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李鸿章一生的功过究竟如何?李鸿章一生的重要事件!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李鸿章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李鸿章故居建于19世纪末,据说,这个故居当年的规模很大,甚至,有许多人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李家住宅群的恢弘气势。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在十年动乱的时候,李鸿章故居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的督导下,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根据历史照片,在原地修复重建,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但是,主要部分仍旧保留。

  说到李鸿章,曾有朋友问我,李鸿章究竟是好是坏?

  这个问题未免有些幼稚,单凭“好”与“坏”二字来评价历史人物,着实有失水准。人无完人,历史人物或功大于过,或功过相抵,或过大于功,情况无非这三种,绝不存在“有功无过”或“有过无功”的“完人”。

  在历史课本中,李鸿章的存在充斥着负能量。教科书中李鸿章的形象就像哈巴狗一样,跟在外国人的屁股后面摇尾巴,几乎在当时每个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谈判场上,都出现了此人的身影。正因如此,时人才会称其为“走狗”、“卖国贼”。如果,事实真的是这样,那么,开国以后李鸿章被挖坟掘墓,挫骨扬灰,那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活该!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课本上给出的定论就是正确的吗?

  非也,历史从无定论。

  我们且来细数李鸿章的生平功过,客观地评价其人。李鸿章来到官场后,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他就遭遇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人多势众,横扫大半个中原,令清廷闻风丧胆。眼看着清统的江山朝不保夕,曾国藩临危受命,带着湘军与太平军殊死一搏,希望能扶大厦于将倾。湘军虽勇,但却独木难支。无奈之下,清廷只能派出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成立了淮军,与湘军配合进攻太平军,最后,将叛乱镇压。

  抛开其它不谈,太平军就是纯粹的邪教组织,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差别很大,根本不值得后人大书特书。这样的邪教团体,覆灭是必然。可能有人会为洪天王鸣不平,殊不知,他理想中的乌托邦,就像是回到了奴隶制,百万天兵服务洪秀全一人,这样的政权就是祸害。曾、李师徒二人将邪教组织铲除,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可以说,在这起事件上,曾国藩师徒当领首功。

  虽说,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中,湘、淮对太平军进行了数次血腥镇压,但瑕不掩瑜,总体来说这是大功一件。

  解决了叛乱后,李鸿章开始在政治场上大展拳脚,致力于推进洋务运动的发展。可以说,洋务运动是发生在晚清时期的“改革开放”。说得露骨一些,在审量国际局势这方面,绝大多数晚清大臣都是“睁眼瞎”,能睁眼看世界者屈指可数。

  李鸿章开办了多少实业?估计得有上千个,其中有500个“中国第一”,200个“亚洲第一”,这是怎样的功绩?我国近代史上首条铁路、首个炼钢厂、首个造船厂、首个机械厂、首个军校,这些都是在李鸿章的主持下开办的。洋务运动覆盖了哪些行业呢?从军工、金融、邮电、船舶到冶炼、教育等数十个领域。

  李鸿章生平最得意的壮举,就是组建了中国史上第一支现代化水军——北洋水师。虽然,当时的洋人比较不靠谱,但是,《美国海军年鉴》这个外媒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据该媒体评价,北洋水师的战斗力位列世界第九名,在亚洲位居第一。

  要知道,这并不是清廷唯一的水师,在当时尚在服役的还有南洋、船政、广东水师,但是,这些水军的战斗力根本无法与北洋水师相提并论。遗憾的是,这支北洋水师就像是“铁达尼号”一样,在处女战中失利。甲午战争中,这支让李鸿章自傲的舰队全军覆没。

  这场战争落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李鸿章不正确的决策。这是谁都没法否定的事实,也是李鸿章人生中的败笔。总的来说,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勋是无法磨灭的。可以说,没有李鸿章,清朝的衰败还要提前几十年。

  批评李鸿章者,总会拿晚清时期的外交问题来说事,我们且来重新理一理李鸿章所经历的外交事件,看看他究竟是不是“卖国贼”。先来看看甲午战争失败后的《马关条约》,这个黑锅时人乃至后人都扣在了李鸿章的身上,可是,罪过真的在他吗?

