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著名谏臣魏征,他的一生是怎样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9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魏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魏征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玄武门之前,他帮助太子李建成,跟李世民战斗。

  玄武门之后,他改投李世民门下,还是跟李世民战斗,不过现在转换了战斗的方式。

  玄武门

  李世民其实是特意找了个专门和自己唱反调的人,因为他懂得“人无完人”的道理。自己不可能永远是正确的,是人就一定会犯错,一定会有糊涂的时候。

  他需要有那么一个人,在自己偶尔犯糊涂的时候,帮他勒紧缰绳,跟他对着干,以减少他犯错的机会。耿直不怕死的魏征,正是这样的人。

  应该说李世民是个用人的高手,他给魏征设定的角色定位很准确,而魏征也是穷尽一生,依靠自身耿直敢说的优势,把这个角色演绎得很出色。

  因此才成就了李世民“广纳谏言、励精图治”的美名;因此才确立了魏征“千古第一贤相”的地位。

  李世民和魏征的诸多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但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为什么魏征去世仅仅三个月,李世民为他亲手撰写的碑文墨迹还没干透,又命人推倒了墓碑?

  对魏征这样一个志在千古流芳的名人来说,有什么会比死后让人毁坟破碑更让人沮丧的?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也许明君李世民和贤相魏征之间,并没有史书上记载的那样值得传颂?

  史书是人编撰的,是人就会犯错。有时是主动犯错,带着个人的主观想法;有时是被动犯错,带着上位者的主观想法。

  李世民

  重用魏征,也许不仅是因为欣赏

  玄武门兵变之前,魏征其实和李世民属于敌对阵营,他是太子门客,怂恿李建成早早对李世民下狠手,但李建成没有听从。

  李世民成功夺权后,派人抓来魏征,并当面怒斥他:“为何要挑拨我们兄弟间的关系?” ”魏征回答:“太子要是早听我的话,又怎会有今日之祸?。”李世民欣赏魏征说话耿直,于是赦免了他,并封为詹事主簿。

  《旧唐书·魏徵传》:徵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及败,太宗使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徵曰:“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素器之,引为詹事主簿。

  李世民真的只是因为魏征敢于当面顶撞他,就不计前嫌地加以重用?

  恐怕不一定!

  自古以来,哪一个靠武力上位的皇帝脚下,不是血流成河,人头滚滚?正处在风暴中心,杀红了眼的李世民,又怎会因为一句强硬的顶撞,便饶了险些害自己功败垂成的敌人?

  这不是李世民的做事风格。如果他真的如此缺少政治智慧,便不会去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全都斩草除根。

  再说魏征。基于他之前的所作所为,我猜他一定想得到太子倒台后自己也不可能幸免。因此他面对李世民,出言不逊也就可以理解了。

  “围师必阙”是孙子兵法教给我们的道理,反过来说就是,既然无幸,不如死硬到底。

  这道理魏征懂了,但李勣没懂,因此李勣才会在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时因为口出恶语,而导致李世民功败垂成,抱憾终生。

  因此我觉得,李世民在最后关头非但没杀魏征,反而对他委以重任,也许是因为其他的理由。

  比如,魏征身上那张明晃晃的“太子余党”标签。李世民屠兄戮弟,武力挟持李渊,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举动。因此他急需做一些事来进行危机公关。

  还有什么事能比宽恕敌人更能彰显上位者的仁爱胸怀吗?有!那就是重用敌人。

  他不单是重用魏征,事实上太子府的很多人才都被李世民一举网罗进了秦王府,至于这些是否重用,再说。

  如今魏征身上又多了个标签,李世民的“仁恕标签”。

  李世民

  重用魏征,也是政治平衡的需要

  当初为了与太子抗衡,在李世民的用心网罗和刻意经营下,彼时的秦王府算是人才济济、门客众多。这些人有的曾经跟着李世民一起光屁股玩泥巴,例如长孙无忌。或者是半路上浪漫邂逅,为李世民立下无数汗马功劳,例如尉迟敬德、侯君集等。

  他们跟着李世民久了,自然而然地抱成团,成了一个以李世民为核心的利益集团,他们身上都有“秦王府功臣”的标签。

  但李世民是即将登帝的人,在帝王的眼中,任何一个集团过于团结,或者过于壮大都不是好事,哪怕是他的亲信。

  功高盖主和尾大不掉,从来都是帝王诛杀功臣的最好理由。

  李世民当然不想杀功臣,他承受不起再一次的骂名,那就只好另寻办法了。

  魏征的经历,决定了他一辈子也不会与那些秦王府的旧臣们融为一体,李世民引入耿直的魏征,委以高官,正是制衡那些王府旧势力的最佳选择。

  李世民

  李世民搭台,魏征唱戏

  任何人都无法否认,李世民和魏征的结合是“天造地设”,就好比牛郎和织女,或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果这一生两人无缘在一起,就太可惜了。

  幸好,两人历经磨难,终于还是走到了一起,因此才在百般恩爱之后,生下了一个叫做“明君贤相”的传世佳话。

  李世民性格里有鲜卑人狂放和野性的基因,他认为这种基因也许会偶尔令他失去自制,这不符合他对一个明君的定义,因此每当李世民肆意妄为的时候,魏征都会适时冲上来,劝他加以克制。

