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鄘:唐朝宰相,位极人臣为何不上朝?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19分类:历史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鄘,接下来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欣赏。
从前,中唐时期有四个年轻自负的读书人,以他们的姓氏合称为“杨穆许李”。他们就是:杨凭、穆质、许孟容、李鄘。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李鄘。他虽然姓李,但出身江夏李氏,并非宗室,家族定居广陵。
唐代宗大历年间(766年—779年),李鄘中进士,在书判考试中被评为高等,被任为秘书正字,后被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所辟,累迁为监察御史。
但是,唐德宗年间,发生了奉天之难。李怀光雪中送炭,率军勤王,及时为德宗解了围,可以说,如果他晚来几天,唐朝就提前杀青了。
然而,在奸人们的陷害和挑拨下,兴元元年(784年),李怀光对德宗也不敢信任,竟然也走上了叛乱的不归路,起兵夺取了河中军,有与叛首朱泚合流之势。
然而,他看似势头凶猛,毕竟只是意气用事,对叛乱没有充分的准备和具体的规划,手下也多有因为忠唐而阳奉阴违者。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鄘全家不幸落入旧主李怀光之手。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但李鄘知道自己怕是无法脱身了,于是决定为自己的家人做点什么。于是他对李怀光说:“我哥在洛阳病了,我娘想念我哥。”
不就是老太太想儿子了吗,多大点事?李怀光没有拦着的道理,只提了一个要求:只有老太太一个人去,李鄘的妻儿不能跟去。
但是很快他就得知,李鄘的妻儿还是一起去洛阳了!
我说话不管用了是吧!气得他把李鄘喊来,大骂一顿!
但是李鄘却淡定地说:“我李鄘在军中不能侍奉老母,但是我妻子又不是军中人,她侍奉婆婆,天经地义啊!”
李怀光毕竟是个大老粗,论讲道理,哪是李鄘的对手?他当初征辟李鄘,不就是因为李鄘文才好吗,到头来,却摆了自己一道——而且,也不是最后一道。
同时被李怀光劫持的还有前宰相高郢,与李鄘同病相怜。唐朝廷派名将浑瑊来平叛,李鄘和高郢就和他通信,劝说他不要以孤军硬拼,还泄露了李怀光的军情,感动得德宗赐下亲笔诏书慰劳。
既然做了地下党的工作,得到了地下党应得的褒奖,就要做好像地下党一样牺牲的准备。
贞元元年(785年),李怀光发现自己手下的都虞候吕鸣岳和唐朝名将马燧有来往,就杀了吕鸣岳全家,还把李鄘、高郢也揪了出来。自己提拔的人却屡次背叛自己,李怀光心态崩了,集合军队,对二人进行公审,是杀是剐就看士兵们对内鬼能有多宽容了——你不是文人吗,秀才遇到兵,就算你再有理,看你怎么说得清。
然而,李怀光似乎对自己慧眼识人的能力不那么自信,因为事实证明他又低估了李鄘的口才——“鄘词激气壮,三军义之”——李鄘竟然临危不惧,慷慨陈词,说得士兵们都感动了!
虽然事实上是李怀光掌握李鄘的生死,但士兵感动了,李怀光就被动了,当众处决内鬼的事只能放一放。李鄘和高郢逃过一死,暂时委屈一下吃会儿牢饭。
李怀光很快败亡,马燧解救了他们,对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上表以李鄘为从事。然而他们合不来,李鄘离开了马燧,去洛阳和家属团聚了。
却又有山南东道节度使、宗室名将曹王李皋,准备了礼物来请他出山。于是他又做了李皋的从事,被李皋表奏为兼殿中侍御史。后来,他又被召回京城长安,任吏部员外郎。
叛乱已平,在朝为官的李鄘自然也就安稳地过了十多年太平日子,直到贞元十六年(800年),风波又起。
徐泗濠三州节度使张建封去世了,朝廷已经安排了继任人选,但徐州军不干,杀了暂领徐州事务的判官郑通诚、大将段伯熊等数人,扣押监军宦官,拥戴张建封的儿子张愔为兵马留后,甚至还打败了朝廷派来镇压的军队。所谓兵马留后,其实就是预备节度使。
德宗决定派一个不怕死的人为徐州宣慰使,顾名思义,就是去安抚徐州军情,而李鄘就是现成的人选。
李鄘到徐州后,传达圣旨,向徐州军陈说祸福,说得他们不但不敢对他动手,还释放了监军并且复其原职。名义上是徐州乱军之首的张愔知道李鄘代表朝廷,也赶紧写了一篇表章,请求李鄘转交,希望朝廷理解他的苦衷,毕竟他一定程度上也是被胁迫的。
然而李鄘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他从细节处发现张公子的态度有问题,于是表态:请您重写!
