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是如何从一个卑贱的家奴,到权倾朝野的大将军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4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给大家带来卫青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01
卫子夫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个皇后,在第一任皇后陈阿娇被废后,卫子夫受宠多年并且为汉武帝生下皇太子刘拒。
后来刘拒被与自己有矛盾的宠臣江充诬陷,说太子行巫蛊诅咒自己的父亲,致使汉武帝生病。
刘拒无法向汉武帝辩明情况,便通过卫皇后调兵与江充等人在长安城中展开激战,最终杀死了江充。
结果刘拒祸不单行,又被汉武帝派来调查情况的使者诬陷说太子造反,汉武帝派左丞相发兵讨逆。
刘拒被打败后,因拒绝被捕受辱而自杀。
而皇后卫子夫也因为无以解释自己的行为,只好以死明志,也自杀身亡了。
等到汉武帝明白儿子刘据是无辜遭害,已经迟了,只能严惩陷害太子的臣子们,并且修建思子宫以寄托哀思。
后来因为汉昭帝刘弗陵没有子嗣,死后由刘据的孙子刘询即位当了皇帝,也就是汉宣帝。
这样一来,汉朝帝位的继承人辗转又重新归于卫子夫的后代。
据说卫子夫生有一头乌黑靓丽的秀发,古代诗词中还多有用“卫娘”来形容姿容美艳的女子。
除此以外,史书中对于皇后卫子夫并没有多少记载。
但是她的弟弟却在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那就是西汉大将军、长平侯卫青。
也正是由于卫子夫的发迹,将卫青、霍去病和霍光等人带上了历史舞台,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
02
卫青是河东平阳(山西临汾)人,出身贫贱而且幼年生活凄惨。
他是卫子夫的弟弟,却不是同一个父亲,因为卫青是他的母亲卫媪在平阳侯曹寿家中当侍女的时候,与侍吏郑季私通所生的。
卫青小时候也在平阳侯家当家奴。
后来到生父家生活,郑季却让他放羊。
这家的所有人都虐待他,把他当作用人使唤,不拿他当自家人看待。
卫青稍大一点后,不愿再受郑家的欺侮,便回到母亲身边,做了平阳侯的夫人平阳公主的骑奴。
这个平阳公主本是汉景帝刘启之女,汉武帝刘彻的同胞姐姐,多年后又成了卫青的老婆,不过这是后话。
卫青虽然身份低微,却长得相貌堂堂。
有一次,卫青跟随别人来到甘泉宫,一个囚徒看到他的模样后说:“这是贵人的面相啊,官至封侯。”
卫青听了只有苦笑不已。
卫青后来的飞黄腾达得益于姐姐卫子夫。
卫子夫长大人后,成了平阳侯曹寿府中的歌女,服侍的也是平阳公主。
汉武帝即位后,他的第一位皇后陈阿娇一直无子,所以平阳公主就收罗了附近一些大户人家的女子,养在家中,准备让汉武帝在其中选取嫔妃。
一次,汉武帝在京城东郊灞上扫墓后,途径平阳侯家做客。
平阳公主让一众精心挑选的佳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出来,让刘彻挑选。
可是汉武帝看过了,觉得没有满意的。
平阳公主便让府中的歌舞伎出来歌舞助兴,汉武帝却一眼看中了其中的卫子夫,将她带入宫中。
第二年,进入皇宫后被一直冷落的卫子夫再次引起皇帝的注意,随后便有了身孕。
这却引起了皇后陈阿娇的嫉妒。陈皇后的母亲馆陶公主刘嫖是汉武帝刘彻的姑母,自然也是颐指气使惯了。
她在西汉历史上也是一个特立独行,淫荡著称的人物。
这时候,卫青正在禁卫军建章营骑中当差。
馆陶公主为了给女儿出头,打击卫子夫,就派人去捉拿了卫青,并且企图杀害他。
与卫青一道当差的公孙敖听到消息后,马上带人赶去救下了卫青。
汉武帝知道这件事情后,龙颜大怒,立刻任命卫青为建章营骑的统领,还加官为侍中,成了可以出入宫廷的近臣。
同时封卫子夫为夫人,卫子夫的哥哥封了官,两个姐姐也嫁入豪门。
卫家从此鸡犬升天。
卫青更是被数日间连续赏赐多达千金。
此后,卫青一直跟随汉武帝左右,刘彻对这个小舅子十分赏识和信任。
后来又任命他掌管朝政议论的太中大夫,俸禄上千石,飞黄腾达。
03
公元前129年,北方强敌匈奴兴兵南下,侵犯汉朝边境。
汉武帝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位将军各带一万人马,兵分四路出击。
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一万骑兵从上谷(河北怀来)出发抗击匈奴。
这是卫青的第一次出征,可是他却十分勇敢果断,率军直捣匈奴腹地龙城(外蒙古境内),那是匈奴人匈奴祭天,以及各部落大会的心脏之地。
在那里,卫青的人马俘虏了700名匈奴人得胜而归。
龙城之战也是汉初以来与匈奴作战的首次获胜,而其它三路军马都没有能够取得胜利,所以汉武帝对卫青愈加宠信,封他为关内侯。
此后的十年中,面对匈奴对北方边境的不断侵袭,卫青多次带领大军与匈奴交战,屡立战功,不断取得胜利。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率大军进攻驻守黄河河套地区的匈奴军,活捉敌军数千人,夺取上百万头牲畜,一举控制了河套地区。
汉朝得以在这一水草丰美的富饶之地建起朔方城,并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
从此将西北前线往匈奴地区推移,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
卫青也由此被封为长平侯。
04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春,汉武帝发起漠南之战,对匈奴右贤王和单于发起反击。
