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刘邦在位时的一个政策为后世埋下祸患,文帝景帝束手无策武帝一招化解!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1分类:历史

  刘邦在位时的一个政策为后世埋下祸患,文帝景帝束手无策武帝一招化解!历史屋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我们知道,秦始皇灭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

  地方行政机构,废除了春秋战国时期通行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

  地方共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掌监察事宜。全国最初的设置是三十六个郡,后来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

  这本来是一个极好的政治制度。但是秦王朝还没有享受到这种制度的红利,就二世而亡了。

  三公九卿制

  刘邦建立汉朝后,基本延续了秦始皇创建的的政治体制,只是有了稍微一点的改动。但是就这么稍稍的一改动,却为后世的子孙埋下祸根。

  早在楚汉争霸时期,刘邦为了网罗天下的各股军事力量,好联合起来与项羽争夺天下,曾分封了一批异姓王。他们聚集在汉军的大旗之下,最终帮助刘邦完成帝业。

  所以,汉朝建立以后,刘邦在中央集权制度下,又恢复了秦朝已废除的分封制,采用郡县与封国并行的体制。

  但是时间不久,他又后悔了。他认为异姓王只能利用,不可信任。因此先后以种种借口先后解决了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敖、代相国阳夏侯陈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

  异姓王中唯有长沙王吴芮因势小不构成威胁而得以保存。

  刘邦

  本来铲除对大汉江山有潜在威胁的异姓王之后,趁机完全恢复秦制,那什么后祸都没有了。但刘邦当时脑子没转过这个弯,画蛇添足的开始分封刘氏子侄为同姓王,并与群臣定下白马之盟,即“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她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时也是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由此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吕后临朝,极力培植吕家势力,削除刘家势力,先是杀了刘邦的儿子赵王刘友,后让自己的兄弟做了各地的藩王。这一时期刘姓被压得抬不起头,而吕姓则甚嚣尘上。

  吕后病死之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他们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齐王刘襄为了保卫刘氏江山,他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吕产的兵权,诸吕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被处死,吕氏集团彻底覆灭。

  从刘襄的起兵就可以看出,当时的藩王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实力。

  吕后

  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汉朝进入强盛安定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

  汉文帝时,先后发生了济北王和淮南王的叛变,但随后迅即平灭。针对上述,贾谊上《陈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在封国条件下,不管是刘姓还是异姓王,他们的实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最后都是要威胁中央集权政权的。

  他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即对他们进行分割,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汉文帝虽然很欣赏贾谊的建议,但他对诸侯王始终采取的是以德服人的态度,说白了就是采取的姑息政策,所以只是欣赏,并没有采纳。

  所以,压制诸王这个问题,在他任上没有解决,只是把包袱甩给了他的继任者汉景帝。

  汉文帝

  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但过了几十年,到汉景帝时期,由于国泰民安,所以大批流民还归田园,再加上人口的繁衍,各列侯封国的人口大增,大的已经达到三四万户,具有了相当的实力。

  此时的御史大夫晁错,他摒弃贾谊《治安策》的策略,提出了《削藩策》,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疾风暴雨式的强力手段进行削藩。

  当时的藩王好几辈人所占有的土地和拥有的人口,都属于自己的私产,现在中央要强行剥夺掉,无异于从虎口夺食。

  因此晁错的“削藩策”一出台,立即激起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一些诸侯王的强烈反对。

  最后吴王打出“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串通胶西王昂、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举兵叛乱,形成诸王合力对抗朝廷态势。

  汉景帝

  当时削藩时,汉景帝根本没有意识到会引起这么大的祸乱,立即找晁错商讨解决办法。

  谁知晁错提出这个建议,也是只想到前半截,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后手。此时动乱一出现,他也没了主意。

  在这个紧急状态下提出一个汉景帝无法接受的建议,即让皇帝御驾亲征,而他自己则留在朝堂,保卫京畿。

  汉景帝一看,这是什么对策?这不是让自己以身试险吗?于是听从了袁盎的建议,腰斩了晁错,以恢复藩王故土的办法来换取七国罢兵。

  但此时的吴王联军觉得胜利在望,并不息兵。汉景帝没办法,派太尉周亚夫率 36 将军还击吴楚,并以大将军窦婴率军策应配合。

  晁错被杀,吴王联军“清君侧”的理由不存在了,成了彻底的叛乱行为。所以周亚夫以正义之师打击叛军,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将叛乱彻底平定。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汉景帝趁机将各诸侯王的权利收回中央,又大量裁撤诸侯国的官吏数量,诸侯王不再有享有行政权和司法特权。

  虽然“七王之乱”最终得以解决,但动荡期间朝廷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很昂贵的。

  晁错

  到汉武帝时期,他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

  这么看起来是皇帝厚待藩王的子孙,让每个人都有一块封地,实际上却使每个封国的面积都化整为零。这样裂变的结果,就是过不了几代,每个王的封地就很零碎了,再也没有力量与中央朝廷相抗衡了。

  这是一个很高明的办法,也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七国之乱

  结语:

  同样是削藩,汉景帝和汉武帝因采取的方式不一样,他们的政治手段高下立判。

  汉景帝是用狂风暴雨式的雷霆手段来解决问题的,改革的成本十分昂贵。

  而汉武帝的推恩令,是用的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这个手段的高明之处,在于汉武帝本人是以赏赐的名义来分解诸侯国,这对他的名声不但没有任何影响,反而还赢得了仁政的称赞,而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汉武帝没有动用过任何兵马。

  不光是没有花费什么成本,还赢得了好口碑!可谓是一举多得。

  所以,这么看起来,先不说别的历史贡献,就此一条,汉武帝的历史地位超越他老子,是没有一点疑问了吧?

  汉武帝

  最后的结论:

  现在,我们对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这四位帝王,可以来个最后的评判了。

  刘邦的政治手段是利用自己绝对的威望来行事,他杀伐决断。由于刘邦有善于纳谏的性格,所以他的身边总有智谋之士给他出主意,他一般不会出现关键性的失误。

  汉文帝因为出生卑微,当皇帝具有偶然性,所以他做事比较柔和,有一种得过且过的思想。同时用“休养生息”来治国,虽然没有大的发展,但也出不了大乱子。

  汉景帝由于缺乏政治智谋,做事没有前瞻性。由于自己的优柔寡断,显得自己没有主见,这样很容易被身边的人所左右。当国家出现动乱时,有些顾此失彼。

  汉武帝是个高瞻远瞩的皇帝,他知道在什么事情上要用铁血手段,比方说在对待外戚、对待匈奴上,就十分的果敢。

  但他并不是总用这种强硬手段,有时候做事有相当的灵活性。比方说“推恩令”的实施,既有策略,又有效果,还赢得了好口碑。

  无论智谋也好,还是完成帝业也罢,都具有“千古一帝”的水准。

  所以说,要给他们四个以历史地位排个名次,应该是这样的:

  汉武帝>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

  不知这个排名是否恰如其分?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