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北宋太监想争皇权,被宰相吕端看破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6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吕端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诸葛一生惟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这句名言中,同时出现了两位响当当的历史人物。一位是妇孺皆知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他一生处事谨慎,尤其在用兵方面,从不弄险。

  另一位历史人物则是大宋宰相吕端,相对于诸葛亮来说,人们对他的事迹知道得少一点。但伟人能将其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可见其历史影响力之强。

  吕端的一生,都与“糊涂”这个词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他曾因常犯糊涂而备人诟病,却能在皇权交接的关键时刻,以一己之力让北宋第三位皇帝顺利登基,这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波“神操作”。

  一、出身优越,两次“躺枪”

  吕端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曾做过五代时期后晋的兵部侍郎,兄长后来也是宋太祖的亲信,后来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因为有这样好的家庭条件,吕端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纪轻轻就得以受到门荫,成为了后晋的“千牛备身”,即御前侍卫。

  宋朝建立以后,吕端从知县、知州等基层岗位,一路做到了大理寺少卿等京官,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

  宋太宗即位后,其篡位之说甚嚣尘上。面对这种尴尬,他把象征“皇位继承人”的开封府尹一职,让自己的亲弟弟赵廷美来做,以证明确实有一个“兄终弟及”的“金匮之盟”存在,同时又任命吕端为开封府判官。

  太平兴国四年,即公元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想安排赵廷美留守开封,而赵廷美也很想接受这副“重担”。

  作为下属,吕端觉得很有必要提醒一下自己的老板:这副“重担”乃是一个“大坑”。

  他说:“主上栉风沐雨,以申吊伐,王地处亲贤,当表率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宋史·吕端传》)

  这句话意思是说,皇帝都亲自上阵了,您作为他的亲弟弟,却留在家里守着,这不合适吧。

  作为宋太宗来讲,最害怕的就是留一个储君在开封呆着,万一他在前线有什么三长两短,必然会后院起火、江山易主。所以,让赵廷美守家,本身就是试探而已。

  赵廷美果然听了吕端的话,随宋太宗出征,躲过了一劫。但是,该来的还是会来。不久以后,宋太宗还是找到了一个理由,惩戒赵廷美。

  而作为他的下级,吕端竟然主动代其受过,接受了被贬出京城的处分。

  宋太宗对吕端的作为赞赏有加,所以不久又把他提拔到朝廷做官,任右谏议大夫。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宋太宗任其二子赵元僖为开封府尹,成为皇位继承人,而吕端再次出认开封府判官。

  然而,吕端还真是命运多舛,到了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赵元僖却突然暴病而亡。有人将他的死因归结于其妾张氏下毒。宋太宗大怒之下,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吕端再次躺枪,受到了降职处分。

  面对朝廷的追责,吕端不但没有怨言,反而在面见宋太宗时,主动检讨自己两次辅佐开封府不力的过失。

  开封府在宋初是十分敏感的存在,而两任府尹皆不得善终,再加上宋太宗得位不正的传闻,这事就显得更加具有话题性。

  而另宋太宗感到欣慰的是,吕端竟然能两次主动承担责任,一定程度上为自己解了围,分担了舆论压力。

  于是,不久以后,吕端又被高升,提拔为了参知政事。

  对于吕端的这种品格,北宋第一位宰相赵普曾经评价说:“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宋史·吕端传》)

  以赵普来看,吕端得到嘉许,看不见他得意,受到打击,也不见他沮丧,喜怒不形于色,这才是真正做宰相的材料。

  二、小事糊涂,大事谨慎

  吕端当上参知政事后,许多人不服气,私底下对他的议论也很多。

  有人向皇帝打小报告说:吕端平时做事糊里糊涂,根本不配做宰辅大臣。

  而宋太宗却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宋史·吕端传》)

  为了凸显对他的信任,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宋太宗干脆罢免了宰相吕蒙正,任命吕端为独相。年逾花甲的吕端,大器晚成,这才算是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当时,比吕端年轻 20 多岁的寇准是参知政事,是他的副手。