  皇帝当久了,难免会滋生自满情绪,难免会利用手中天下无双的资源为自己谋些福利,比如肆意滥杀,比如骄奢淫逸。这不符合他施仁政,持俭治国的方针,因此需要有人随时给他提醒,帮他纠正方向,魏征正合适。

  说完了李世民,我们再说说魏征。

  李世民

  魏征其实很听话

  2012年有部科幻电影叫《全面回忆》,男主问他的朋友,你为什么说谎?朋友的回答很经典:“那是因为你想我说谎。”

  我们把这句台词套用一下:魏征为何敢冒死进谏?为何敢顶撞李世民?

  那是因为李世民想他这样,魏征只是顺从皇帝的意思。(是不是有点绕?)

  魏征是否真的耿直暂且不说,但他一定是个非常聪明的人。

  本来以为落在李世民的手上必是难逃活路了,因此他索性先痛快痛快嘴再说。哪知道,不按常理出牌的李世民竟从一句顶撞的言语中发现了他的价值,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

  不过魏征很快从懵着的状态中清醒过来,这一瞬间,他明白了李世民的用意,也明白了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他就是李世民需要的人。

  “皇帝就想让你跟他对着干,没事多提提意见,美其名曰是“纳谏”。当看皇上不顺眼时,你还能耍耍性子,婉转地训他两句,皇上保证不生气。

  关键是为人臣子,谁不想青史留名?

  如果能靠耿直谏言而青史留名,又不必担心自己的脑袋,这天大的好事还需要犹豫吗?

  因此当李世民郑重地问魏征:“魏征,你愿意从此跟随我,无论贫穷富贵,无论疾病痛苦,只对我一个人好吗?”

  魏征一丝都没有犹豫:“IDO!”

  魏征

  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

  纵观魏征的一生,史书记载无外乎李世民大发雷霆,想砍皇甫德参的脑袋,魏征请李世民收回成命;长乐公主的婚嫁仪仗过于铺张,被魏征及时制止;从前三品以上的官员们在遇到皇子时都要下车肃立敬礼,魏征请李世民改了这些不合理的规矩……

  不胜枚举。

  但论治国方略,他敌不过“房谋杜断”和长孙无忌;论赫赫战功,李靖、李勣、侯君集、尉迟敬德任何一人都甩他好几条街;要说他耿直而不畏死,“疾风知劲草”的宋国公萧瑀还表示不太服气。

  为什么他能排在房玄龄之前,位列凌烟阁功臣榜的第四把交椅呢?

  我觉得其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

  魏征一生算是自持,还懂得很多教育人的道理,会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说得人哑口无言。

  最重要的,他是一位道德先生,这样的人放在李世民身边,臣子尚且如此,主上岂非更高?

  因此,魏征的作用主要是拔高李世民的形象。

  期望值不要太高

  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带着对李世民的眷恋走完了他的一生。

  只恨不能携手终老,李世民潸然泪下,悲痛中他独自登上皇家禁苑西楼,看着送葬的队伍远去,久久无语。

  他亲自为爱臣撰写碑文,并将魏征喻做铜镜。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一句话,既抒发了心中哀恸不已的情绪,更确定了二人天长地久的情谊。

  真的是天长地久吗?这个天长地久的保质期是三个月。

  三个月后,侯君集参与太子谋反被诛,牵连到魏征。因为魏征曾经推荐过侯君集担任宰相。

  恰在这时,一封关于魏征沽名钓誉的密告信也也摆在了李世民的案头。信的内容是:魏征每次进谏之前,都会把进谏的内容先给褚遂良看。

  而那时褚遂良正是记录帝王起居琐事的史官,这代表着褚遂良在记录魏征忠直进谏的同时,也会暴露李世民的错误。

  借着皇上的错误给自己扬名,这不是沽名钓誉是什么?

  李世民找人推倒了自己亲自为魏征书写的墓碑,以发泄心中愤怒。虽然两年之后,因为征高句丽失败,让李世民又怀念起魏征。他命人重新帮魏征修坟立碑,但估计此时魏征的灵魂早已经飘远了。

  君心难测,为人称道的君臣友情,有时也抵不过猜忌。

  歪理邪说结束,最后再说句人话

  无论李世民如何工于心计,精于算计,也不管魏征是真的耿直不畏死,还是表演成分居多。总之大唐这架马车就在那些虚虚实实的演绎中起飞了。贞观之治,一个值得千年铭记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中,有千古明君,有百年贤臣,精彩和绚丽轮番上演,繁荣和富足纷沓而至。

  尝试剖析李世民和魏征性格中的不足之处,只是希望更客观,更真实。

  但瑕不掩瑜,任谁也不能否认这两人在初唐历史中的地位,更不能抹杀他们对创立繁荣盛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人无完人,但君子贵在自持,睿智的人会很好地扬长避短。他们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才能有利于黎民百姓,有功于江山社稷。

  李世民和魏征无疑就是这类人。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