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秦孝公死后商鞅被五马分尸,为什么秦惠文王死后张仪可以逃过一名?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大家好,这里是历史屋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商鞅张仪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其缔造者嬴政也被誉为"始皇帝"、"千古一帝"。

  不过,秦国作为昔日的边陲小国,它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光靠嬴政一代是无法做到的。为了达到扫清六合的大目标,秦国经历了许多代人的积累。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无疑是主张变法强国的商鞅和提倡连横谋国的张仪,他们都对秦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商鞅应秦孝公的招贤令来到秦国,随后便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变法。

  在其帮助下,秦国国力大大提升,且他所创设的法制框架被后世代代沿用,造福深远。在商鞅之后,张仪也来到秦国,他依靠口才和智慧帮秦国兵不血刃取得了许多利益。然而,商鞅功勋卓著,却在孝公死后落得被车裂的下场,张仪则虽然在惠文王死后失宠,但没有失去性命。那么,秦惠王死后,张仪为何没有像商鞅那样被清算呢?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知道商鞅为何被清算。秦孝公时,商鞅被赋予了绝对的自主权,他所坚持的事哪怕是孝公本人也不能轻易反对。

  为了贯彻法治观念,商鞅坚持要一视同仁,即使是国君犯法,一样要受到惩罚,当时正好太子嬴驷犯了法,但作为嗣君,他不能受刑,于是为了表示法律的公正无私,商鞅便将处罚转移给了其太傅公子虔、老师公孙贾。

  公子虔是秦孝公的哥哥,也是朝中很有威望的重臣,但商鞅却不但因太子之事处罚他,还在他又犯法时将其鼻梁挖去。

  这之后,公子虔因为羞愤而八年没有出门,可想而知他对商鞅有多么仇恨。等到秦惠文王继位,公子虔赶紧抓住机会指控商鞅谋反,而曾经是其弟子的惠文王当然是对他言听计从,立刻下令逮捕商鞅。

  面对追杀,商鞅当然是选择了逃跑,他本想逃到魏国,但魏国人却因为他曾经率领秦军伐魏而不愿意接纳。

  万般无奈之下,商鞅只好躲到封地,准备以武力自卫。但区区封地的士卒哪能和秦军相抗衡,很快商鞅便兵败被杀,其尸体被运回咸阳后,又遭受了"车裂",也就是五马分尸的残忍对待。

  除了与公子虔的私怨外,其实惠文王之所以要除掉商鞅,还在于商鞅主持变法多年,在民间积累了大量的声望。当时,甚至一度出现了百姓感激商君,却无视秦君的现象,这当然会导致新继位的惠文王担心自己的地位哪一天会被取代。

  所以,大体来说,商鞅被清算一是招惹了重臣、二是名望太盛、功高盖主。

  知道了这两点,我们再来看看张仪。张仪是惠文王十年(前328)时开始逐渐得到重用的,很快,他便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被惠文王拜相。

  为了秦国的利益,张仪多次以身犯险,还曾只身一人先后前往魏国、楚国,既引得魏国臣服,又导致楚国被骗,不得不主动向秦国割地求和。此外,他还曾游说东方六国中的五个,说服他们与秦交好。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张仪成功说服五国,准备回国复命时,却在途中得知了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继位的消息。还是太子的时候,秦武王就十分不喜欢张仪,如今继承王位,又有许多大臣弹劾张仪。眼看自己随时可能被武王下令杀死,张仪灵机一动,向武王进言道:"今闻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故仪愿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齐必兴师而伐梁。"

  意思是说,齐国特别讨厌张仪,张仪在哪里,齐国就会攻打哪里,所以不如让张仪前往魏国,这样齐国伐魏,秦国就可以坐收渔利。四肢发达但头脑简单的秦武王听完,很爽快地答应了张仪的请求,将其送到了魏国。张仪到了魏国后,齐国果然派兵讨伐,但机智过人的张仪又借楚国使臣之口劝说齐王不要攻打魏国而令秦国得利。

  在魏国,张仪凭借才能又当上了相国,但在任仅仅一年,他便死在了魏国。将商鞅与张仪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商鞅与公子虔有深仇大恨,而张仪只是因为做事轻浮被武王厌恶;其次,商鞅很得民心,引起了惠文王的戒心,而张仪在民间风评也并不好,对武王的统治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威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其实还是要归功于张仪过人的机智,多亏了他即使想出前往魏国避祸的计谋,才得以暂时保住了小命,甚至还在人生的最后时光又一次当上了相国,也算是得以善终了。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