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曹操杀死的第一功臣是谁?曹操的做法蕴含了什么道理?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3分类:历史

  曹操杀死的第一功臣是谁?下面历史屋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一、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很大程度上,“官渡之战”决定了北方的归属。

  当时的袁绍雄踞四州之地,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山东和山西,曹操只有河南和安徽江苏的一部分。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拥有地缘、人口和财富优势,兵微将寡的曹操只能疲于奔命。

  最艰难的时候,曹操甚至给荀彧写信:

  “文若,我太南了......不如撤兵回许都吧,只要关起门来,我还是一方诸侯,实在不想拼了。”

  荀彧捧着竹简看完之后,气死了:

  “袁绍南下与你决战,如果扛不住的话就没有以后啦,还关起门来,做梦去吧。主公是最厉害的,站起来好好干。”

  曹操吐槽之后,心情好多了,重新打起精神和袁绍一顿PK。

  2个月后,他的机会来了。

  许攸是袁绍和曹操共同的朋友。

  他们几乎同时创业,由于袁绍是“四世三公”的家庭,属于自带流量的大IP,许攸毫不犹豫的跑去投奔袁绍。

  至于曹操,呵呵,谁在乎呢。

  就像很多兄弟一起创业的公司一样,公司做大之后,小伙伴以元老自居,处处要求显示优越性。

  《三国志》记载,许攸自恃资格老,不停向袁绍要钱要地位,而袁绍却不能满足,于是许攸生出反心。

  反正阿瞒也是朋友,我去投奔曹阿瞒。

  也有一种说法是,许攸的家人犯事了,被抓进邺城监狱,许攸感觉受到侮辱和不尊重,大怒,随即南下投奔曹操。

  曹操是什么反应呢?

  抚掌大笑。

  刚入曹军大营,许攸就给老朋友献了一计:“袁绍的粮草都在乌巢,阿瞒啊,快去烧了那些粮草,不出三天袁绍必败。”

  于是,曹操选拔精锐步骑5000人连夜去放火。

  粮草没了,袁军喝西北风啊?袁军大将张郃等人立刻投降,袁绍也兵败北归,一场没有希望的“官渡之战”就此逆风翻盘。

  2年后袁绍病死,再过两年曹操攻破邺城。

  按照道理来说,攻破袁绍的第一功臣是许攸,没有许攸献计,也没有偷袭乌巢等一系列行动。

  可他的老毛病又犯了。

  刚进入邺城,许攸骑在马上大咧咧的对曹操说:“阿瞒兄,没有我的话,你能进入邺城吗?呵呵。”

  庆功宴上也不分场合:“曹阿瞒,你该怎么谢我啊,普通赏赐可不要哈。”

  曹操嘴上笑嘻嘻,心里MMP。

  没多久啊,有人告发许攸犯法之类的,结果被关进监狱,一刀杀掉了事。

  这段故事,历来有很多解读。

  什么许攸不懂做人、什么曹操拉不下面子......但是都不够深入,我觉得可以这么看:

  “不论在袁绍或曹操阵营,许攸都依仗身份提出过分要求。”

  曹操也不是心胸狭隘的人,许攸在只有两人的密室里表功的话,曹操肯定不会说什么,就算有意见也得藏着。

  可许攸仗着交情邀功请赏,则是以私犯公。

  曹氏、夏侯氏将领和曹操的关系更好,如果都这么做的话,那不乱套了?队伍还怎么带?

  私交是私交,公务是公务,交情可以私下谈,公务一定要光明正大。

  那些创业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清理掉谈交情、摆资格的所谓兄弟之后,才能获得进一步良好发展。

  同样的道理。

  二、

  曹操并不孤单,类似的事情刘邦也做过。

  公元前209年,刚刚从沛县起义的时候,后来的“布衣将相”依然是草台班子,连一身好衣服都没有,谁都不知道前路在哪里。

  甚至连刘邦都不知道,明天是不是活着。

  这样的条件是当时创业者标配,大部分人都在混日子,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谈笑之间称兄道弟。

  由于抹不开面子,职位晋升和分配利益,往往根据交情,以及和领导的关系远近。

  刘邦不一样。

  还在沛县的时候,他就定好赏罚标准,就算之前再好的兄弟,也要在赏罚标准内提拔晋升。

  KPI不合格的人,互相看过光屁股也没用。

  比如樊哙。

  战砀东斩首15级、攻城先登斩首23级、破李由斩首16级......记载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路从舍人升为开国功臣。