汉军兵分几路,分别从高阙、朔方和右北平出兵。这是车骑将军卫青第四次统领大军出征匈奴。
卫青亲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进入广袤的荒漠,一路上接连三天不分昼夜,长驱疾进。
手下禀报全军仅剩下两日干粮,而运粮车队未能跟上,卫青果断命令确保前锋骠骑兵的口粮和食品,自己与其他官兵同甘共苦,减少供应,全军保持继续突进。
大军来到漠南的大河跟前,将士们冒着寒风,淌过没过膝盖的河水,涉水渡河。
卫青拒绝乘坐侍卫们为他制作的木筏,坚持要与将士们一道赤脚涉冰水过河。
卫青的爱兵之举大大鼓舞起全军的士气。
几天后,汉军来到匈奴军驻地附近。
匈奴右贤王虽然已经知道汉军出塞的消息,可是没有把卫青的军马看在眼里,他以为隔着辽阔的沙漠,汉军又不耐饥渴,根本不可能长途跋涉,深入大漠来攻击自己,便放心大胆地照旧在军营中饮酒作乐。
月黑风高之夜,卫青率骑兵赶到。
他决定乘着匈奴人防守松懈,夜袭匈奴大营。
面对如同神兵天降的汉军骑兵,猝不及防的匈奴人顷刻间崩溃了。
右贤王吓得酒醒过来,自知大势已去,丢下被杀得七零八落的残兵败将,乘着天黑,只带上一名爱妾和几百个亲兵,拼命突出重围向北方逃走。
漠南夜袭,俘获一万多名匈奴人和无数马匹牲畜。
汉军大获全胜。
漠南一战,卫青威名远扬,被汉武帝拜为统领汉军的大将军。
05
第二年,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在抗击匈奴入侵时开始崭露头角。
在追赶匈奴兵时,18岁的校尉霍去病带领800精兵追击数百里,冲入匈奴大营,乱战中杀掉一个单于祖父辈的匈奴王和两千匈奴兵,活捉的两个俘虏审问之下得知,竟然一个是相国,一个是单于的叔父。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又两次率军出征陇西,在河西之战中曾六天之内连破匈奴五国。
两次出征杀敌数万,俘获百余匈奴贵族和将相,接受匈奴浑邪王的投降,收复了整个河西走廊,打通了中原连通中亚的丝绸之路。
匈奴受到重创后逃往寒冷的漠北。
战功累累的少年霍去病被封为冠军侯,势头直追其舅舅卫青。
匈奴人虽然遭受了漠南及河西两战的打击,依然贼心不死,仍不停止南下骚扰边境,杀掠汉朝百姓。
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决心铲除匈奴这个多年的心头大患,命令卫青和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十万多步兵和运输物资的军队作为支持,分别从定襄和代郡两路出击,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决战。
匈奴单于得到情报后,将重兵避开尽为精锐的霍去病东路,布置在兵力较弱的卫青一路。
卫青率大军由西线定襄出塞外1000多里,迎面遇上严阵以待的匈奴单于主力。
卫青当机立断,命令汉军以战车环绕起来,布置成营寨防止匈奴骑兵突袭。
随后以五千骑兵出击,与匈奴迎战的近万骑兵展开了激战。
临近黄昏,就在双方短兵相接,杀得难分难解的时候,突然刮起大风来,一时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卫青机警地乘机派出轻骑从左右两翼迂回包抄匈奴单于的背后。
汉军兵强马壮,匈奴军逐渐抵挡不住。
单于见大势已去,乘着夜色降临,带着数百精壮骑兵冲出重围,朝着西北方向逃走。
匈奴军失去主帅,顿时作鸟兽散。
汉军乘势一直追击到窴颜山赵信城(今蒙古乌兰巴托以西),在那里饱餐一顿后,将匈奴人积存的粮食烧了才班师回朝。
此战,汉军大获全胜,斩杀及俘虏匈奴近两万。
只可惜,之前奉命迂回包抄单于后路的李广等人在漫无边际的大漠中迷了路,未能堵截擒获匈奴单于本人。
后来也造成了飞将军李广愤而自杀的悲剧。
在东路出击的霍去病大军,也横越大漠前进2000多里,大破匈奴左贤王的军队,歼敌7万多人。
一直追击到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下,在那里筑坛,举行祭天封礼。
“封狼居胥”一词,后来也成为意指古代武将取得无上功绩的成语。
漠北之战是汉朝规模最大,进军最远的一次战役。
此后,匈奴往大漠的西北迁徙,危害汉朝一百多年的边患得以解决。
卫青病逝后,汉武帝为纪念他的彪炳战功,将卫青作为陪葬重臣,在自己的茂陵附近为他修建了一座状如阴山的墓冢。
家奴出身的大将军卫青名垂青史,唐代武庙配享的古代六十四名将和宋代改编的七十二名将,大将军长平侯卫青都位列其中。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汉朝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七国之乱的主事人是什么结局?
- 11-30 韩信没有接触与指挥过战争,为何能统御汉朝百万雄师?
- 11-30 汉献帝一生可谓命运多舛,为何说他是汉朝最可悲的皇帝?
- 11-30 宦官在汉朝的权势如此之大?只因帝王为了遏制外戚势力
- 11-30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帝国,它是怎么走向灭亡的?
- 11-29 到了汉朝之后,为什么能调动的兵员反而比战国更少了?
- 11-29 在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汉朝究竟富裕到了什么程度?
- 11-29 与唐朝相比,为何还是汉朝女子的幸福指数更高一些?
- 11-29 太上皇的称呼由汉朝开始,历代的太上皇又是如何度过余生?
- 11-29 秦朝不能像此后汉朝那样,一直延续着几百年的国祚?
- 11-29 汉朝能延续四百多年,与这个国家本身的政策有何关系?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