县制推广到所有的地方,而是在中原地区保留了一个小小的、半独立的卫国。正因如此,很多文章便做出断言,声称秦始皇并未真正统一中国,其实这是严重不符合史实的。不过,秦始皇的确没有灭亡卫国,究其原因,千百年来无外乎有以下三种解释:

  商鞅

  最为流行的说法,是因为商鞅、吕不韦都是卫国人,前者帮助秦孝公推行各种改革,从而将一个孱弱落后、备受歧视的边陲国家,塑造成为国富兵强、天下畏惧的军事大国;后者有扶立庄襄王、辅佐秦始皇治国的大功劳,民间甚至还流行着他是秦始皇生父的传言。正因如此,秦始皇出于对商鞅、吕不韦的感激,所以便保留住他们的祖国。

  这种解释看似合理,其实却是不值一驳。因为,商鞅有大功于秦国不假,但在秦惠文王即位后,他却是以“谋反”的罪名被车裂而死的。至于吕不韦,根据生理学常识来分析,他根本不可能是秦始皇的生父。况且,秦始皇在罢黜吕不韦后,曾斥责他窃据相位、无功于国,最终逼使其自杀。因此,在秦始皇的眼里,商鞅、吕不韦都是国家的罪人,“报恩保留卫国说”何从谈起?

  吕不韦

  第二种解释认为,卫国民风纯正、君子众多,是天下人无比向往的“精神家园”,秦始皇不忍心将其吞灭。从西周初年建国到最终的覆灭,卫国不绝如缕的存在了800余年,期间曾面临过无数次亡国的危险,之所以能顽强地“活”下来,跟国中众多君子、贤臣的积极奔走不无关系。正因如此,司马迁才会由衷地赞叹道“卫多君子,其国无故”(见《史记·卫康叔世家》)。

  不得不说,这种看法过于天真,明显忽略了秦国的本性。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看来,秦国不仅文化落后、形同蛮夷,而且天性残暴、不讲诚信,堪称“虎狼之国”(“秦,虎狼之国,不可信。”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样“不讲究”的国家,怎么可能会看重道德?秦国既然轻视道德,自然更不会对“盛产”君子的卫国心怀怜悯。

  秦始皇嬴政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卫国面积太小,以至于被秦始皇忽略,忘记将它灭国。不得不说,这种论调实在是荒谬至极,根本不值一驳。原因无他,即使卫国的面积再微小,它在秦朝的版图上也是现实存在的,夙兴夜寐、明察秋毫的秦始皇根本不可能忽略它。而卫国所属的郡县长官,自然更不敢隐瞒其存在的事实,不然,轻则被罢职、流放,重则被灭族。

  其实,卫国之所以没有被秦始皇吞灭,真实的原因无非有两点。其一,卫国早已沦为秦国的附庸,在事实上已经亡国。早在战国初期,卫国便已经沦为魏国附庸,因为国势不如其他诸侯国,甚至已将国君的称号由公自降为侯。等到战国后期时,日渐衰微的卫国已经丧失大部分国土,最后只剩下了濮阳这个“弹丸之地”。

  战国中期地图

  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秦国击败魏国,夺取濮阳等城邑,并将卫元君迁到野王城。由于卫元君只是寄食于野王城而已,并没有统治权,因此卫国在实际上已经灭亡。既然如此,就不存在秦朝吞并卫国的必要,如果秦始皇不想保留卫国,只需一纸诏书废黜其国君即可,跟罢黜君县长官无异。这也正是卫国灭亡时,史书用“废”字而不是用“灭”字的缘故。

  其二,秦始皇之所以保留卫国,无非是想把它塑造成典型,在形式上宣示对闽越、滇等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并没有停止扩张的脚步,东南沿海的闽越、西南地区的滇等政权,都是他想并吞的对象。但是,限于这些地区地域广袤、环境恶劣,加之部族众多、开化程度很低,即使派兵征服,也难以进行有效的统治。

  秦朝疆域图

  正因如此,秦始皇在征服上述地区后,为了进行有效的控制,便采取“间接统治”的方式,将各部族首领都封为“君”,让他们以附庸的形式,在保持半独立地位的情况下效忠于秦国,并逐渐向郡县制过渡(“闽越王无诸及越王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句践之后也,姓邹氏。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见《史记·东越列传》)。

  秦二世

  而为了证明各封君治下的土地也在秦帝国版图内,皇帝对封君有绝对的宗主权,那么很有必要在中原树立起一个“典型”,以此来让天下人信服。如此一来,卫国便成功中选,从而免于被秦朝吞灭。因此,卫国在秦朝建立后的12年时间里,一直以名义上的国家形式存在。直到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失去利用价值的卫国,才被正式废除。

  史料来源:《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