  寇准为人性格刚直,极难相处。为了稳住寇准,吕端便上奏宋太宗,让他们二人轮流值班,分担宰相的权力,遇到难以处理的大事时,再一起到皇帝面前议政。

  宋太宗知道吕端用心良苦,于是准奏,同时还下达一封手谕:“自今中公事必经吕端详的,乃得闻奏。”(《宋史·吕端传》)

  他这是要求宰相府所议一切大事,必须先经吕端斟酌,方可上奏。

  吕端拜相后,其“大事不糊涂”的特点也很快得以显现。

  一日,宋军西北前线奏报抓获了西夏首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召寇准等人商议后,决定将李继迁之母处死。

  吕端听说后,马上指令枢密院暂缓执行,同时急忙去面见宋太宗。

  他向宋太宗讲了项羽抓到了刘邦的父亲,并威胁要当面烹之的故事。当年,面对项羽要煮其父亲刘太公的威胁,刘邦的反应竟然是“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高祖本纪》)。

  在吕端看来,而今李继迁这种人,还不如当年的刘邦呢,怎么可能会就此束手就擒呢?与其将李继迁之母杀掉,使双方怨恨进一步加深,还不如善待之,将其作为自己手里的一张牌,让李继迁投鼠忌器。

  吕端一番话,让宋太宗恍然大悟,更加觉得“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这句评语真是太对了。

  三、力挽狂澜,拥立真宗

  宋太宗之所以提拔吕端为宰相,除了因其为人持重、做事踏实之外,还欲将辅佐太子顺利即位之事相托。

  宋太宗本来有9个儿子,选太子本不是难事。但是,他前面立的两个太子赵元佐和赵元僖,一个疯了,一个暴卒,再立太子之事竟一直悬而未决,直到其晚年,才立第三子赵恒为太子。

  然而,宋太宗为人嫉妒成性,太子赵恒广受臣民爱戴,他都觉得受不了。所以,可想而知,几年之间,太子赵恒并未形成自己的班底。

  但是,在赵元佐的背后,还有一票强大的支持者。其中为首的就是李皇后和大太监王继恩。

  李皇后本身无子,立已经疯了的赵元佐,对她掌握权力最为有利。而大太监王继恩曾经帮助宋太宗成功篡位,并因此得了不少好处,此时他又想故技重施,再扶持一个皇帝上位。

  公元997年三月二十九日,吕端入宫,见宋太宗已经奄奄一息,而其左右只有太监王继恩和李皇后两个人,独不见了太子赵恒。

  吕端见情势不妙,赶紧在自己的笏板上写下了“大渐”二字,命亲信出宫带给赵恒,意在提示他皇帝马上就要驾崩,要马上入宫即位。

  待到宋太宗去世以后,李皇后马上让王继恩通知吕端,商议新君即位之事。

  吕端知道大事不好,他以手里有太宗遗诏为由,将王继恩骗到了一个画阁之中,然后他命人将房门紧锁,严加看管。

  然后,吕端只身来到万岁殿去见李皇后。可怜王继恩心机重重,却被“糊涂”的吕端给算计了。

  李皇后对吕端说:“宫车(宋太宗)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宋史·吕端传》)

  李皇后选择性遗忘了赵恒的太子地位,还搬出了古代“立嗣立长”的原则,言下之意要将“疯王”赵元佐立为皇帝。

  而吕端则一改平日里的“糊涂人”形象,说:“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宋史·吕端传》)

  李皇后听后默然。于是,吕端迎奉赵恒即位。看到坐在龙椅上的赵恒,吕端仍然不放心,他“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

  原来,在皇帝卷帘后,吕端没有马上跪拜,而是走上前去仔细辨认,确认是赵恒本人以后,才率领百官朝拜。

  在老成持重的吕端的辅佐下,宋真宗赵恒才登上了皇位。而这次皇权之争,也因为他的妥善处置,北宋才没有出现“玄武门之变”式的悲剧。

  结语:《道德经》中有句话:“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句话用在吕端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小事面前,吕端能顾全大局、委曲求全,甚至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糊涂;而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却能毫不含糊、旗帜鲜明,不愧为古代名臣之典范。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