说是重写,其实也就是一个称呼问题。这位张公子似乎对自己被胁迫这事认识得并不够深刻,甚至还有点甘之如饴,竟然在表文中自称兵马留后,这在代表朝廷的李鄘看来,当然是不作数的。等张公子改正了错误,李鄘就愉快地同意转交了。
徐州军变的结局是,双方各退一步,朝廷认可张愔为徐州团练使,但泗、濠二州以后归淮南军管,徐泗濠这个藩镇取消了。李鄘也算圆满完成任务,回朝升官当了吏部郎中。
铁腕行政,府库充盈
德宗驾崩后,继位的顺宗因为身体不好,在位很短,只有半年多,但还是抓紧时间提拔李鄘做了御史中丞。
宪宗登基后,李鄘任京兆尹。元和元年(806年)二月,改任尚书右丞。
但是,自从李鄘离任,京兆尹一职就像遭了诅咒一般,才大约半年时间,连续三任京兆尹郑云逵、韦武、董叔经都死在了任上。不知是不是这个缘故,到了八月,长安的匪患已经很严重了,于是李鄘又被重新任为京兆尹。
正所谓,乱世须用重典,李鄘整肃奸暴,树立威望。元和二年(807年)六月,他又被拜为检校礼部尚书、凤翔陇右节度使、凤翔尹。
凤翔节度使,治所在凤翔府,现在的宝鸡,基本就在京城家门口。之前担任此职的多是武将,受人之际,还兼任“神策行营节度使”,赴任前还要先去神策军拜见中尉。神策军原本是朝廷禁军,但因为经历了奉天之难,唐德宗对宦官的信任超过了文臣,把神策军交给了宦官指挥,神策军中尉自然也是宦官。
李鄘作为文臣受此任命,觉得不妥,上表请求只担任凤翔陇右节度使,不兼任和神策军挂钩的职务,获准。
元和四年(809年),宰相裴垍指河东节度使严绶无所作为,推荐李鄘代任。不久,李鄘也被召回,任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诸道盐铁转运使。
宪宗有志于削平藩镇势力,重树朝廷权威;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因系擅自继任且不遵朝廷命令,成为了他的重点打击对象。他任命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招讨处置等使,统军讨伐。
如前所述,吐突承璀是宦官。李鄘觉得不妥,和度支使李元素、京兆尹许孟容、御史中丞李夷简、谏议大夫孟简、给事中吕元膺、穆质、右补阙独孤郁及其他谏官段平仲等都在延英殿表示反对。同时和他们一起的还有一位谏官,名唤白居易。
但是,宪宗并没有被他们说服,只是在任命吐突承璀的时候去掉了四道兵马使的职衔,又将行营招讨处置使降为了招讨宣慰使罢了。
元和五年(810年),李鄘任检校吏部尚书,兼扬州(淮南军部)大都督府长史,充淮南节度使。
这已经是李鄘管理的第三个藩镇了。他治理藩镇的手段简单而粗暴,不仅一如担任京兆尹时那样用重典,而且敢于破除旧制度。他在朝时也倾向于严格执法,衢州人余常安为报杀父、叔之仇,杀死同乡谢全。虽有刺史元锡奏请轻判,李鄘还是坚持判了余常安死刑。
可能有细心的朋友注意到了,李鄘做了两次京兆尹,他的小伙伴许孟容也做了京兆尹,事实上,他们的另一位小伙伴杨凭也做了京兆尹,就是许孟容的前一任。年轻时的杨凭爱好交游,崇尚气节,但是相比之下,他的任期不那么光彩,他是因为以前当江西观察使时的一些贪赃枉法的事被政敌李夷简扒了出来而被贬的。而当时负责查案的,正是李鄘和大理卿赵昌。
杨凭的知名度并不大,但他有个大V级别的女婿柳宗元。
李鄘主张严格治理的好处当然是立竿见影的,而坏处也显而易见,重典之下,人心惶惶。李鄘在之前的两个藩镇都干不长,就是这个原因。在淮南,他的行政风格造成的负面问题更严重了,他的军吏狐假虎威,甚至冤杀好人,而参佐们根本无力阻止,他这个领导当然也少不了收到一些骂声。
但是,这次他的任期却比以前都长,期间还被加了一个检校左仆射的荣誉职位。
至于原因,那还得从宪宗的削藩大业说起。
宪宗这次要削的是在父亲淮西彰义军节度使吴少阳死后擅自继任的吴元济。削藩也是烧钱的活,打着打着,朝廷没钱了,就向藩镇要钱。李鄘因为治理有方,府库充盈,起了模范带头作用,最后朝廷能顶着反战舆论撑到战斗胜利,当然要记李鄘一功。
当时还有另一位跋扈军阀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前面支持王承宗,后面支持吴元济,一心一意和中央过不去。为了防御他,李鄘从楚州和寿州调集了两万军队。
也正是因为淮南府库充盈,调兵遣将的巨额支出李鄘全靠自己就能应付,不花国家一分钱。
坚辞相位,晚节得保
元和六年(811年),大宦官吐突承璀失势,被贬为淮南监军,到李鄘的地头上班了。虽然李鄘针对过他,但他也没了和李鄘叫板的资本,于是相安无事。
也可能吐突承璀本来就大人有大量,并没有太记仇。因为三年后,他东山再起,回到长安,便不计前嫌地推荐李鄘当宰相。
元和十二年(817年),李鄘接到任命,回朝拜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宰相头衔,他要当宰相了!