  比如夏侯婴。

  和萧何一起攻破胡陵赐爵五大夫、破李由赐爵执帛、因为和秦军作战勇猛赐爵滕公。

  凡是追随刘邦的功臣,升迁路径大抵如此。

  不是说之前关系好,就随手封官许愿,张口闭口说“兄弟在一起开心就好”,而是公是公,私是私。

  与其说刘邦的兄弟都牛逼,不如说不牛逼的兄弟都被淘汰了。

  是,汉初开国功臣都和刘邦的关系好,但也正因为公私分明,晋升路径清晰,大家才有奋斗的动力啊。

  那些称兄道弟的团队,纷纷消散在历史长河。

  汉朝建立后,刘邦经常请客吃饭。

  开国功臣喝了酒,忍不住要争功,甚至到拔剑决斗的地步,刘邦坐在主位上看的心烦透了。

  叔孙通是儒家弟子,看出刘邦的苦恼:

  “陛下不必忧虑,只要制定礼仪,大家就不会如此了。”

  经过制定、彩排等一顿操作,此后不论上朝或者喝酒,大家都谨守君臣礼仪,不再谈什么兄弟感情。

  刘邦满意的一塌糊涂,并说了一句话:

  “今天才知道帝王的尊贵。”

  你看看,公私不分的话,领导连最基本的尊重都体会不到。

  三、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倒不是说女子和小人如何,其实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人都是这样。

  许攸是近则不逊远则怨的典型。

  自我修养极好的君子,毕竟是少数。

  尤其在职场中,上下级之间一旦谈交情,往往意味着要突破某些原则,用台面下的手段来达成目的。

  因为光明正大的途径太难,或者耗费时间太长,所以谈交情更有利于走捷径。

  捷径走多了,领导身边往往又会聚集起小圈子,大部分资源都被小圈子瓜分,那些圈子外的人没有利益,也会抱团取暖。

  而用潜规则聚拢的小圈子,往往是最不牢靠的。

  一旦有风吹草动,猢狲们马上做鸟兽散,根本不用指望他们有什么留恋。

  而团队内由于私交而互相抱团,也是走向没落的开始。

  比如电视剧中的土匪,什么大当家二当家的满天飞,最终都难逃灭亡的命运。其实刘邦也是土匪出身,最终却成器了。

  其中的根源,不可不深思啊。

  再延伸一点。

  那些平时不怎么联系的亲戚,一旦找上门和你谈交情,往往是要借钱......如果你让他写借条算利息,马上得罪人:

  “都是亲戚,你怎么这样?”

  因为写借条算利息是公,他不愿意付出代价,所以才谈交情攀亲戚,谋划搞潜规则嘛。

  以前经常有人找我借钱,其实我也穷的要死,但是又碍于关系拉不下面子,只好把钱借出去。

  借就借吧,可是很长时间要不回来。

  后来我就学会了,想借点小钱没关系,但是数额稍微多点必须写借条,并且签字按手印。

  我不管对方是不是打算按时还钱,甚至可以不摧对方还钱,但我一定要有具有法律效应的东西来掌握主动权。

  慢慢的,找我借钱的人果然少了,但是朋友之间的交情并没有减少,该吃吃该喝喝。

  真的轻松了好多啊。

  四、

  如果注意观察的话,那些事业有成的人,往往是公私分明的人。

  这点在领导身上特别明显。

  教员和周先生一起工作50年,关系和感情不可谓不好,但他们从来不是朋友,更不是所谓的兄弟。

  自始至终,他们之间的称呼始终是同志。

  朋友兄弟是私交,同志是公务......职场上不谈私情,其中的区别就在这里。

  而教员的朋友基本都是纯文人,就算请客吃饭交情再好,也不会把私交带入职场上。

  仔细想想,一次都没有。

  反观蒋先生,动不动就和别人义结金兰,许崇智、冯玉祥、张汉卿......哪一个不是用完就坑的。

  后来的黄埔学生为了争宠也相互抱团,在战场上闹了不少笑话。

  说到底,领导的上限就是团队事业的上限。

  如果有一天,领导和你勾肩搭背互称兄弟,那你一定要留个心眼:

  他很可能在谋划坑人。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