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揭秘:包拯的好帮手公孙策到底是怎么死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历史屋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包拯的故事。

  ———不畏权贵。王逵任转运使时,因搜刮老百姓引发动乱后,派士兵抓捕参与动乱者拷问,酷刑之下导致很多善良的民众或伤或亡,老百姓把他恨死了,纷纷向上陈诉冤情。但王逵不仅有宰相陈执中、贾昌朝等罩着,还深受宋仁宗的宠用,几乎没有人能奈何得了他,因此非常张狂霸道。包拯得知王逵的暴行后,接二连三地上了七次奏章。最后一次,竟然直接责问宋仁宗赵祯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此言一出,震惊了整个朝野,人们议论纷纷,暗地里指责宋仁宗等人包庇王逵。迫于舆论的压力,赵祯罢免了王逵。

  ——贤德为民。在天长县干县长时,包拯曾审理过一件棘手的案子。一天,一个老百来到县衙,击鼓告状说,他家耕牛的舌头被坏人割掉了,请求县大老爷捉拿罪犯。包拯接案后,暗自寻思:割了牛舌头,并不能得到什么好处,这应该是仇家的报复行为。于是,跟这位农民说,回去把你家的牛杀了,然后把肉拿到到集市上去卖。农民说,这是犯法的行为,他不敢。在宋朝,擅自宰杀耕牛是犯法的。包拯说,不要怕,我为你做主,你按我说的去做可以引出割你家牛舌头的人。不出包拯所料,偷割人家牛舌头的人,看见牛的主人把牛杀了,想增加这家人的罪过,就赶紧跑到县衙告发,于是就自投罗网了。随之,令人费解的偷割牛舌案就破解了。

  ——廉洁自律。端州(今广东肇庆)出产砚台,此地的不少知府,都打着向朝廷进贡的旗号,变着法多收缴些砚台,用来给赠送当朝的达官贵人,以谋取自己的前途。包拯任端州知府时,下命令说,制造的砚台够进贡朝廷的就行了,不必多造。他虽然也很喜欢端砚,但在任时,没有私自拿用一方端砚。

  包拯在他的家乡庐州做知州时,他的亲戚朋友以为这下好了,他们可以为所欲为了。于是,就肆无忌惮地仗势欺人,甚至扰乱官府的正常公务。包拯了解了情况后,非常生气,决心大义灭亲,严惩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亲朋好友。当时,他的一位叔伯舅犯了法,包拯查明情况后,不仅没有考虑亲情关照他,而是依照法律将他的叔伯舅痛责一顿。这样一来,他的那些亲友都悄悄收敛了自己,再不敢为非作歹了。

  包拯强力主张“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并且谆谆教诲后代。他曾订立《家训》,并将《家训》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堂屋的东面,以告诫、明示后人。

  性情公孙策。公孙策,是《三侠五义》(作者:清朝,石玉昆。)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个虚构的文学形象。

  公孙策差点被杀的事情,缘于包拯奉皇帝之命南巡时,在太湖发现了一个命案。为了查明真相,包青天联合湖州的官吏一起侦查此案。后经过多方查证,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犯案嫌疑人江龙。江洋大盗江龙一伙杀了湖州刘巡抚,把将其伪装处理后沉入太湖,然后趁机假扮刘巡抚,目的是除掉包拯,因为包拯杀死了他的弟弟。

  破案期间,有刺客多次暗杀包拯。展昭在与一个女刺客打斗时,夺得了女刺客的手镯。公孙策见到手镯时,不禁大惊失色,因为他也有一个与此一模一样的手镯。经过公孙策舍身查证,发现女刺客竟然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女儿。瞬间,亲情上来,理智下去了。亲生的女儿能不相认吗?能不相救吗?等父女相认并了解了一些情况后,我们的公孙先生为自己没有照顾好女儿而羞愧难当,愧悔不已。为了补偿女儿,为了赎买自己的罪责,公孙策瞒着包大人,擅自放走了孟如意。公孙策,想用自己的命换取女儿的命。

  包拯得知了公孙策的作为后,既深感痛惜,又非常气愤——自己的左膀右臂、患难之交、亲密无间的助手,竟做出了知法犯法的事,不可思议!沉静之后的包大人,虽说难以接受这不幸的事实,但仍毅然决然地将公孙策送入大牢,准备用虎头铡以正大宋王朝的法纪。当孟如意得知了父亲代替自己去死的消息后,立即向包拯自首,并且在公孙策的面前自杀,想免除公孙策的罪责。但是,我们的包大人却不理这一套,仍然坚持处决公孙策。幸而在展昭等人劝阻无效后,朝廷及时宣召赦免了公孙策,公孙策才没有被送入“虎口”。

  幸哉,幸哉,公孙策!善哉,善哉,包龙图!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