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大举灭佛,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1分类:历史
接下来历史屋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唐武宗,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佛的起源
佛,又称佛陀,梵文何佛教中的意思是“觉者”、“知者”、“觉”。“觉”有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凡夫俗子缺三项,罗汉缺后两项,菩萨缺最后一项,佛方三项具有。佛又指佛教创始人的释迦牟尼。最早记载于《后汉书·西域传》:西方有神,名曰佛。佛教中的“佛”一般不是指具体的人,而是所有的觉悟的人,是一种境界。一个刚剃度的小沙弥,若是觉悟一切,也能称之为“佛”。佛教诞生在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数百年间传遍印度次大陆,汉朝时期从西域丝绸之路东传中国,据传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是于此时建立的。
之后千年时间里,佛教有盛有衰,盛至极致时左右世俗、手握大权,衰至极致时关闭山门、诵经礼佛。佛教成为现代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中国人在封建时代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佛教在古时候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许多中国人的信仰,信仰人数和地位略微高于“儒家儒教”和“道门道教”。佛家思想是好是坏,我们需要辩证去看,不能一味认为它是坏,也不闹一味觉着它是好。好时我们该鼓励,坏时我们该纠正,公元840年至公元846年的六年时间,是封建王朝纠正他们错误的“灭佛时间”。关于此事史书议论纷纷,留给后世人三大疑问:唐武宗为何大举灭佛?唐武宗为何而死?此次灭佛带来了什么影响。下面笔者来一一答疑解惑。
唐武宗为何大举灭佛?
公元840年至公元846年是唐朝皇帝唐武宗李炎在位时期,其一系列的灭佛举动史称“唐武宗灭佛”,或是“会昌毁佛”,佛教门徒称“会昌法难”。“会昌毁佛”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波及全国的行动,史无前例,后无来者。这不经让我们好奇,唐朝本就经过安史之乱,统治及社会动荡不安,为什么还去折腾、还要铤而走险地大规模灭佛。“会昌毁佛”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波及全国的行动。唐武宗灭佛之前,未完成统一的割据政权北魏和北周皆由皇帝着手开启过“佛门灾厄”——灭佛。唐武宗李炎大举灭佛是必然的选择,即使当时唐朝衰疲,即使当时中枢不振,即使当时距北周灭佛只过去三百年左右时间。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统治者就关系匪浅,佛教大规模且迅速的发展得到统治阶层的支持。唐代官方曾进行过大肆建造寺庙的活动,即使消耗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心甘情愿去做。唐高祖李渊在位时期严格控制过佛教发展,例如规定一州只能修建一座寺庙。但是随着皇帝的更新换代,这项要求形同虚设,实际寺庙远远超过规定。打破规则的正是唐高祖之后的皇帝们。大唐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诏令:“赦建西名寺,赐田园百顷,净人百房,车五十辆,卷布两千匹。”
佛教的强盛引起统治阶层有识之士的警惕,开始明文禁止地方建造寺庙,要求官府拆除一些自己辖区内的寺院,实行严格的度碟制度——官府规定好每年出家人数,以此限制僧人数量过度膨胀(道家也在被限制的行列,不过没佛教这么严重)。佛教徒在唐朝时期可以逃役避税,因此有成千上万的百姓剃度为僧,远离俗世。但是,佛教寺院因有大量的土地,形成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寺庙经济。佛寺在周边地区有着大量土地,周围的百姓全是卖身僧人的佃户,不光是如此,城镇内也存在有大量的佛寺产业,并且他们不用向朝廷官府缴纳税赋。这比两汉时期豪强们的庄园经济还强上一筹。据史书记载,南北朝的僧尼达到数百万之众,他们有自己的机构专门管理自己——僧衙,官府是管理不了他们的。唐朝时期的佛教有过之而无不及,完全是趴在国家身上吸血的害虫,致使国家一日弱过一日,大量税赋徭役、土地人口等被削减,军队兵力等被削弱。
单单这样还不算全部,唐朝士族也竭力奉献出自己的山川土地、金银财宝、人口等给佛教寺庙,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开元盛世唐朝步入辉煌,佛教也是如此,后面爆发安史之乱,佛教势力不削反增,组织起来足够对抗王朝,初显“佛国”迹象。问题一年严重过一年,大唐君臣始终以怀柔政策解决,收效甚微,至唐武宗在位时期,他很清楚地知道佛教徒如今的本质——比之宗室士族的特权还大。有些僧人结交权贵,还插手朝廷运转和政治斗争。还有些盗匪贼寇、流氓地痞披着佛教的名义干着一堆违法乱纪的事,引起朝廷和百姓的不满。而作为统治阶层中坚力量的儒家文人们同样支持灭佛。佛教的过度膨胀,制约唐王朝的复兴发展,唐武宗认清这个现实后,不得不采取严厉且具体的措施。
武宗灭佛的具体措施
李炎即位之初的会昌元年开始灭佛,具体措施:强令违背世俗法律的佛教中人还俗受罚,所有财产没收充公;拆毁所有规模较小、没有赦额的寺庙房屋,寺中僧人全数还俗;不许修建寺庙和寺庙庄园,统计佛教的僧人、奴婢、土地财产等(佛寺大、中规模有四千六百、小规模有四万所;分出不同等级的僧人,绝大多数必须还俗,并将佛门僧人置于朝廷鸿胪寺管理;最后一步是焚毁所有寺庙,逼迫所有僧尼还俗等。这些措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六年时间走完,前面四年都在蓄势待发,最后两年彻底爆发,可惜的是没彻底清理完,唐武宗李炎便驾崩了。
唐武宗为何而死?