  在谈判场上,李鸿章数次据理力争,多次拒绝在条约上签名。因为谈判时间拖得太长,李鸿章还遭到日本方面的暗杀,身中一枪,险些丢了性命。在谈判期间,李鸿章事无巨细,均要向朝廷请示。遗憾的是,当时的电报系统被日本方面控制,清廷的谈判底线早已被日本人摸清。

  在这种条件下,李鸿章该如何取得外交胜利?就算李鸿章有通天的本事,也架不住老佛爷三番两次发电报催促签字。可以说,就算没有李鸿章,换一个能力更强的外交人才处理这件事,也没办法处理得比李鸿章更好。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打了败仗就是打了败仗,失败的一方在谈判场上哪有底气可言?

  很多人不理解,在中法战争中,清军取得大胜,为什么还要签订《中法新约》这种不平等条约呢?在晚清的对外战争中,中法战争算是为数不多的光辉战绩。原本,形势非常明朗,清军节节胜利,外交场上李鸿章也底气十足。然而,这件事处理起来却没那么简单。

  慈禧先后多次表示,要乘胜既收,不赶尽杀绝。对此,李鸿章也深表认同。毕竟,当时的中国尚不是列强国的对手,缓敌之计未尝不是一种好办法。安抚住外国人,争取时间发展,这才是识时务的表现。可惜的是,在英国等列强的参与下,清廷的底气越来越少。

  在欺负清朝这件事上,欧洲列强穿一条裤子,英国等列强国在国际上公然支持法国,致使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国际形势所迫,清廷只能做出妥协。值此之际,没有任何一个大臣敢站出来与法国人签订条约,于是,黑锅又落到了李大人头上。

  可笑的是,不少人都执着于不平等条约的“签字者”,而忽视了背后的“始作俑者”。都说李鸿章卖国,可又有几人注意到他在外交场上付出的汗水呢?年过古稀的李鸿章,仍代表国家远走海外进行外交活动。在那个年代,外交人员出行可没有专机,李鸿章需乘船漂洋过海,每次出使都得在海上颠簸一个多月。

  若说李鸿章一生最大的过错,恐怕就是早年他与左宗棠之间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了。

  左宗棠觉得:面对南侵的沙俄,当务之急是守住新疆,保证塞防。李鸿章却认为:当今之世海军已成为国际战场上的主导,只有巩固海防才能取得主动权,相比于海防弃守新疆未尝不可。最终,左宗棠毅然决然地抬棺出征,收复了西北失地,守住了新疆。

  如果,按照李鸿章的规划,那么,新疆将成为沙俄的领土。如果,新疆真的归了俄国,恐怕如今我国的版图将缺少一大部分,哈密瓜也将成为“进口食品”。所幸的是,左宗棠力挽狂澜,算是替李鸿章的错误认识做出补救。当然,这虽是李鸿章人生中不可忽视的错误,但却不能就此说李鸿章不爱国甚至卖国。

  他的出发点是好的,李鸿章希望巩固海防的目的同样为了领土完整。作为李鸿章的“顶头上司”,慈禧对他又有怎样的评价呢?“再造玄黄之人”,能够荣获这份评价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李鸿章独一份。什么是“玄黄”?就是世界。“造玄黄”的是盘古,“再造玄黄”的是李鸿章,这评价简直将李大人捧上了天。

  平心而论,李鸿章功劳的确不小,但是,在慈禧眼里他不过是个跑腿的,有时还得拉来当挡箭牌,这个评价有不少水分。笔者认为,多半是慈禧想给这位老臣戴戴高帽而已,让他高兴一下。既然,慈禧的评价无法作为参考,我们切来看看同时期的外国政治家是如何评价李鸿章的。

  在伊藤博文的自传中,这位日本首相称:李鸿章是他所见过的中国人中,唯一一位能与列强国一较高下的人。欧洲人给李鸿章的评价则更高,“东方俾斯麦”,且认为他是与俾斯麦、格兰特齐名的“十九世纪三大伟人”。估计连外国人都看出来了,李鸿章是为数不多能扶大厦于将倾的国之栋梁。

  虽然满清覆灭,他的努力付诸东流,但是,没人能否认他的功劳。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李鸿章对自己的人生又有怎样的总结。在李鸿章晚年时,他曾戏称自己这辈子就像“裱糊匠”一样。晚清的中国就像一座破屋,四处漏雨,李鸿章在屋子里敲敲打打修修补补,总算是为这间屋子延续了几十年阳寿。不论怎么说,李鸿章对满清王朝的忠心天地可鉴。

  可以说,“卖国贼”一词用在他身上无疑是一种侮辱。总而言之,李鸿章的人生就是生不逢时,倘若,他生活在另一个时空,处在另一个朝代,未尝不能开创一段盛世。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