但是,当僚属们为长官入相而准备奏乐庆祝时,他却哭了。
不管他年轻时是否曾有过当宰相的抱负,对他来说,智斗李怀光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他已经老了,对当宰相没兴趣了,只想死在节度使任上。他治理淮南已有七年,没准都治理出感情来了。
除此以外,他不想当宰相还有一个理由:他不希望别人说他这个宰相是被宦官推荐上去的!
既然打心底里不想做,积极性和动力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这次回朝拜相之路,李鄘走得不情不愿、慢慢腾腾,捱了两个月才回到长安;而且这个宰相,他说不当就不当,一回京就称病不出躲在家里,不去面圣,谁来探病都不见,宰相该干的活当然也是一样也不干,唯一有动力坚持做下去的事就是打辞职报告。
三个月后,宪宗服输了,改任李鄘为户部尚书,改任李夷简为宰相。元和十四年(819年),李鄘改任检校左仆射,兼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也就是去洛阳上班,因为担任的其实都是闲职,所以基本就是在洛阳退休了。《旧唐书》说他是去洛阳担任东都留守,可能是误记,因为当时的东都留守已有老宰相郑絪担任。
不久,李鄘以太子少傅的官衔致仕,真的退休了。元和十五年(820年),宪宗驾崩,李鄘名义上的旧主太子李恒登基,是为穆宗。同年,李鄘去世,谥号肃,赠太子太保。
宪宗驾崩之际,吐突承璀因为支持宪宗次子澧王李恽登基事败而被杀。如果当初李鄘欣然接受了他的推荐,在朝为相,会是何种下场,不堪设想。
宰相固然是官场巅峰,却也是高危行业,多年以后,他同样文采出众、被拜为宰相的孙子李磎就是一个例子。
南宋年间,监察御史颜师鲁举了开元名相宋璟不与宦官杨思勖交谈、李鄘耻于为吐突承璀所荐而坚辞相位不拜两个例子,说自己羞于与被宦官推荐的人为伍,于是一些被宦官推荐的人没能任为御史。
李鄘当然不是一个合格的宰相,但这本身就不是他想要的;他总归守住了心中的底线,成为了后世士大夫立身的榜样。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李辅国作为唐朝一介宦官,权势地位如何超越前辈高力士?
- 11-30 李纯这位唐朝皇帝,真是因怕外戚干政而选择不立皇后吗?
- 11-30 在唐朝时期,入仕为官除了需要考试外还要什么推荐?
- 11-30 神童在每个朝代都有,唐朝如何创立了科举的童子科?
- 11-30 与周代不同的是,唐朝的鹿鸣宴具备了儒家哪些功能?
- 11-30 有汉朝宦官干政的教训在前,唐朝为何还这么宠信宦官?
- 11-29 在唐朝时期,哪八位诗人被时人称之为“酒中八仙”?
- 11-29 骈体文在唐朝时十分古板,因此韩愈发起了怎样的改革运动?
- 11-29 对于古代的军事制度,在唐朝以后逐渐暴露出哪些弊端?
- 11-29 按照唐朝政府的官方规定,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多少里?
- 11-29 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骑兵起到了怎样的重要作用?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