会昌六年三月一日(公元846年》,指挥开展轰轰烈烈地灭佛行动的总指挥唐武宗李炎驾崩于长安城大明宫,享年三十二岁。唐武宗的死因成谜,至今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
《新唐书》记载:三月壬戌,不豫。左福策军护军中尉马元贽立光王怡为皇太叔,权句当军国政事。甲子,皇帝崩于大明宫,年三十三。
《旧唐书》记载:帝重方士,颇服食修摄,亲受法箓。至是药躁,喜怒失常,疾既笃,旬日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请见,不许。中外莫知安否,人情危惧。是月二十三日,宣遗诏,以皇太叔光王柩前即们。是日崩,时年三十三。谥曰至道昭肃孝皇帝,庙号武宗,其年八月,葬于端陵,德妃王氏祔焉。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旧唐书》后晋赵莹主持编修。《旧唐书》因编撰时间距唐朝灭亡时间较近,资料来源比较丰富因此可信度较高。这两本书都提到唐武宗的死,《新唐书》写的简单明了,一句皇帝生病、李怡上位、皇帝驾崩了事;《旧唐书》同样没好到哪去,但也大致提到唐武宗因何而死——重方士服用丹药而死,朝廷重臣求见均“不许”,谁不许的史书没说,十之八九不是唐武宗的命令,知道自己要死,不该找来大臣商量身后事吗?怎么可能不见大臣。所以我们有理由断定——唐武宗的死有蹊跷,很有可能是被佛门势力暗害。
权谋之书《资治通鉴》:上疾久未平,以为汉火德,改''洛''为''雒''。唐土德,不可以王气胜君名。三月,下诏改名炎。上自正月乙卯不视朝,宰相请见,不许。中外忧惧。初,宪宗纳李锜妾郑氏,生光王怡。怡幼时,宫中皆以为不慧,太和以后,益自韬匿,群居游处,未尝发言。文宗幸十六宅宴集,好诱其言以为戏笑,号曰光叔。上性豪迈,尤所不礼。及上疾笃,日不能言。诸宦官密于禁中定策,辛酉,下诏称:''皇子冲幼,须选贤德,光王怡可立为皇太叔,更名忱,应军国政事令权句当。''太叔见百官,哀戚满容;裁决庶务,咸当于理,人始知有隐德焉。甲子,上崩。以李德裕摄冢宰。丁卯,宣宗即位。宣宗素恶李德裕之专,即位之日,德裕奉册。既罢,谓左右曰:''适近我者非太尉邪?每顾我,使我毛发洒淅。''夏,四月,辛未朔,上始听政。
《资治通鉴》关于这段历史的描写更详细,似乎将这段历史还原回来:宦官们找来一个傻子做皇帝,傻子当上皇帝后厌恶唐武宗朝的心腹重臣李德裕,五次贬谪。唐宣宗登基后,迅速废止灭佛政策,开始崇佛尊佛,推动佛教兴起。这事各有各的说法,说没有人为阴谋是没人信的,佛门支持者说这是灭佛因果报应,有点道理,唐武宗李炎的死,和僧人们绝对脱不了关系。
此次灭佛带来了什么影响
最表面的一大影响就是佛教寺院里铜像、钟磐熔铸成铜钱 , 实打实地大大增加了国家税赋收入,大大充实了国库。释放出的人口达百万,没收的良田有数千万顷。这事将佛教重创,从此汉地佛教再没兴盛迹象,而唐朝中央因此回光返照,在唐宣宗李怡手上出现河陇归地和大中之治,若是没有此次灭佛之举动,唐宣宗李怡哪有资本折腾。并且,此次灭佛将中国大陆上的思想错误彻底纠正过来,唯一损失的便是当时的佛教和唐武宗君臣。功在当时,利于千秋。
总结
唐武宗灭佛不是因为佛教思想都不好的,而是因为佛教的大兴严重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正常发展、前进,不得不采取什么措施。佛教思想也是有好的一面,近现代的佛教思想不就教育出一大批爱国奉献的人士吗?正值国家危难、民族危亡,本是清静之所的佛寺没有关门避祸,而是做着炎黄子孙都会做的一件事——出山救民。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李辅国作为唐朝一介宦官,权势地位如何超越前辈高力士?
- 11-30 李纯这位唐朝皇帝,真是因怕外戚干政而选择不立皇后吗?
- 11-30 在唐朝时期,入仕为官除了需要考试外还要什么推荐?
- 11-30 神童在每个朝代都有,唐朝如何创立了科举的童子科?
- 11-30 与周代不同的是,唐朝的鹿鸣宴具备了儒家哪些功能?
- 11-30 有汉朝宦官干政的教训在前,唐朝为何还这么宠信宦官?
- 11-29 在唐朝时期,哪八位诗人被时人称之为“酒中八仙”?
- 11-29 骈体文在唐朝时十分古板,因此韩愈发起了怎样的改革运动?
- 11-29 对于古代的军事制度,在唐朝以后逐渐暴露出哪些弊端?
- 11-29 按照唐朝政府的官方规定,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多少里?
- 11-29 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骑兵起到了怎样的重要作用?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