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刘邦究竟是什么样的 看书可以,千万别被一本叫高祖本纪的书给骗了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6分类:历史
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汉高祖刘邦。
不要用司马迁的眼光去看刘邦,而只是通过他的描述,去构建一个更贴近历史的真实的刘邦。
司马迁为刘邦作传,列为本纪,是刘邦地位和成就所决定的,任何一部史料著作都无法摆脱编纂人的情感好恶,历史上的刘邦到底是什么样子,千万不要被课本《高祖本纪》所欺骗!
汉高祖画像
司马迁眼里的刘邦是什么样子,造就了大家心目中刘邦的样子。通过《高祖本纪》与《项羽本纪》的比较,明显可以感觉到司马迁对项羽有更多的情感偏向,项羽作为一个悲壮的失败者,一个政治上不成熟的霸王,一个残暴刚愎自用的反秦起义者也被列到本纪里面去,列到帝王篇章里去,司马迁的褒贬色彩还是很鲜明的。
可是我们大部分人学完读完《高祖本纪》,都有一个疑问,这样一个“流氓”形象的人,怎会成功反抗秦朝,击败众诸侯国,逆转打败项羽而成功登上帝王宝座的呢?如此“痞相”皇帝,凭借什么开两汉四百年之基?这个问题的抛出恐怕真得要感谢司马迁的“真实”描写了。
司马迁画像
我们先来看一看,司马迁笔下的刘邦是什么样子: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这段描写,可以看到司马迁从外貌到性格再到品性的全方位刻画刘邦,在外貌上,刘邦并非是我们所了解的一幅“痞”相,还是相当有气质的,或说是一个美男子的形象。高祖这个人高鼻梁,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这个人物的外形放在现在,也应该是形象气质俱佳的。
只是在司马迁的描写里,左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股在这里,是大腿的意思,这个就有点令人惊愕了,虽然是为了突出奇人有奇相,想说刘邦是一个奇才,是一个不凡的人,但是说一个人的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就显得有些匪夷所思了,这不是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而简直是七十二颗黑痣上长了大腿呀,暂且不说是否有这么多,哪怕是有,也不会有人这么精准的去数过。看来从这段描写来看,刘邦的左大腿有黑痣是一定的了,而且可能很多,但不会如描写的这般多而且精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司马迁的描写不可当成为绝对真实的历史,我们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去窥探里面包含的真相。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司成迁对刘邦的性格描写,我是比较认可的,“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是仁义而爱人,喜好施舍,性情豁达的性格,这样的性格,这样的内在品格,才是刘邦能成结交好汉,成为领袖的主要原因。但是好多人没有看到这一条,而只是看到了他后面的行为举止。
刘邦不从事一般老百姓所从事的职业,什么职业呢,那就是种田,刘邦不愿意种田,对一般人来说,这就是不务正业,不务正业,对我们来说,则就是无业青年,无业青年怎么过日子呢,那自然就是混,这个混往往就掺杂着“不走正道”的意思了。而实际上呢,这恰恰是刘邦有着大志向,大理想下的不甘心,不屑于田的直接表现。
刘邦在秦都咸阳服徭役时见到秦始皇出游,发出了“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叹”。
到壮年时成为了一名小吏,是泗水的亭长,而亭中的小吏没有不被他戏弄耍笑的,并且本人喜好喝酒和美色。从这几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到,刘邦的举止行为有些轻浮,也是大部分后世读者认为他“流氓”本色的主要原因。
但我们大众(特别是后代的那些儒生们)评价他人,尤其对于功业无出其右的帝王将相,自然而然的就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点评他们,认为他们是楷模,是圣人,就不应该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对于自身的缺点会自动的过滤掉。所以在世人的眼里,刘邦的行为尤其在“酒和色”上的表现,似乎不太符合他作为汉朝开国皇帝的高大圣人形象的。
