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朱元璋的军事能力有多强?从保卫应天之战就能看出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6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朱元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1356年,朱元璋攻克应天(今江苏南京),建立起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应天据长江天险,进可出兵四方,退可凭险据守,坐拥江南富饶之地。当时周边情形为:在长江上游(西面)从池州以上地区均为天完皇帝徐寿辉的势力范围;长江下游(东南面)的平江、常州和浙西地区为周诚王张士诚占据;东面由元军扼守着镇江;东南邻方国珍,南面为陈友定;东北面有青衣军张明鉴占据扬州;北面为小明王、刘福通的正牌红巾军。

  其中小明王、徐寿辉、张士诚都是反元的起义军,他们从东、西、北三面为朱元璋的应天根据地筑起了三面屏障,将元朝的主力部队隔在外围;南边的方国珍对元廷是时降时叛,目的是割据自保;陈友定与张明鉴则是效忠元廷的武装,跟起义军势不两立。

  朱元璋审时度势,经过几年的打拼,打服了张士诚、灭了张明鉴、安抚好方国珍、震慑住陈友定,扩大和巩固了根据地后,开始向长江上游渗透。此时天完皇帝徐寿辉已经沦为手下陈友谅的傀儡,陈友谅获封汉王,军政大事都由他说了算。

  1360年6月初,陈友谅挟持徐寿辉 “御驾亲征”,对朱元璋的应天军展开反击。太平城是朱元璋从江北渡江后,赖以发家的第一座城池,又是应天府西面的门户。陈友谅放过应天军的第一道防线池州,突然攻击下游的太平,令朱元璋守将花云及养子朱文逊猝不及防。加上陈友谅做足了功课,针对太平府城墙倚江而建的特点打造了一种超巨型的战船,船尾几乎与城墙等高,趁着涨潮命水手将船调转,让船尾靠近城墙,天完军从船尾登上城墙,一举攻陷太平,花云、朱文逊等人全部战死。

  陈友谅一击得手,异常得意,认为就凭这种先进的巨船战法,在整个长江水域上可以通吃了,消灭朱元璋指日可待,于是指挥战舰继续顺流东下,准备一举拿下应天,当船队行驶到采石时,陈友谅野心急剧膨胀,命人将徐寿辉的脑袋砸碎。就在旁边一座破庙里,在众手下一片 “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欢呼声中完成了登基仪式,称大汉皇帝,改国号为“汉”,改元大义,封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

  朱元璋听说太平失守后,当即就慌了神。从太平到应天走水路只有半天的路程,当年他就是从那里打进应天府的,非常清楚陈友谅的大军随时可能兵临城下,更要命的是,一旦东面的张士诚与陈谅联手,趁机西进。应天军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局面,应天城将岌岌可危。

  危急时刻,朱元璋马上召集在应天城的所有谋士、武将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就像普天下所有会议一样,免不了有左中右三种意见。有人提出从陆路收复太平,有人主张放弃应天,退守钟山保存实力,还有人建议干脆投降陈友谅算了。

  朱元璋这三种意见都不认同,但一时又拿不出好的方案,他现在最需要的是有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在这里耍嘴皮扯谈,神情异常严峻地用目光扫视着每个与会者的脸。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有的人是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更多的人估计在考虑自己的后路了,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朱元璋打赢了,他们可以得到高官厚禄,打输了,可以一拍屁股走人,换个老板再去应聘,见大家各怀鬼胎。

  终于,有一个人开口了,朱元璋一看此人,脸上才稍稍缓和了些,耗费那么多米饭养了一大帮谋士,看来也不全是废物。原来此人是朱元璋耗费了大量吐沫星子,才刚招聘过来的众多谋士之一,名叫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据说经纶满腹,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刚来时曾向朱元璋提出了如何改变四面受敌的局面和进而夺取天下的 “十八策” ,颇有诸葛亮“隆中对”的韵味,朱元璋深以为然。

  刘基在关键时刻发言,让朱元璋稍稍缓了一口气。其实刘基的发言也没什么新意,还是重弹他之前跟朱元璋说过的先灭陈友谅的老调,不过接下来的几句话就至关重要了,刘基指出投降或逃跑是下下策,唯一的出路是坚决抵抗。

  朱元璋听到了他最想听的话,就让其他人散会,留下几个有份量的人继续密谋,朱、刘两人的看法基本一致,敌人十倍于我,又有大船巨舰,正面迎击不管是水上还是陆地都要没胜算。最后决定施行反间计,让水军元帅康茂才诈降,诱使陈友谅的水师前来进攻应天,设伏打掉对方倚仗的大船,同时派猛将胡大海作为奇兵从陆路直捣信州(今江西上饶),从后方牵制汉军。

  康茂才是朱元璋打应天的时候投降过来的义兵水师统帅,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如今担任着营田使一职。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连康茂才家里使用的一名仆人都了如指掌,这个仆人先前曾在陈友谅家里干过差事,后来不知何故又转到了康茂才家里,朱元璋今天就要利用这个小卒子下盘好棋,于是就交代康茂才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朱元璋这边十万火急地调兵遣将,可陈友谅完成了登基仪式之后并没有直趋应天,而是返回了江州老窝,并差人送信给张士诚,约定联手灭了朱元璋平分其领土。张士诚很知足,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没有理会陈友谅的邀请。

