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古代寒冷地区打仗,真的会冻掉士兵手指吗?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2022-09-08浏览:32分类:历史

  编者按:“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这首唐代的边塞诗,想必那些正在寒风里瑟瑟发抖的广大读者是很有体会的。那么,在古代战场上遇到寒冷天气,士兵究竟会被冻到什么程度?真的会出现《吊古战场文》里“积雪没胫,坚冰在须。缯纩无温,堕指裂肤”那样,士兵被冻烂皮肤、冻掉手指头的情况吗?

  ▲11月中旬,漠河北极村气温降至-20℃以下,陆军某边防旅“北极哨所”官兵顶风冒雪巡逻在边境一线

  战争是人与人斗争的最高形势,它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为转移。谁都不能完全决定战争发生的时间、地点或其他要素。换句话说,一场仗在哪打,什么时候打,不是你说了算,而是由你和你的敌人以及老天爷共同决定。高明的将领善于把握战争主动权,利用地形、天气等因素,削弱敌人战斗力。冬天作战,尤其是在古代,对双方都不会是愉快的体验,所以中国古代就有“六腊不兴兵”的说法。可是古往今来,在发生在冬天的战争不胜枚举,比如李愬雪夜入蔡州,蓝玉冒雪破庆州、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等。

  ▲李愬雪夜入蔡州

  之所以选择在雪天出战,是因为一般人都会觉得如此恶劣天气下,正常人都会选择待在家里,不给自己也不给别人添堵,从而放松警惕。此时如果进行突袭,往往能收获奇效,而且气候越恶劣,奇袭效果越大。

  ▲汉尼拔军队过阿尔卑斯山

  古拜占庭人就总结出经验,对付不同敌人,要适用不同的战术。隆冬季节去进攻沼泽斯拉夫人更容易成功,因为可以踩在冰面上接近他们藏身的营地;大雪天进攻山地斯拉夫部落,可以通过脚印发现他们行踪;寒冷或阴雨天去进攻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效果最佳,因为这种天气会让敌人士气极其低落。

  ▲欧洲中世纪发生在冬天的战争

  当然了,更多的时候,战场上的天气并不是由哪一方精确控制的。通常打着打着天气就变冷了,但是也不可能天气不好就马上退兵,只能咬着牙坚持下去。在古代后勤保障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如果遇到寒冷的天气,对于军人来说,绝对是严酷的考验。

  ▲北方草原民族

  根据医学研究,当人体皮肤直接暴露在零度以下的低温中时,血管会剧烈收缩,正常血液循环就被打断,整片皮肤会变成紫红色。如果持续时间过久,肌体细胞中的水分就会结成冰晶,从而造成大量细胞失水死亡,这片皮肤又会变成苍白色,而且感觉又麻又痛,摸上去冰凉。如果连深层的肌肉甚至骨骼都被冻伤,那皮肤就会逐渐变黑、变干,到这个程度基本上就是很难恢复了。

  ▲西藏军区岗巴边防营条件艰苦,许多官兵的手在冬季常常被冻伤

  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尽管手指被深度冻伤,但指骨仍然是连着的,就人类骨骼的坚固程度而言,自动脱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可是正史上不乏战场上冻掉手指的记载。汉高祖刘邦北伐匈奴,却中了匈奴诱敌之计,“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史记高祖本纪》)此外,还有“(张)永征彭城,遇寒雪,军人足胫冻断者十七八,冲足指皆堕”。(《南齐书·张冲传》)“诸军相寻奔遁,遇大寒雪,军人冻死及落手足者三分而二”。(《魏书·卢玄传》)

  ▲边塞诗中的雪天作战

  既然天气再冷,手指也不能直接冻掉,那正史上这些记载又是怎么回事呢?是史学家艺术的夸张,还是我们和古人对冻掉手指的理解有分歧?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或者出于想当然的想象,冻掉手指好像手指被冻的直接脱落一样,其实并不然。现代社会也不乏有天气寒冷将人手指冻掉的新闻,如果稍加研究,其实是被冻者手指肌体彻底坏死,不得不将整个手指截掉。