成年之后的刘邦当上了泗水亭亭长,不但傲慢无礼看不起属下,动不动就侮弄他们,在色上并没有因为穷困而收敛男子本色,首先刘亭长和曹氏的关系就不一般,还有了个孩子叫刘肥。如果再加上王媪、武负,还没有起势的刘邦就深得女人缘。
戚夫人最获刘邦宠幸,但最终和其子刘如意惨死在吕雉手下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刘邦喝酒不用花钱,最后酒家女老板都会把欠条给撕掉的,如果说她们真是因为看到刘邦身上有龙盘旋,莫不如相信刘邦是非常有男子魅力的,和她们的关系非同一般更令人信服了。很多人批评刘邦好色,其实“好色”放在那个时代真不是什么问题。一是那个时代还不是儒家统治思想的时代,二是一个有风流资本的男子哪怕在现在,恐怕也难以免俗,三是随着刘邦后来的事业越做越大,获得女人,则是争取天下过程中的自然附赠了。
吕雉画像
刘邦找女人的能力相当强大,吕雉是刘邦没花一分钱,还蹭了一顿大餐后得到的,戚姬是他在逃难途中收编的,管夫人、赵子儿、薄姬是打败魏王后俘获的,淮南王刘长的母亲是他在东垣县下乡的路上笑纳的,万石君石奋的姐姐是他在洗脚时无意中发现的。要说这样是好色的话,那就是两个标准了,别说那个时代,就是放眼整个上千年的历史中,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富豪乡绅,不皆是如此吗?就因为刘邦是从一个底层,没有任何资本的“小混混”成长为帝王,就不能有非分之想?就给他加上“色”的定义吗?
许多人真得从司马迁下面的这段描述中推认刘邦不若这三人,甚或认为刘邦是正应了“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若在当时,有比他还要仁义,更有雄才,目光更长远的可成事之人,只怕历史就要改写了,可是并没有。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而这正是刘邦的厉害之处,虚心纳谏,信任下属,充分调动发挥下属的主动性,自己却能通过手腕压制控制住这些“能人”,则反证了自己的能力皆在他们之上。
汉初三杰,刘邦知人善任
刘邦之所以是刘邦,之所以让楚怀王、张良、韩信、萧何、陈平、周勃、卢绾、曹参、樊哙等诸多豪杰刮目相看,俯首称臣,一定有其不凡的闪光点,特殊的人格魅力。从一开始众人就不自觉的围绕在刘邦的周围,他就已经是众人的焦点了,他既不是最富有的,也不是官职最高的,但他就是最中心最威望的那一个。他们这些人最终功成名就,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跟对了人!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
秦末起义,刘邦举臂一呼,应者万千人,其号召力在当时就已是非凡,这肯定得益于他平时的豪迈和领袖气质使然。萧何、曹参官职皆在其上,都以他马首是瞻;卢绾等家境皆比他殷实,却听其号为令;张良本心相韩王,遇刘邦则知其“王”者,一生追随。你们还认为刘邦只是一个“竖子”吗?
刘邦拥有王者之气,一呼百应
而刘邦在回答能击败项羽时所说的原因,不过只是谦虚的说法而已,他的情商之高,非一般人所能及。张良的计谋确实是天下无双,可是刘邦并非只有他一个谋士,他需要从诸多的谋士中挑选出最正确的,这需要眼光,更需要果决,这才是最难的。不要认为刘邦没有计谋,没有超前的眼光,我们来看一下他临终前的后事安排就知道他的利害之处了。
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这段和吕后的对话,你能否看到他的识人眼光和谋略布局并不在张良之下呢?他能安排到以后这么多年的相国人选,鲜明的佐证了他能在诸多的起义者中,众多的豪杰中坐上第一把交椅,其实就是历史的选择。尤其还能断定安定刘氏天下的就是周勃,这简直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帝王!
临终嘱托,再现谋略;终前诛杀樊哙,显其果决
苏辙评价刘邦说:“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朱元璋对刘邦更是推崇,他认为只有他和刘邦是提三尺剑取天下的布衣:“惟汉高祖皇帝除嬴平项,宽仁大度,威加海内,年开四百。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和贵族势力的平民,却取得了统一天下,开启大汉王朝,为汉族定义的丰功伟绩,如此一个开国皇帝,后人就不要再以“流氓”“好色”等贬义之词冠之其名了!
