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汉武帝既然罢黜百家,为什么还要保留百家典籍?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4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汉武帝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毫不夸张地讲,正是因为汉武帝的这一文化政策,才最终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华夏文化中所占的绝对比例,对中国人思想的确立及人格的培养,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从董仲舒所编撰的《春秋繁露》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他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已经十分迎合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要求。

  如著名的“君让臣死,臣不死不忠”的思想,便是经由董仲舒改造儒学后的产物。因此,孔孟两位先贤,表示不背愚忠的黑锅。因为毕竟先秦儒家一向讲求“君则敬,臣则忠;君失敬于臣,臣背忠于君”。由此可见,最起码在孔孟那一年代,君臣在等级尊卑上虽然十分严明,但却也要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不提倡愚忠。但等到了董仲舒这里,却将整个儒学的政治观念,往下拉的不是一星半点儿。

  那么,既然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什么百家思想在当时仍旧继续传播,甚至连朝廷也保留了大量百家经典呢?要知道,同样是控制思想,秦朝的秦始皇焚书事件可要比汉武帝的做法狠厉多了。

  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从客观的层面来讲,和文化领域基本没有太大的关系,更多的则是偏向于汉武帝的政治考量,以及董仲舒个人所面临的难题。首先从政治角度来看,我们要弄清楚汉武帝这一做法的真实原因。据史料记载,在武帝掌权前,他长期受到了皇祖母窦太后的压制,而在窦太后的观念里,治国之道的关键在于黄老思想,不然汉朝在前期也不会出现著名的文景之治。

  然而,汉武帝本人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君主,他不愿意一直受到皇祖母的牵制。因此,为了巩固政权,削弱窦太后的控制,汉武帝必须从文化层面入手,从而减少窦太后等后宫势力的影响。而在当时,唯一一个能够同黄老思想持平,同时又符合中央集权理念的学说,也只有经过董仲舒改良后的儒学。

  说到这里,还要解释一下为何汉武帝不去选择法家思想。与董仲舒的儒学相比,法家主要讲求的是国富民强,在思想层面采取的态度极为强硬,因此很难令人接受,比如强制焚书。但董仲舒的儒学则不同,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将你由内而外的洗礼一番,从而达到一种自愿且顺从的境界。这样一来,既不会激起民怨,又可以加强专制,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汉武帝罢黜百家本就是出于政治的考量,自然不会真的同其余诸子的学说斤斤计较,毕竟只要不像墨家那样的激进,百家思想的传播也无伤大雅,只不过是朝廷不提倡了而已。

  其次,诸子百家的学术理论,经过了长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在天下百姓之中,拥有了极为强大的思想阵地,并不是任何一个统治者想要清除就能够轻易清除的。正如上文说的那样,百家学术在当时遍地开花,如果真的要在文化上彻底清除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就算汉武帝真的能够做到,千古骂名也肯定是要背负了的。

  再加上汉朝之所以能够强大,也的确离不开初期黄老思想的指导,因此,如果汉武帝全盘否定百家学说,也相当于是在否定先皇的功绩。不仅会遭到天下学子的反对,也同样会受到朝中大臣的指责。但好在汉武帝本人也不失为一代明君,在利害关系的权衡层面,他还是懂得有所取舍的。

  再一个原因,就和董仲舒本人有关了。还是那句话,从先秦儒学发展至今,按照历史的脉络来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学、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直到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学。而在这三个阶段中,自从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一番大的改造后,儒学从此便在服务于封建统治的道路上,一骑绝尘而去了。

  然而,尽管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受到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青睐,但在当时,却引起了儒学门派内部不小的矛盾。通俗点儿来说,当时以孔孟思想为标准的儒士,看董仲舒就跟看一个欺师灭祖的二百五一样,对他改造后的儒学理论根本不予承认。但奈何董仲舒背后有皇室的支持,他们就算再怎么反对,也无法阻止改造后的儒学逐渐普及的历史进程。

  但是,董仲舒的这一做法的确在当时引起了学术界的轩然大波,他本人自然也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所以,对于董仲舒而言,只要自己的目的达到即可,如果真的将其余学说赶尽杀绝,恐怕不仅皇帝要背负千古骂名,他本人也无颜再去九泉之下面对古圣先贤了。

  所以说,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做法的确取得了极大成就,至于罢黜百家的理论,也只是在朝廷上不再以百家为并行学术,至于其传播发展,统治者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再去深究了。再者说了,在古人的眼中,衡量盛世天下其中的一个标准,便是修书。尽管汉武帝当时还没有这一说法,但朝廷藏书越多,也就愈发能够显示出这个国家强大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故而又为何要学习秦朝,选择焚书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做法呢?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