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刘禅登基之后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独揽大权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0分类:历史

  还不知道:诸葛亮不还政的读者,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223 年5月,刘备在白帝城去世后,刘禅在成都称帝,时年已经是十七岁。按照古人的礼制来说,十七岁的年纪应该算作是成年人,已经到了可以亲政的年纪了。

  在网上,就有很多的流言蜚语,说诸葛亮既然是一个大大的忠臣、贤相,那为什么不愿意将朝政大权交给刘禅处理呢?而且不但不让刘禅独立处理政务,而且独揽大权,上朝的时候还带有甲士百人,前呼后拥?这还是一个忠臣的样子吗?

  诸葛亮(剧照)

  那么诸葛亮的所作所为真的如网上所言?其实这些流言完全经不起推敲。谎言流传百遍,依然是谎言,成不了真理。那么我们一起分析一下这些问题的漏洞。

  诸葛亮为什么不愿意还政于刘禅?

  刘禅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诸葛亮却牢牢控制着朝政大权,不愿意交还给刘禅,这种行径还是一个名垂千古的贤相应该做的吗?从表面来看,这似乎有道理,但是仔细一看,这话经不起仔细揣摩。

  第一,刘禅年纪尚轻,经验不足导致能力有限。

  此时的刘禅称帝当然不假,称帝时的刘禅虽然已经十七岁了,但是他有从政的经验吗?年纪虽然比较大,已经成年了,但是并不代表他已经具备了从政的能力。从目前的历史记载中,没有看出刘禅有任何担任职务的记录,也就是大概率来说,刘禅从出生到称帝这十七年,他极少做过和政务以及军事有关的事情,基本上处于读书或者单纯长身体的阶段。

  对于政务或者军事的事情,刘禅完全没有任何实际经验可以参考,因此把一个正处于危险的国家交给他处理,诸葛亮能够放心?刘备能够放心吗?

  刘禅(剧照)

  相比同时期的君主来说,曹丕在称帝之前一方面已经从事了多年的政务,而且还有自己的幕府,可以招募橼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称帝后,处理政务完全是轻车熟路,没有什么生疏感。

  另外一面,曹丕在称帝以前很多时间都是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以接受经验,甚至被曹操放在邺城做留守,从而极大的锻炼了曹丕的个人能力。这点来说,刘禅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在荆州还是在成都,当刘备攻打益州还是夺取汉中,刘禅实际上没有插手政务,所有这些过程都是诸葛亮或者其他人员或者刘备部署完成的,而刘禅处于边缘的状态,这方面的能力,刘禅是空白,也难怪世人皆说刘禅低能。

  曹丕(剧照)

  一个从来没有从事政务的人,你让他如何做呢?除非他天纵奇才,天赋异禀,一点就通,毕竟像康熙皇帝这样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也是一般普通的凡人,类似刘禅这样的人,能力相对比较普通,领悟能力也不够,因此将繁杂的政务交给经验丰富的诸葛亮打理不是更好吗?

  第二,蜀汉环境恶劣,不容刘禅慢慢上手学习。

  刘禅称帝后环境非常恶劣,并非国泰民安,可以优哉游哉的享福。此时的刘禅并非太平天子,而是随时可能成为被倾覆的亡国之君。

  1. 从蜀汉周边来讲,形势恶劣。无论东吴还是曹魏,都把蜀汉当做一块肥肉,随时冲上来咬上一口,因此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蜀汉覆亡。

  刘备夷陵大败之后退守白帝城,扼守着东吴通往蜀汉的交通要道,从而避免了蜀汉被东吴覆灭的可能。而夷陵之败让蜀汉损失了大约五万人,许多原来来自荆州的精兵猛将没于这场战役中,从而让蜀汉元气大伤,在面临外部压力情况下,需要一个得力的人来统筹,这个人就非诸葛亮莫属了。

  刘备(剧照)

  2.从蜀汉内部来讲,益州土豪们不愿意服从外来的荆襄集团的治理。从刘备卧病于白帝城后,给与了蜀汉内部一些不满的势力可乘之机。因此,蜀汉内部就爆发了三起有名的叛乱,让羸弱的蜀汉雪上加霜。

  第一例,黄元叛乱。黄元原本是蜀汉的汉嘉太守,这个官职在当时的蜀汉来说已经不低了,毕竟蜀汉只有一州之地,能够安插的官职就那么多,能够当上一郡的太守也算是高官,也是得到了蜀汉高层的肯定。然而这个人和诸葛亮的关系不太好,当刘备病重的时候,有些害怕秋后算账,就先下手为强,举郡叛乱。