  ▲古代军队在冬天作战

  此外,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当遭遇极寒的时候,人的指骨就会变得很脆,轻轻一敲就会掉下来。二战时期,臭名昭著的日本731部队曾进行过类似的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也证实了这种情况的存在。这样一来就好理解了,当士兵在严寒天气下作战时,如果手指被严重冻伤,拉弓、刺枪、劈砍等剧烈动作确实会把手指碰掉。万一战况激烈,士卒大面积被冻掉手指也不足为奇了。

  在这种情况下作战,军队战斗力自然要大打折扣,就手指头没有冻掉,也会因为握不住武器而丧失战斗力了。历史上也确实发生过类似的战例。公元1232年,蒙金在钧州三峰山一带大战。这时天降大雪,金国最精锐的忠孝军“刀槊冻不能举”,遂大败。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严寒可以严重削弱一方的战斗力,为什么另外一边照常作战呢?正如此战中蒙古人所说,金军“城居之人,不耐辛苦”。同样的道理,白登之战中,匈奴人也比汉军能忍饥耐寒,他们“风雨疲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晁错《言兵事疏》)

  ▲蒙古军队在冬天作战

  北方草原民族长年生活在十分寒冷的地方,对于防寒更有经验也更抗冻,防寒装备比如皮草之类也多。中原的军队缺乏这些条件,要想避免士卒严重冻伤,只能在别的方面想办法。其中就有涂上防冻的药物,《庄子》里就有这样一则故事:宋国有个漂洗世家手中有个防冻疮的秘方,后来有个商人高价收走这个方子,将它献给吴王。吴越两军在冬天交战,越军冻的握不住兵器,吴军却因为涂了药膏一切照常。最后越军大败,这个商人得到厚赏。

  ▲吴越交战

  以上记载虽是故事,可是也有现实基础。在与大自然搏斗的过程中,各民族的先民们通过实践总结了很多预防和治疗冻伤的方法:“预防冻疮,午日,姜、葱、蒜洗擦手脚”(《理瀹骈文》)“治小儿冻疮用雀儿脑髓……”(《证类本草·卷十九》)而且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虽然比较抗冻,但也是血肉之躯,主要通过物理加防的方式来度过冬天。所以他们也有自己的土办法,比如用动物脂肪或脑髓涂在冻伤处,外面再用布料包扎。

  除了涂防冻膏外,士兵佩戴手套也可以有效防止手被冻伤。长期以来,主流观点一直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手套,这种防寒利器是近代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证明,中国远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手套,而且具备很好的防寒效果。

  ▲战国中期楚地持兵器时所戴皮手套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罗手套

  除了北欧和东斯拉夫地区外,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冬天属于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气候,比同纬度的中国北方要舒适的多,很少出现冻掉手指的极寒。中世纪欧洲弓箭手的皮手套主要功能是防止手被擦伤,骑士铁手套用来保护手指不被割掉。而且在寒冷的情况下,铁手套只会更冷。

  ▲中世纪欧洲骑士

  除了手套外,古代军服的设计也加入了一些防寒元素,比如护臂延长至手背,只露出五根手指头在外面,平时可以将手缩进去,大大减少了暴露在寒冷空气中的几率。明军的箭袖、清军的马蹄袖也是延续了这种思路:袖身窄小,紧裹于臂;袖端裁为弧形,上长下短仅覆手,以便射箭,故称。

  ▲中国古代武士俑

  可是无论什么冻伤防治措施,或者是御寒衣物,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况且在数十万规模的大会战中,手套之类的利器普及率也是个问题。大多数士兵在作战时仍需要双手暴露在极寒的空气中,任由它们冻的红肿、溃烂甚至坏死,只是因个人体质、保养不同而程度有所差异罢了,否则也不会出现“堕指者什二三”的情况了。没办法,在后勤保障匮乏的古代战场上,这就是极寒天气作战必须付出的代价。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