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在朱元璋面前耍了一个小聪明 从此失去朱元璋对他的信任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0分类:历史
朱元璋为何会对刘伯温失去信任,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刘伯温被誉为大明开国第一谋臣,其学识之广博,智计之多变,是得到了当时包括朱元璋在内的天下人的普遍认同的。
刘伯温塑像
在明朝建立之初,刘伯温深受朱元璋信任,被其倚为肱骨,事事都要询问他,圣宠之隆,几乎无人可及。可是在洪武三年大封群臣的时候,多数功劳不如刘伯温的人都被封为公候,而刘伯温却只被封一个三等伯爵,这是为什么呢?
后世人都说刘伯温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所以没得到应有的封赏,那么刘伯温为何会遭到朱元璋的猜忌呢?
这其中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刘伯温曾在朱元璋面前玩了一个心机,因此触犯了朱元璋的底线,从而导致朱元璋开始猜忌他。
在了解这件事情之前,首先要了解两件事。
第一件,朱元璋的性格。
朱元璋性格强势,多疑,心机深沉。他特别不能容忍底下人背着他搞小动作,或者暗自揣摩他的心思,更不能容忍有人左右他的决定。
朱元璋雕塑
第二件,要正确的看待刘伯温。
刘伯温很有学识,胸怀经天纬地之才,定国安邦之策。后世人几乎都将其视为一个神话人物。然而事实上,他并不是一个神,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是一个知识比较丰富的普通人罢了。
既然是人,那么他就有人性,有喜怒哀乐,有仇恨,也有欲望。
在了解了这两件事情之后,我再来说他是如何与朱元璋玩心机从而遭到猜忌的。
事情背景及起因:
朱元璋在造反的过程中,根据加入队伍的早晚,以及地域差别,队伍里头的人大致分为了两个派系。
一个是浙东派,一个是淮西派。
这两个派系在王朝还未建立之前,矛盾不显,可是明朝建立之后,两个派系为了争权,矛盾就开始尖锐了。
洪武元年,国家还未安定,战争还未结束,朱元璋北上汴梁(今河南开封)去督战,让丞相李善长,御史中丞刘伯温两人留守南京。
李善长是最早和朱元璋出来造反的,也和朱元璋是同乡人,所以深受朱元璋的信任,他是淮西派领袖。
朱元璋及皇后,大臣
而此时,浙东派骨干刘伯温也很得朱元璋看重,两人原本相处得还不错。可是作为御史中丞的刘伯温,调查到中书省都事李彬有重大贪腐,按照明朝律法,这是死罪,刘伯温要查办他。
这个李彬是李善长的下属,也是他的同乡,同时还是他的亲信,李善长想保李彬,便请刘伯温放他一马。
一方面刘伯温为人比较刚正,嫉恶如仇,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很好的打击淮西派的机会,所以他自然不会答应李善长的请求,在请示了朱元璋之后,他就把李彬给杀了,因为当时正好遇到天气久旱不雨,他便顺带拿李彬祭天求雨。
不过刘伯温毕竟只是一个凡人,这天下不下雨,他说了不算,所以即便杀了李彬祭天,还是没有下雨,这下李善长就有话说了,朱元璋回来后,李善长就上书弹劾刘伯温,说他拿有罪之人祭天,是对天的大不敬,因为触怒了天神,所以天才不下雨。
朱元璋这个时候还很信任刘伯温,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相反,因为这件事,朱元璋开始对李善长失去信任。朱元璋非常痛恨官吏贪污,而李彬作为李善长的亲信,竟然顶风作案,李善长不但不严惩,还想为他开脱,这让他非常生气,同时也意识到李善长的权力似乎太大了,已经威胁到了自己的皇权。
因此,朱元璋就想另立丞相,而刘伯温和朱元璋玩的那个心机,就是在立丞相这件事上进行的。
刘伯温墓地
事情过程:
之前说过,明朝初年,朱元璋很信任刘伯温,将其倚为肱骨,事事都要询问他,另立丞相这样的大事,他自然也要与刘伯温商议。
出人意料的是,刘伯温听说朱元璋要罢免李善长,他竟然为李善长求情,这是刘伯温一心为公,不计前嫌么?
并不是,他这么说,只是在试探朱元璋,想看看朱元璋是不是真的下定了决心要废立丞相。
果然,在朱元璋表达出了坚决的要废立丞相的意图后,刘伯温立马便说道:
“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明史》
这话的意思是:换丞相就像给房梁换柱子,需要用大木头才行,若是用一捆小木头来换,房子会塌的。
刘伯温的意思很明显,让朱元璋换丞相一定要换一个能担当大任的,那么谁能担当大任呢?刘伯温没明说,朱元璋心里也没谱,他便试探的问刘伯温,杨宪怎么样?
