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多尔衮为什么会拥立顺治 这的从当初的两旗易帜说起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8分类:历史

  对多尔衮福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崇德八年,大清国的开国之君皇太极在清宁宫突然驾崩,享年仅52岁。由于事发突然,所有人都措手不及,更重要的是,皇太极临终前并未留下传位诏书,故而,留下的权力真空瞬间就吸引了所有势力的关注,一场围绕皇位的争斗也开始拉开帷幕

  对于这场争斗,很多人都认为当时的主角是多尔衮和豪格:多尔衮为了顾全大局,最终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地将年仅6岁的福临推到皇位,而自己则以摄政王的身份进行辅佐。持这种观点的人甚至会觉得,福临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完全是多尔衮的功劳。其实,福临继位的背后,要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六岁的他,也早就拥有了自己强大的政治资本

  皇位角逐

  当时和皇位有牵连的有三个人:豪格、多尔衮、福临!咱们先分析一下豪格和多尔衮

  豪格

  豪格,不但是皇太极的长子,也是唯一一位封王的皇子。豪格年长多尔衮3岁,他自小就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也算得上是有勇有谋,在朝中也有一批坚定的支持者。皇太极去世时,豪格执掌正蓝旗,皇太极留下的两黄旗也表示拥戴豪格。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筹码,豪格还命心腹竭力拉拢执掌镶蓝旗的济尔哈朗。这么一来,八旗中拥护豪格的几乎占到半数;

  多尔衮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的弟弟,才智过人、战功显赫,深受皇太极的赏识,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在朝中也享有很高的威望。除了个人能力,多尔衮的两位兄弟武英郡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也都是响当当的实权人物,有了他们的支持,多尔衮完全有能力和豪格一争高下。但是,多尔衮却始终向外表露没有争位之心。在《满文老档》中记载着多尔衮回忆:

  英王、豫王跪请吾继尊位,予誓死不从,曰:若果如此言,予当自刎!

  这才有了阿济格也准备参与皇位之争的闹剧。

  这个回忆录是后来的,我们不排除多尔衮刻意拱托自己胸怀的目的,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形,我们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虽然女真族历来就有“兄终弟及”的传统,但是,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就更侧重于“子承父业”,先后立褚英、代善为太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再后来,皇太极继位,大量接纳汉官,学习儒家思想,中原王朝的皇位传承原则也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在他们心里,也已经确定了“只有皇子可以继承皇位”的理念。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尔衮若是执意与豪格相争,无疑犯了忌讳,即便赢了,也失了民意;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多尔衮还要站在豪格的对立面呢?这就要追溯到皇太极继位之初的“两旗易帜”了

  “两旗易帜”留下的恩怨

  皇太极继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重塑皇权的威严,第一个大动作就是进行了“两旗易帜”:将自己统率的两白旗改成两黄旗,而两黄旗则变成了两白旗。因为从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开始,两黄旗就被认为是大汗的亲属军队,是荣誉的象征。努尔哈赤在临终前已经逐步将两黄旗交给多尔衮三兄弟了,可是努尔哈赤去世后,四大贝勒逼死了大妃阿巴亥,轻而易举就解除了多尔衮兄弟的威胁;另外,皇太极登基之初,还要受到其他三位贝勒的约束,也只有两白旗和两黄旗互换,才触动不到其他大贝勒的利益,才能得到他们的赞同。

  可是,“两旗易帜”后,两白旗和两黄旗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你想,本来是大汗的亲属军队,极具尊崇;在战利品的分配上,虽然女真奉行“公平分配”的原则,但实际操作中,大汗所属的两黄旗还是要多于其他八旗。现在说换就换,曾经的两黄旗失去的就不仅仅是荣誉,还有利益,心里能不恨吗?而皇太极的两黄旗自然也竭力想保住易帜后的利益,双方的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故而,索尼、鳌拜等人义无反顾地支持豪格;而两白旗的诸王也向多尔衮哭诉“若立豪格,我等俱无生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尔衮若是选择了与豪格争位,那势必会引起四旗的纷争,甚至还会波及到其他六旗,使刚刚建立的大清陷入分裂。作为政治家的多尔衮自然不愿看到这一点,但同时,他也不能让豪格上位,那会更加激化两白旗和两黄旗之间的对立。怎么办?这时,我们的另一位主角——福临就登场了

  福临的资本

  许多人认为,福临能当皇帝,完全就是被天上掉下的那个“馅饼”砸中,是多尔衮将他推到了皇位。其实,这是个误区,福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其一:贵宠之列