至于在《高祖本纪》中记述的他“易诸吏”,好“狎侮”,众臣面前戏弄其父,足见其无情等等,更多是则是他不拘束平日的条条框框,有着自己的特立独行的特质。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他知道要获得什么,如果拥有普通人的思考,他也就无法起义了,无从起义了。
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有着特立独行的特质
他在被诟病最多的地方恰能体现出他当机立断,对敌人项羽熟知的情况下所做出的举止: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这里是说项羽与刘邦对阵的时候,被断了粮草,于是抓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为人质,要挟刘邦退兵。刘邦却说,我们是结盟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真把咱爹下锅,肉羹记得分我一碗。很多人批评刘邦是无情无义的,实际情况是,刘邦对项羽很是了解,知己知彼,方才出其策,后果就是,项羽最终没有杀掉刘太公还有刘邦的妻子吕雉。不知道为何后人总是抓住这一点“无赖”之话,而忽视了刘邦的计谋呢?
在课本的《高祖本纪》上,记载了刘邦对其父刘太公的话: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这里是说刘邦挖苦自己的老爹当年嘲笑自己整日无所事事,不事劳动,不如他的二哥勤勉,而如今他和二哥相比,谁的家业更多。他的老爹刘太公在殿堂之上,似乎很是尴尬,实际上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
刘太公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有一天会登上帝位
很多人以此来批判刘邦的不孝和无赖,对老人不敬,我则认为这也只是开个玩笑,不伤大雅,恰恰体现了刘邦的风趣和洒脱的一面。如此上纲上线,上升到人身攻击,实则谬矣!尤其是到了儒教占了主流思想的时候,对刘邦的评价可能更因此而走低。但是课本上的节选没有选择下面这一段,更是给学习的学生不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刘邦,非常可惜。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
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高祖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
在这里,我们看到刘邦每隔五天就要朝拜一次刘太公,虽然是有些尴尬,但最后追尊太公为太上皇,完美解决了此事,可见刘邦并没有如此的苛待自己的老爹。
雍齿多次反叛,置刘邦于险境,虽遭刘邦忌恨,但终究为侯;韩信被吕后所杀,高祖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彭越被吕后所骗杀,刘邦亦是惋惜,虽内心窃喜,但终没有亲自动手。
雍齿多次反叛,依然被刘邦封侯
当然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普通人如此,那些将相帝王哪里又能里能全然没有呢。一代名将李广睚眦必报,计杀霸陵尉;清官海瑞因女儿与陌生男子交谈而砍去她的左手;唐玄宗励精图治却在晚年骄奢淫逸,改革家张居正因怀恨汤显祖而暗中操作阻止其中举,诸此种种,他们的名声皆没有被辱没,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但是众人为何面对这位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强大和汉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有着决定性的贡献的高皇帝有着如此的偏见呢?我们真得需要擦亮眼睛,透过书面的文字,看到隐藏在表相之下的真实!
司马迁为研究古史提供了丰富的史学依据,但不可作唯一依靠
四分五裂的中国能统一起来,分崩离析的民心能凝聚起来离不开他;汉代雍容大度文化基础的形成离不开他;后来的“文景之治”,大汉长达四百余年的统治离不开他,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布衣皇帝刘邦。
借用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博士的评价:
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一个外国史学家对刘邦都给予如此高的评价,而如今被称为汉族的我们该如何评价呢?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刘邦对刘肥有补偿心理,但为何不能将其立为皇太子?
- 11-30 汉朝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七国之乱的主事人是什么结局?
- 11-30 即使项羽能够回到江东,他能阻挡刘邦大军的围剿吗?
- 11-30 很多人认为刘邦比不上项羽,但在真实历史上又是怎样的?
- 11-30 韩信没有接触与指挥过战争,为何能统御汉朝百万雄师?
- 11-30 曹氏是刘邦大儿子刘肥的母亲,其身份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 11-30 汉献帝一生可谓命运多舛,为何说他是汉朝最可悲的皇帝?
- 11-30 雍齿可是背叛了刘邦,张良为何建议刘邦给他一份赏赐?
- 11-30 刘邦手下还有着哪些大将?竟能让韩信不敢起兵造反
- 11-30 为何许多高人都舍项羽而去?难道刘邦有着别样的魅力?
- 11-30 刘邦四十多岁才起兵反秦,他如何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功业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