故宫皇城
《明史·刘基列传》称“宪素善基”,也就是说杨宪和刘伯温关系很好,而且杨宪也是浙东派的坚定盟友,朱元璋最先提杨宪,其实也是有心机的,他就是想看刘伯温是不是会偏袒自己派系的人。
听了朱元璋的话,刘伯温摇头否决,说:
“宪有相才无相器。”《明史》
就是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无丞相的器量。
见刘伯温否定了杨宪,朱元璋心中宽慰了一些,至少刘伯温没偏袒他派系的人,紧接着,朱元璋又提了一个人,汪广洋。
这个汪广洋既不是浙东派也不是淮西派,他是个中立派,和刘伯温也没什么交情。
刘伯温还是否决,说汪广洋:
“此褊浅殆甚于宪。”《明史》
这是说汪广洋偏狭浅陋比杨宪还严重。
朱元璋见刘伯温把自己派系的人否认了,又把中立派的人也否认了,有些不太明白,难道刘伯温会支持对立派的人?
朱元璋画像
他试探着,说出了胡惟庸的名字,胡惟庸和李善长交好,他是淮西派的骨干。
刘伯温一听他的名字,便激动得差点不顾形象,说:
“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明史》
这话是说:要是把立他为丞相比作驾驶马车的话,他可能会毁了您的车。
一连提出三个不同派系的人,都被刘伯温否决,朱元璋也纳闷儿了,那到底谁才合适呢,他想不到,便感叹了一句:
“吾之相,诚无逾先生。”《明史》
意思是:我的丞相,实在没有比得过先生您的。
注意,这句话只是朱元璋在客观阐述自己所找的这些丞相都比不上刘伯温,并没有提出让刘伯温来做丞相。
可是刘伯温听了这话之后,却急忙说了一句话。
“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明史》
这话意思是:我对坏人坏事太过仇恨,而且又没有耐心做那些繁琐的工作,要是我来当丞相的话,恐怕会辜负皇上的恩情。
前面朱元璋并没有说要让刘伯温当丞相,可是刘伯温这句话显然是将自己放在丞相的位置上来说的,越是着急拒绝,越显示出他心里的迫切。
紫禁城
朱元璋不傻啊,听到这句话之后,顿时就什么都明白了,难怪你否定了我所有的丞相人选,原来是你想当丞相啊。
很显然,刘伯温之前和朱元璋玩了一个心机,恰恰就是这个心机,触犯到了朱元璋心中的禁忌,之前说过,朱元璋多疑,且不愿意被别人左右思想,他是一个很强势的人。
刘伯温之前否定他所提出来的所有人选,目的就是为了让朱元璋在找不到合适的丞相人选之后能让自己当丞相,如果朱元璋真的这么做,那他就相当于落入了刘伯温的计策中,这是朱元璋强势的性格绝对不允许的。
他不喜欢被人掌控,朱元璋的心理是:你越想得到的东西,我越不给你,你越想我这么做,我偏不这么做,你不让我这么做,我偏要这么做。
如何能看出来他的性格?
就在这次会议结束后,朱元璋立马撤了李善长,任命杨宪当丞相,然后又先后任命汪广洋,胡惟庸当丞相,相当于刘伯温否认的三个人,全都当上了丞相。
朱元璋塑像
这其实是朱元璋故意为之,你刘伯温说这些人都不合适,我还就偏要用他们,而且每个人都用,他这是在用行动向刘伯温表达不满。
事情结束:
废立丞相的事情过后,朱元璋意识到刘伯温并不是一个完人,他也是有私心的,这让朱元璋不再信任刘伯温,并且猜忌之心,由此而起。
曾经的朱元璋事无巨细,都要和刘伯温商量,并且对他言听计从,可是此事之后,朱元璋便很少找刘伯温商议事情,遇到大事的时候,刘伯温的提议,他也不再采纳,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群臣,以刘伯温的功劳,是足以封为国公的,可是他在当天,并没有得到任何封赏,而是在二十天之后,才得到一个诚意伯的三等伯爵封号。
刘基庙
这很有可能是朱元璋在故意冷落他,刘伯温不傻,知道朱元璋已经不再信任自己,而且因为自己的封赏被刻意压低,使得他对自己的仕途心灰意冷,此时,他便提出辞官,他的申请一提出,朱元璋立刻便同意了,可见朱元璋已经对他彻底失去了信任。
总结:
大名第一谋臣刘伯温,半生戎马,算到了种种阴谋诡计,却没算到人心,他在一个最不应该玩心机的人面前玩了一个心机,以至于功绩虽丰,却只黯淡收场。不过,也许正是因为他早早的便退出朝堂,反而让自己得以善终,也算是明智之举。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又是如何规定了新的退休年龄?
- 11-30 朱元璋除了每天批阅奏章之外,他还有着哪些日常生活?
- 11-30 对于刘伯温而言,朱元璋的态度为何却是先扬后抑?
- 11-30 朱元璋成为一方霸主之前,他对待百姓又是怎样的态度?
- 11-30 对于朱元璋而言,他为什么要制定低薪养官的政策?
- 11-30 在朱元璋心里,朱标为什么始终是他最喜欢的儿子?
- 11-30 在后世的诸多争议当中,朱元璋凭借怎样的能力成了皇帝?
- 11-30 在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何不按常理出牌选择新太子?
- 11-30 对于次子朱樉暴死,朱元璋为什么却表现得很是冷淡?
- 11-30 陈理这个最大对手陈友谅的儿子,朱元璋为什么要善待他?
- 11-30 朱元璋不允许后宫干政,为何还会听从马皇后的建议?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