  陈友谅没有收到张士诚的回音,却意外收到了一封来自应天军阵营的鸡毛信,写信的人是他的老乡康茂才,康茂才说他闻听老乡荣登帝位,如今又率大军前来,眼下的应天是人人自危,他也要为自己的今后做打算,愿意里应外合帮助大汉皇帝拿下应天,事成之后能在大汉政权内安排份差事就心满意足了。

  陈友谅听送信人说他原来就是陈家的仆人,找管家过来一看果不其然,陈友谅一句天助我也,就深信不疑,仆人口述了康茂才的计划:他将把从长江通往应天西城的三叉河上的木桥,也就是当地人说的江东桥挪开,让陈友谅大船经秦淮河直抵应天城下,来个出其不意,打朱元璋个措手不及。

  陈友谅让仆回去告诉康茂才,他将于三天后的黄昏抵达东江桥,到时以呼叫“老康”为号,让他做好接应。

  朱元璋得到谍报,马上动员起来,首先让李善长带人加班加点把江东的木桥拆了砌成石桥,再命杨璟、赵德胜带领所部分别在大胜关、新河河口把守,并在所有的滩头阵地打下尖头的木桩,防止陈友谅另派偏师从这两处登陆,最后令康茂才率领主力在江东桥设下埋伏,全力对付陈友谅的主力。

  朱元璋才布置停当,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率领一万多人的先头部队在龙湾袭击了应天军邵荣部,很显然,这支部队是来寻找登陆点、建立前沿阵地等待大部队到来的。这一变故传递了一个信息:陈友谅有可能把主力留在龙湾建立稳固的大本营,只派部分水军前往江东桥,再视战事进展情况而做下一进行动。

  朱元璋迅速作战调整,将原来准备在江东桥设伏的主力改为在龙湾一带设伏,布下新的口袋。

  陈友谅于6月23日率主力顺江东下,先是试探性攻打大胜关,遭杨璟部的顽强阻击后,转向江东桥驶去。

  陈友谅一路驶来也没见到有木桥,令他困惑不已,当见到有座石桥的时候,他不敢确定是否就是与康茂才约定的接头地点,于是双手并成喇叭状大喊“老康——,老康——”的,可喊破嗓子也见回应,这个时候再笨的人也知道怎么回事了。可陈友谅并不慌张,指挥大军从容返航,向陈友仁所在的龙湾驶去。

  汉军虽然绕了半天道,但都是呆在船上,并未消耗体力,靠岸后,官兵们纷纷飞身下船,在滩头立栅,准备结阵进攻。朱元璋把指挥部设了在卢龙山顶上,把汉军的行踪看得一清二楚。

  此时,在龙湾周围北有常遇春、冯国胜在石灰山的伏兵,再加上张德胜的水师;南有徐达在应天的伏兵;对面有朱元璋在卢龙山上的主力,陈友谅己是瓮中之鳖,就等朱元璋一声令下了。

  应天军部将早已摩拳擦掌,蠢蠢欲动。而此时的朱元璋却尽显大将风范,说:“这天眼见要下雨了,让将士们先吃饭,吃饱了肚子再趁大雨出击,痛打落水狗!”

  果然,刚才还烈日高照的天空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老天似乎在冥冥之中眷顾着朱元璋,只见他令旗一挥:常遇春、冯国胜领三万伏兵从北,徐达率军从南,同时发起冲锋。张德胜的部队从水上出击,陈友谅的十万部队在雨中视线大受影响,只见黑压压全是敌军,顿慌作一团,死的死、降的降,部分官兵跑向河岸,想重新回到他们那巨无霸的战船上,可老天存心要灭他们似的,正好退潮,大船搁浅,无法动腾,导致淹死的、踩死的不计其数,被杀死的达两万多人,七千多人举起了双手。

  朱元璋大获全胜,收下了陈友谅送上门的指挥舰以及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鳖等百余艘大舰和数百艘小船,陈友谅见势不好,急忙跑路。应天军一路追杀,不仅收复了太平,还顺势攻克了陈友谅的军事重镇安庆。

  龙湾之战不仅严重地打击了陈友谅的嚣张气焰,也使得应天的局势转危为安,初步扭转了战略困境。充分展现朱元璋的远见卓识能力,以及他洞察战争规律,在战争机动灵活的应变能力: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选择最时机,一举打败强敌。既解除来自西面的威助,又打破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的结盟,试想如陈友谅获胜,张士诚会毫不犹豫与陈汉政权联合瓜分他的地盘。

  战后的朱元璋并没有盲目乐观,他一如既往的保持着冷静,他清楚虽然暂缓了陈、张之间的结盟,但并没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可能。陈友谅虽然一时受挫,但他的实力还远远大于他朱元璋,肯定还会卷土重来,而东边近邻张士诚还在虎视耽耽,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勾结起来,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因此,朱元璋要想在战略上获得主动权,就必须保持对陈友谅的胜势,不能出现任何闪失,否则张士诚就会从背后给予致命的一击,说不定连眼前一付低眉顺眼的方国珍也会趁火打劫。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