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秦朝二世而亡,如果扶苏继位结局会变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6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秦朝如果扶苏继位结局会怎么样?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法家为秦朝打造的体系下,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对政治的稳定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所以秦朝之所以迅速崩溃,正是由于胡亥才、德均不足,被赵高、李斯糊弄导致。

  因此,如果改由子婴或扶苏继位,历史肯定会被改写。但改成什么程度?顶多只能多续几年命?还是像汉朝那样延续数百年?

  现在看来,除非秦朝廷出现一批强势的战略家、改革家、思想家,否则很大几率都是第一种情况。

  近千年的制度被一朝改变,秦朝面临着几大难以逾越的困境

  本着“事后诸葛亮”的赖皮精神,后世很多士大夫一致痛斥秦朝的“残暴”。但抛开秦二世在位时的胡作非为,如此评价之前的秦国、秦朝略显不公平。

  自公元前1046年周王朝建立,华夏大地一直实行分封制,天下被分割成几十、上百个小王国。虽然名为周天子麾下的诸侯,但随着时间的推进,长期的各自为政,必然会造成文化、文字、乃至语言的差异,(邯郸学步等典故告诉我们,连走路的方式都有可能有巨大区别)。若没有出现新的制度、放任这种局面发展,最终只能是各自愈走愈远,造成永久的分裂、不断的战乱(如同近代前的欧洲)。

  而秦朝通过法家改革,不但实现了自身的富国强民、消灭了割据,而且在各国施行郡县制、废除世袭分封制,更是推进“车同轨、书同文”等伟大变革,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基础。

  但是,无论任何时期,让人们改变旧习惯总是最困难的,更别说这套习惯已经沿用了八百多年。秦朝统一天下后,面临着以下一时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

  打天下的政策,难以用来治天下。秦国的强盛秘诀,核心是将各阶层捆绑在“农、战”两大立国之本上,以严格的赏罚鞭策国民打鸡血般的种地、打仗、立功、获得爵位,最终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说得直白点,这就是军国主义;保证其机制的有序运转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有敌人存在。而在灭六国后,虽然秦始皇也派兵北伐匈奴、南征百越,但在华夷有别的传统观念下,动力、方式都不能与以往相提并论。这种情况下,如何团结、稳定各阶层,维持社会有序运转,就成了新时期秦国统治者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

  如何处理原有的贵族阶层。与我们想象中不同的是,在正史中,传说中“残暴”的秦始皇并没有对六国贵族大开杀戒。这一庞大的遗老遗少群体失去了以往的特权与既得利益,其内心的愤怒、不安、仇视可想而知。而且他们有知识、有手段、有套路,是秦朝政权的巨大潜在威胁。

  治秦国的经验,如何扩展到庞大的王朝。在秦国时期,数百年形成的“秦人”概念,使国家的治理相对容易;而秦朝建立后,原各诸侯国的百姓对自己的定位还是“楚人”、“赵人”“齐人”等等;而且在统一的过程中,秦国与各国间有着血海深仇,如何尽快消除隔阂,将关系到大一统政权是否稳定。

  因此,统一六国后,当有大臣建议实行分封制时,应征如此感慨这一制度的巨大危害: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所以他在世时,将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同时不断地四处巡游,其主要目的并不是游玩,而是为了宣扬国威、震慑六国贵族、稳定社会秩序,使百姓逐渐习惯新的统治。但这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如何实现制度的及时改弦易张,才是长久之策。不过显然他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摸索、探究。

  汉朝解决上述问题,耗时上百年

  而经过秦末“农民起义”以及楚汉相争后,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则在总结秦朝二世而亡的基础上,经过上百年的摸索,终于初步实现了中国社会政治体系的成功转型:

  第一,逐步由分封、郡县相结合,过渡到纯粹的郡县制。

  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为了团结力量,刘邦利用各路豪杰内心中根深蒂固的“裂土封侯”心理,如其所愿让他们封王。但在西汉建立后,首先拿这些异姓王开刀,其后更留下非刘氏不得为王的家规。然而自家人也不靠谱,这是周天子时期已经证明了的无情规律,其后汉朝廷经过平定七国之乱、推恩令,直到汉武帝时期,终于彻底铲除了分封制的威胁,也使整个社会最终接受了郡县制。

  第二,从最初的外道内法,逐渐演变到外儒内法、兼之以道。

  经过连年的战争后,西汉王朝建立后可谓穷得叮当响,老百姓那就更惨,《史记·平准书》是这样形容当时的惨境:

  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刘邦凑不齐四匹同色马,而当时北方的匈奴却骑兵数十万……

  在内忧外患之下,汉朝初期的几代统治者都施行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道(即道家),鼓励社会恢复生产。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已经彻底大变样,号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会”,与西汉初年完全是天壤之别。

  然而西汉的开国者们,前身大多是秦朝的基层官员,他们内心深知秦朝法治的正确性。因此,西汉仍完整沿用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即我们常说的“汉随秦制”,只是没有秦朝时那样事无巨细,而且几代皇帝在位时,逐渐进行了人性化的改革。

  而汉武帝在位时,由于多年的放任发展,新的社会问题已若隐若现,《史记》称:“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於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即土地兼并严重,资本之手已经逐渐涉及到政治,整个社会风气极端奢靡,物极必反的隐患已经出现。

  好在到这时候,一大批思想家、战略家的已经逐渐摸索出解决社会问题的药方,前有晁错、贾谊,此时有董仲舒,汉武帝时期终于确立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但实际上是外儒内法、兼之以道而已,这也成了其后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祖传治国秘方。

  结论—秦朝快速灭亡,是时代的必然性

  而秦朝的皇帝们,并没有西汉那样的条件去摸索新的体系。

  首先,他们是六国的仇人,天生自带嘲讽技能,整个社会不给他们“无为而治”的机会。如果放松压制,六国贵族的反弹首先会把让他们吃的骨头渣都不剩;而同为“暴秦受害者”的楚国人刘邦去执行这个任务,大家心理上自然更能接受。

  其次,秦统一六国后,严格的郡县制,让各诸侯国主流群体都怀念分封制。然而经过项羽分封造成的乱局、西汉初年诸侯之乱后,整个社会逐渐认同郡县制的合理性。所谓“不见棺材不掉泪”,这一过程,客观上需要较长的时间。

  其三,李斯提出的焚书之策,虽然能一时解决统一六国后维持思想稳定的需要,但客观上不利于新思想的探索。其实嬴政在封禅泰山时,还令儒生研究相应的程序、规则;同时他的长子扶苏也是儒家的忠实拥趸,这都反映出本人秦始皇对于儒家并非深恶痛绝,只是需要时间,去把各理念相结合,并使之让各阶层能接受。

  但秦始皇突然去世,对于接班的执政班子并没有安排好,所以秦朝才落入了胡亥、赵高之手。但即使扶苏等温和派继位,若完全实行儒家治国,势必也会引发社会动乱。如何摸索出一套相对温和,但又严肃、权威,能维持大一统的执政之道,客观上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相应的代价。因此,在秦始皇去世后,除非出现奇迹,秦朝撑不了多久。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