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刘邦明明知道鸿门宴是一个陷阱 刘邦为什么还要去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9分类:历史

  还不知道:鸿门宴的读者,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提起史书,也许我们第一个会想到的是司马迁的史记,自其中记载了许多古往今来的奇闻轶事与著名的英雄人物。其中十二本纪中记录了很多传奇的人物。项羽便是其中一个,今天我们要讲的便是项羽做主人公的故事。

  说到鸿门宴这三个字,我想大家应该都有所耳闻。现在我们通常再提起鸿门宴,我们通常也把他当做是不怀好意的代名词。历史上的鸿门宴发生在刘邦与项羽两个人之间。也是一段很有趣的故事,战争不只取决于兵力,也取决于人心的智谋。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鸿门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我们都知道秦朝后期的统治暴虐无度。自然失去了民心,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人民自然是要起来造反的。

  当时的天下各路人马,不论是什么实力和水平。都组成了数量庞大的一股农民造反军势力,其中,两只最大的势力代表,便是后来的西楚霸王项羽,和平民出身的“混混”刘邦。形成了西楚和汉。谚语说过,一山不容二虎,秦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剩下的便是这两股势力的相互倾轧与争夺领土了。双方的斗争激烈程度可以说是与日俱增。

  在最后要取秦朝首都咸阳一战时,可以说是决胜关头,看谁能称王了。当时怀王和刘邦、项羽定下了约定,谁能抢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当时的项羽带领全部兵力在抵抗秦朝军队的进攻,函谷关此时便形同虚设。刘邦一路带着义军前进,避开了秦军的主力,几乎没有强攻便顺利打下了函谷关,进入关中。秦王投降,刘邦还善待百姓,更设下兵力防止项羽带军硬闯。

  但这件事很快传到了项羽的耳朵了,顿时怒不可遏。此时项羽在前线挥汗如雨的打敌人,而后方的功劳却偷偷被人占了,他如何能不愤怒。这份功劳应该是自己的。于是,盛怒之下,他立即大军开拔,一路前进到了戏水之西。步步逼近,一路到了咸阳城外。要打败刘邦,自己称王。这件事被刘邦得知,以刘邦的城府,自然不会正面与项羽对抗。毕竟双方的兵力悬殊,如果正面起了冲突,那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刘邦先做出了割地赔偿的举动。

  在他身边的谋士张良的建议下,提出主动退出咸阳让位。当他派人将此事告知项羽时,项羽自然大喜。还是你小子明白事理。但项羽糊涂,他的手下不糊涂,手下范增知道,这不是什么好事,反而说明刘邦此人城府极深,自家的主子并不懂。于是力让项羽摆下鸿门宴,趁机除掉刘邦。于情于理,都是刘邦理亏,不去反而会让人生疑。于是,他硬着头皮去了。带了六个人,有张良、夏侯婴等。最后却只有五个人逃了出来,当然,这是后话。

  在赴宴的前一天傍晚,刘邦前去拉拢项羽的叔父,项伯,既是探口风,也是探虚实。更与项伯攀亲戚,降低其戒备心,表明自己并没有谋反之心。让其给项羽吹吹风。第二天,见面后刘邦可以说是毕恭毕敬、卑躬屈膝。态度极其诚恳。极大地满足了项羽的骄傲心。但这样的表现蒙混了项羽,蒙混不过范增。席间范增多次明示暗示项羽,但此时沉浸在骄傲中的项羽怎么会理会。后来更有了一出“范公舞剑意在沛公”一说法广为流传。

  在宴席的过程中,张良看出了范增的杀心,让刘邦接着上厕所的机会赶紧逃跑。其实,在项羽的地盘,刘邦区区几人,如何逃的出去,不过是项羽自信过了头,更没有警惕与杀心。若是他知晓自己日后的结局,又怎会如此呢。或许,从刘邦逃出去那一刻开始,天下的局势就已经变了。张良留了下来为刘邦善后,向项羽请罪。范增却只能气的说一句我不能和你成大事。

  故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刘邦与项羽最后的结局不在于实力的强弱,而在于项羽的性格,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大事者,都不会这样妇人之仁,也不会这样的骄傲自大,不把对手放在眼里。他的失败是注定的。而刘邦,可以说是能屈能伸,更懂得韬光养晦,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古人都如此,看历史,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鉴。君子能隐忍,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