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元朝的灭亡真的是因为他治河不利吗 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3分类:历史

  还不知道:元朝真的是因为脱脱治河而灭亡的吗的读者,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脱脱,字大用,蒙古蔑儿乞部人。伯父是元朝大臣伯颜,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即位后任中书右丞相,独秉国政达八年之久,是元末有名的权臣,而脱脱也因此得势。

  少年时代的脱脱就臂力过人,能挽弓一石,是一位显见的将才。他很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要求自己要用儒家标准做人。由此,他立下了"日记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终身"(《元史·脱脱传》)的志向。

  而成年的脱脱在目睹伯颜倒行逆施,势焰熏灼后,深感事态严重,虑一旦事败,伯颜有杀身之祸,自己也会受牵连。所以脱脱就对其父说:"伯父骄纵已甚,万一天子震怒,则吾族赤矣。曷若于未败图之。”

  脱脱也是个行动派,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就马上积极靠近元顺帝。在得到元顺帝的信任后,终于一举打倒了伯颜,自己也得到了接触朝政的机会。不久就接替了伯颜,升任大丞相一职。

  但元末注定是不平静的。

  而据《元史》记载:"至正四年夏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沿河郡邑,如济宁路、曹州、大名路、东平路等所属沿河州县均遭水患。”几十万百姓沦为难民。但元廷对之却是束手无策,以致水势不断北浸。

  到至正八年正月,河水又决,先是淹没济宁路诸地;继而“北侵安山,沦入运河,延袤济南、河间,将隳两漕司盐场,实妨国计。”大有掐断元王朝经济命脉之势。

  关于救灾,元朝大臣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一定要修,另一种认为不能修。主张修的人是担心放任不管会失去民心,引发暴动,从而导致王朝的覆灭;而主张不修的人是深谙元朝的腐败状况,无论政府下多大的力气投资,都会被装进各级官员的口袋里。这样会导致更大民怨,引发民众的暴动和元朝覆灭的危险。由此可知,主张修与不修的两派都是出于忠心,都是出于为元帝国的生死存亡的考虑。

  到了至正八年二月时,元廷于济宁郓城立行都水监,命贾鲁为行都水监使,专治河患。贾鲁经过实地考察、测量地形、绘制地图,提出二策:“其一,议修筑北堤,以制横溃,则用工省;其二,议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使复故道,其功数倍。”

  九年,贾鲁以都漕运使身份再次提出自己的治河主张,并进一步强调"必疏南河,塞北河,修复故道。役不大兴,害不能已"。脱脱当机立断,取其后策,并言"事有难为,犹疾有难治,自古河患即难治之疾也,今我必欲去其疾!"

  但元朝的腐败真的已经烂到了骨子里了,朝廷所发粮款非但不能用到治河上。而且沿线治河官吏更是大肆压榨百姓,使河南等路,民不聊生。

  白莲教主韩山童等则抓住这大好时机,凿好独眼石人一个,预先埋于黄陵岗,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五月初,韩山童与刘福通等在颍州颍上发动起义,元末农民战争爆发。

  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听闻大怒,把脱脱召去,责之曰:"汝尝言天下太平无事,今红军半宇内,丞相以何策待之?"脱脱汗流浃背,一时竟无言以对。

  后来脱脱渐被奸臣排挤,最后竟被贬云南。但一个被贬的脱脱,仍然无法令这些人彻底安心。最终脱脱被他们娇诏毒杀,时年42岁。

  但南方的起义军却是越演越烈。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称帝。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大都(即北京),元顺帝北逃,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之下。

  但后世对脱脱的评价仍然十分之高的,认为脱脱是元朝后期蒙古贵族集团中少见的有见识、有能力的宰相。明代修撰的《元史》本传称他:"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极人臣而不骄,轻货财,远声色,好贤礼士,皆出于天性。至于事君之际,始终不失臣节,虽古之有道之臣,何以过之。"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