  皇太极改元崇德时,后宫也进行了改制,当时后宫最为显赫的五位妃子分别是:中宫文皇后、关雎宫宸妃、永福宫庄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其中,文皇后和淑妃膝下无子,宸妃生了八皇子,庄妃生了九皇子,贵妃生了十皇子。皇太极时期,已经实现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后宫同样是等级森严、尊卑有别,只有这五宫之子才能步入“贵宠之列”。宸妃所生的八皇子,曾被立为皇嗣,只可惜,早年夭折;再往后推的话,那九皇子福临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嗣的人选了。这一点,让福临在名分上有了优势;

  其二:利益使然

  另外一点,看看五位妃子的出身。虽然她们都隶属于博尔济吉特氏,但并非来自同一部落。而文皇后哲哲、宸妃海兰珠、庄妃布木布泰三人不仅都来自科尔沁部落,而且三人还是姑侄关系(海兰珠去世在皇太极之前),十分亲密。在当时,政治联姻的目的就是为了部落的未来和荣耀,虽然史料中没有记载,但是,文皇后和庄妃岂能放过这么一个天赐良机?

  多尔衮为何帮福临?

  由此可见,6岁的福林在继承大统前已经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他缺乏的,是一个能够将他推到台前的“跳板”,多尔衮无疑就扮演了这个角色。多尔衮为什么要帮福临?4个理由不容忽视:

  1,两白旗的利益所在,豪格坚决不能立;

  2,科尔沁部在大清的扩张中已经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影响力,多尔衮需要这股力量的继续支持;

  3,多尔衮母亲去世后,年幼的他被带入宫中由文皇后抚育,并结识了庄妃,三人的感情肯定非他人能比;

  4,庄妃的妹妹是多尔衮的妃子,福临显然属于“自己人”;

  有了这些前提条件,多尔衮就有了推立福临的理由,但是,有些事,可以做,却未必一定会去做,多尔衮需要更多的“动力”去促使他迈出这一步,是什么呢?《满清野史》中有如下记载:

  庄妃胁多尔衮入宫,立其子,以居摄饵之,遂定

  本来,野史的可信度不大,但是,野史中的这个描述却将整个事件链接起来,不但滴水不漏、异常完整,偏偏还合情合理。而后来,福临继位时,多尔衮的身份不正是摄政王吗?我们可以推断,即便野史是假的,但庄妃为了让多尔衮扶福临上位,也必定在日后的权力分配上给予了多尔衮一些承诺,摄政王的身份,可能在当时已经谋定;

  与此同时,一件意外发生了。皇太极去世五日后,当多尔衮召集两黄旗的索尼等人商量册立一事时,索尼竟然给出了“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的含糊回答!这个回答很重要,或者说,这个不起眼的小细节是整个“册立”的转折点,这说明,五天时间里,两黄旗拥护豪格的决心已经动摇。让两黄旗改变原则,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但是,会努力去做这一点的人却不会少,起码有两个:多尔衮和庄妃。甚至不排除有文皇后参与进来的可能性,毕竟,部族荣誉的吸引力也足以让她冒一次险

  由此可见,顺治能顺利继位,后宫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而这些,不都是福临与生俱来的政治资本吗?

  尾话

  评价历史,我有个一贯主张: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不是某一位皇帝、或某一次事件就能导致的,而是诸多矛盾经过长时间压抑后集中爆发的结果,某一次事件可能碰巧成为“导火索”,但绝对不是根源!同样道理,顺治帝的继位也并非偶然,此次事件也是在多种外部因素的交汇下酝酿而成。

  多尔衮继承皇位的最大阻力并非豪格,而是“子承父业”;同样,豪格的阻力也并非多尔衮,而是“嫡子”身份。既要是符合“子”的原则,又必须属于“贵宠之列”,那么,就只有九皇子福临和十皇子了。福临是哥哥,一下子站到“长子”的位置,再加上庄妃的暗中操作以及她背后科尔沁部落的强大影响力,顺治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众望所归了

  多尔衮不重要吗?当然重要,如果没有多尔衮,豪格就没有竞争对手,完全可以直接上位了;另外,多尔衮作为皇位竞争者,“拥立九皇子福临”由他提出和别人提出的意义完全不同。别人提出来,未必会被接受不说,还会被认为是一种“投机”,而由多尔衮提出,则表示他愿意在皇位继承权上做出牺牲和让步。多尔衮都肯退一步了,你豪格又不是“嫡子”,你为什么不能退一步呢?

  

  多尔衮的存在是这场皇位之争的必要前提条件,而之后的两旗对立、拔剑弩张等事件,又进一步为顺治的登场提供了契机。作为顺治的母亲,庄妃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机会,就以此为跳板进行布局,利益诱惑也好、阴谋阳谋也罢,结果就是,她成功说服了多尔衮和两黄旗的大臣各退一步,让多尔衮的思想和两黄旗大臣的思想有了一个平衡点,继而达成共识,这个平衡点就是顺治。

  顺治的继位固然有几分侥幸在里面,但是,他所拥有的强大政治资本才是最终得以上位的关键所在。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