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宁愿死也不穿政敌的棉衣?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4分类:历史

  “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宁愿死也不穿政敌的棉衣?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北宋时期的诗坛有一个“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这个诗派尊杜甫为祖,共有二十五人。其中比较有成就的有三人,即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所以后人把他们合称为这个诗派的“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努力在艺术技巧上进行新的探索。

  这里头的陈师道,还是“苏门六君子”之一。

  杜甫

  陈师道出身于仕宦家庭。祖父陈洎,官至三司盐铁副使,赠工部侍郎。父亲陈琪,官至国子博士、通判绛州。陈师道时候,家境衰落。

  落魄到什么地步呢?他养不起一个家,没办法,迫于生计,只好让老婆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和女儿,长期在娘家蹭饭。

  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与傅尧俞、孙觉等,看到一个这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这么的落魄,就极力推荐他,最后到徐州州学当了一名教授。有了这固定的生活来源,才从岳父家把老婆孩子接到徐州,全家人才得以团聚。

  送行

  陈师道穷是穷,但很有文人的节操。苏轼出任杭州太守时,在赴任的途中路过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陈师道一看昔日的恩人来了,特意从徐州跑到商丘去送行。

  但他却不知道,天下有好人,也有坏人。并且当时的朝廷,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苏轼为首的保守派之间的斗争非常的激烈,呈水火不相容之势。

  他这一去会恩人,立刻被同僚中的政敌抓住了把柄,弹劾他“擅离职守”,就这样,好不容易混到的一个固定职业,也给丢掉了。

  陈师道

  公元1091年,苏轼被调往颍州任太守,此时陈师道正巧又在颍州任教授,也就是在此时,他入了苏轼门下,最终成为“苏门六学士”之一。

  当时宋朝政坛王安石和司马光、苏轼等大佬之间的争斗,下面人自然也分成截然相反的两个派别。俗话说,神仙打架,百姓遭殃,的确是这样。

  吏部尚书左丞赵挺之和陈师道是连襟,即他们都是郭概的女婿。但因他是王安石革新派的中坚力量,陈师道对于这个朝廷的四品大员横眉冷对,从来没有过好脸色。

  寒冷

  一日,在冬日里陈师道深夜到郊外的皇家祠堂去守灵,但家里太穷,没有御寒的衣服,老婆心疼他,就回娘家向自己的妹妹借了一件皮衣给他,让他御寒。

  等第二天回来后得知昨天穿的皮衣居然是赵挺之的,顿时犯了神经病,他感觉到自己是受到了侮辱,对老婆大发雷霆:“你难道不知道我不穿他家的衣服吗!”

  公元1102年1月19日,陈师道因为没有御寒的大衣,得病致死。

  陈师道是死了,他觉得是解脱了。但是家徒四壁的,他的家人连安葬他的钱都没有,后来仗着朝廷特赐绢二百匹,这才有了丧葬费。

  这也许就是一个文人的傲骨吧。

  嗟来之食

  结语:中国古代对文人士大夫有很高的道德要求,早在春秋时期,孟子就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观点;到了宋朝,欧阳修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更是把文人的道德情操上升到关系国家兴亡的地步。

  自然,对士大夫进行一些必要的道德要求,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有时候就有些过了,正所谓的物极必反,就是这个意思。

  就像大丈夫“不食嗟来之食”,这就是说骨气高于脸面;还有就是对女性的要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把贞操看得比生命还重。

  这些其实都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提要求的这些人,他们岂不知在不违背根本原则的情况下,生存权是要高于一切的。

  文天祥

  但是陈师道就转不过这个弯。由于政治理念的不同,亲戚之间都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以至于为此而丧命,听来让人觉得惋惜。

  像文天祥这样的,他的死犹如司马迁所说,那是“重于泰山”的,因为他是为民族利益而死的。但是陈师道的死呢?虽然不是“轻如鸿毛”,但至少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其实他的死真是令人惋惜的一件事,小的方面说,他的死是一个家庭的损失,往大里说是“江西诗派”的损失。

  但愿今后再没有这种迂腐之人。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