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帮助康熙平定三藩,历史上的结局是怎样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4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周培公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周培公是湖北荆门人,《先贤诗佩》记载他幼年丧父,母亲也在李闯动乱中死亡,周培公落魄无依,做了“州卒小吏”,后来的到贵人相助,入了京城,做了内阁供奉。
这一记载有很大的误导性,仿佛周培公只是个身世悲惨的落魄书生,寄人篱下,无依无靠。其实不然,州卒小吏虽不是达官显贵,却也非贩夫走卒,而贵人相助更是一般人无从谈起,清朝的内阁供奉始于顺治年间,属于皇帝的内廷文学侍臣,加内阁中书衔,食正六品俸,虽然没有纳入国家公务人员编制,待遇丝毫不差。除此以外,内阁供奉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那便是每天都能见到皇帝,也因此,其升职速度远超一般外臣。清代史学家高士奇就是内廷供奉出身,最后官至一品。
周培公的名气始于“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后,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随之造反,比起位于南方的“三藩”,镇守陕甘的王辅臣更加危险,手握重兵不说,一旦他与吴三桂连成一片,清廷就要面临三面包围的不利局面。
康熙十五年,清廷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大军征讨王辅臣,周培公被召为幕僚。
图海出自满洲正黄旗,早年曾带兵平定李闯余部,是一员老将,但王辅臣出身草莽,以军功升迁,根本不怕这些八旗绿营混杂的清兵,双方一度僵持。
巧合的是,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与周培公是同乡,龚荣遇的母亲还是周培公的奶娘,双方交情匪浅,两人都不看好吴三桂,苦劝王辅臣归顺清廷,与此同时,两人还通过秘密渠道与周培公建立联系,密谋里应外合,劝降王辅臣。
有了同乡的相助,周培公主动提出前去劝降。图海大喜过望,当即将周培公的计划呈交给康熙皇帝,因为战事不利而焦头烂额的康熙皇帝十分高兴,连夜招周培公进京,加封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黄马褂,并让其携带亲笔赦诏,前往平凉招抚。
王辅臣在周培公的劝说下,选择出城投降。就这样,清廷最大的威胁得以解除,周培公也因此成为康熙眼中的大红人。三藩平定后,朝廷论功行赏,其他人要钱要官,唯独周培公例外,他只提了一个要求:母亲当年为父死节,望皇帝为母请旌。
如此忠孝的臣子,朝廷自是求之不得,不仅诰封其母孙氏为贞烈恭人,加赠夫人衔,连同其父也一并封赠为朝烈大夫,加赠中奉大夫衔。除此以外,康熙皇帝还亲自御笔为孙氏撰写祭文,在当时,可谓恩宠至极。
周培公守孝三年后,出任山东登莱道,因与总兵官不和,三年后辞官回乡。1690年葛尔丹起兵反叛,不甘寂寞周培公主动上平叛“条呈”,康熙皇帝也没有忘记他,任命他为盛京提督,负责戍边,周培公接到诏书后欣然赴任,最终病死任上。
《清史稿》评价周培公:好奇计!这一说法在《史记》中多次出现,例如围魏救赵的夷门监者侯嬴:年七十余,好奇计;项羽的谋士范增:素好奇计!由此可以推断,周培公脑筋比较灵活,为人谨慎,精于计谋,这样的人通常没有太大的政治野心,电视剧中将其后半生设定为功高震主,引发康熙的猜忌,最终死于苦寒之地,实则是高估了他的政治野心,历史上并无此事。
至于让他戍边守卫盛京,更像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安排,周曾有大功与清廷,既然想为国效命,皇帝多少要给些面子,但紧要关隘又不能委任与他,只能选择盛京这种看来重要实则悠闲的鸡肋地方,让周冷静下来,好好思考报效国家。
2016年,湖北省荆门市对周培公家族墓地做了考古发掘,清理出神道、祠堂等祭祀建筑墙基和部分构件,对他的家族成员也有了进一步发现,据家谱记载,其父周化龙兄弟四人,分别为:周成龙、周化龙、周从龙、周云龙,但家族墓地中并没有寻见周化龙的墓碑,且周培公的墓碑重立于大清道光七年,即公元1827年,周培公卒于1707年,其墓碑于120年后重建,令人生疑,当地学者推断,可能在其死后,牵连到某些案件,墓碑遭到损坏,家人碍于形势,不敢妄动,直到百余年后,时过境迁,又重新修建。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清朝的军队还是比较多的,那绿营兵算是个怎样的兵种?
- 11-30 清朝地方官员有养廉银,那么京城官员也有类似补贴吗?
- 11-30 养廉银作为清朝特有的俸禄制度,它又是怎么创建的?
- 11-30 在中国博大的酒文化中,清朝的皇帝都喜欢喝哪些酒?
- 11-30 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清朝的亲王们有着哪些权利?
- 11-30 中堂最早出现于唐朝,它在清朝时期是什么品级的官员?
- 11-30 清朝很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那么有什么相关教育制度?
- 11-30 清朝给京官的俸禄非常的低,大多数京官如何想着法子捞钱?
- 11-30 鳌拜都为三代清朝帝王出生入死了,为何还认为他是奸臣?
- 11-30 当我们翻开清朝的历史,皇位为何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
- 11-30 在嘉庆皇帝接手清朝后,清朝为何一步步走上没落的道路?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