  黄元本人非常残暴,刻薄寡恩,他的叛乱不得人心,纯粹属于个人恩怨,起兵不久就被麾下部将所杀,连脑袋也保不住就失败了。

  第二例,雍闿和高定叛乱。雍闿原本是益州郡土豪,而高定亦是牂柯郡土豪,两人都是当地的土皇帝。以刘备为首的荆襄势力进驻益州后,极大的侵蚀了他们的利益,于是趁刘备病逝的时刻要么杀死太守,要么挟同太守造反。

  第三例,部落首领孟获叛乱。雍闿和高定叛乱极大的扰乱蜀汉西南方的稳定,一些或大或小的部落也被裹挟其中。以孟获为首的西南部落就被他们给煽动起来,参与了这场叛乱,给本就不稳定的蜀汉带来极大的风险。

  这三例叛乱均发生在刘备病重或者病逝的时候,此时的蜀汉实力最为虚弱,这就需要一个能力极强的人来稳定大局,而刘禅虽然登基称帝,但是其威望和能力还不足以服众,也无力安抚蜀汉内部稳定,而以诸葛亮的能力和威望来看,则是不二人选。

  诸葛亮(剧照)

  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在北伐前夕,向刘禅上奏疏中就深切的提到这一点,以表明当时的蜀汉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情况。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蜀汉险恶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此起彼伏的叛乱来看,刚登基的刘禅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应付这个错综复杂的局面,因此,此时没有诸葛亮来力挽乾坤,还真的玩不转这个处于危险漩涡的蜀汉。

  如果诸葛亮将所有的政务交给刘禅来处理,以刘禅几乎空白的政务能力,他怎么处理和东吴的关系?如何应付来自曹魏的威胁呢?这些严重的危机超出了刘禅的个人能力,也容不得刘禅慢慢通过学习来增强个人的能力,因此诸葛亮开府设置掾吏,事无大小均揽于麾下,而刘禅则成为礼仪之君不足为奇了。

  在这个危机时刻,诸葛亮勇于站出来,承担这个责任正是作为名相应该有的担当,也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为什么刘禅虽然登基了,但是诸葛亮还不能够还政于他,这不仅是蜀汉内部与外部的需要,也是居于刘禅本人能力的限制,才不得不这样做的。

  那么也有一些人传言说既然诸葛亮是千古贤相,他为何要做一些让人疑惑的事情呢?

  诸葛亮为何要带百人甲士上殿呢?

  关于诸葛亮带百人甲士上殿的事情在许多历史书籍中找不到记载,包括《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这样权威的书籍,也没有相关的,哪怕是蛛丝马迹的记载,反而通过间接的记载倒是有一点阐述。这个记载就是《晋书》,根据桓温传记载:

  既逢覆败,名实顿减,于是参军郗超进废立之计,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我们需要注意一下,从记载上看似乎诸葛亮上殿参拜刘禅的时候,带着上百人的盔甲战士威风凛凛的来到朝堂,然后傲视群臣,威压天子刘禅的态势,然而真的如此吗?

  这里记载的是甲仗而非甲士,虽然看起来一样,但是意义非同一般。甲士单纯指的是武装力量,而甲仗则侧重的是指一种仪式,殊荣,类似于给某人加九锡,或者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一样,一般给与权臣的。前代王莽,当朝的董卓和曹操都用过,当然一旦有这些殊荣,那就意味着篡权的前兆,因此后来者大多不用这个以避嫌,除非他真的有篡权的想法。

  上殿甲士(剧照)

  那么终诸葛亮一世,他也没有篡国,即使李严私下劝诸葛亮加九锡,也被他严词拒绝,以表明他的心迹。如果诸葛亮连加九锡这样预示篡权的殊荣也不要,那么怎么能够说他有篡位的野心呢?至于说诸葛亮有没有接受百人甲仗作为礼仪,朝拜刘禅,在其他的历史中也无记载,看来也只是一种殊荣,姑且算作是刘禅对于诸葛亮的一个额外恩宠吧。

  由此可见,诸葛亮带百人甲仗上殿更多是一种荣誉的表彰,而并非权势的炫耀,在这里把诸葛亮当做一个权臣而非忠臣来描述也是不恰当的。

  诸葛亮(剧照)

  综上所述,诸葛亮能够名垂青史,成为所有人臣的榜样,并非浪得虚名,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得来的。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就是这个道理吧。那么所谓刘禅称帝后不被归政,还带百人甲士上殿的不臣之心都是对这个一代名相的污蔑。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