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名将窦宪:汉朝最尴尬的权臣,被一篇文章绊倒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3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窦宪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旧大将军位在三公下,置官属依太尉。宪威权震朝庭,公卿希旨,奏宪位次太傅下,三公上。”――《后汉书·窦宪传》
这是史书中对于东汉权臣窦宪擅专的记载,可以看出此时的大将军窦宪,在朝堂之上呼风唤雨非人臣之所及。而窦宪作为大将军,本该位列三公之下,然独掌兵权对三公颐指气使,由是窦太后临朝之故。
背靠内宫,手握重兵又身居高位,随时都可以篡汉自立的窦宪,却在阴沟里翻了船,使整个窦氏集团都被连根拔起。
所谓君以此始必以此终,窦家借后宫之力而崛起,又使窦宪等朝中权臣作威作福,势必要从外朝与内宫一道走向覆灭。而窦氏集团的覆灭过程中,丁鴻的一篇文章居功至伟。
世人常言文以载道,窦宪哪知道文也能杀人!那么这个用一篇文章将窦氏集团绊倒,让窦宪干吃哑巴亏的丁鴻,之前装疯卖傻过的小侯爷,又是何许人也?他一篇论文的背后又隐藏着些什么呢?从其经历之中,便能分析一二。
一、为兄弟可云游四方,为故友能装疯卖傻
首先是出身与众不同,丁鴻出身侯门,其父随光武帝南征北战,受封陵阳候。汉王朝的侯爵非同寻常,无功者不授,可见丁鴻其父之战功,然将领征战四方的条件,莫过于抛妻弃子。丁鴻与其弟丁盛自小便被父亲丟在家中,二人相依为命有着莫名的感情,其父封侯之后丁鴻是为嫡长子,按礼制当袭爵。
然丁鴻疼爱弟弟丁盛已旧,二人又是打小相依为命,身为兄长的丁鴻习惯性把所有好的都留给他。丁父死后,丁鴻上书朝廷自愿让出禄位给予丁盛,却没有得到回复。下定决心的丁鴻随即休书一封赠予丁盛,说自己生患重病不能袭封,准备出去求医问道治疾病,反正你就好好当侯爷别找我了,我死了永归沟壑倒也十分自在。
原文:生不供养,死不饭唅,皇天先祖,并不祐助,身被大病,不任茅士。前上疾状,愿辞爵仲公,章寝不报,迫且当袭封。谨自放弃,逐求良医。如遂不瘳,永归沟壑。
――《东观汉记·丁鴻传》
当时陵阳人知晓小侯爷出走,为的是将荣华富贵都留给自己的弟弟,多称颂丁鴻大义。背负着大义的名声,丁鴻辗转从封地来到东海,碰到了当年一同拜大儒桓荣为师的鲍骏,他乡遇故知岂不美哉!然此刻灰头土脸的丁鴻却不想与他相认,便装疯卖傻起来假装不认识鲍骏。本是旧时好友,此刻丁鴻却假装不认识,这种情况在当时儒学盛行、同门情深的时代很罕见。但丁鴻不认自有其道理,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曰名,丁鴻是为儒生,即便是自小颠沛流离也深受儒家经典熏陶,对于个人之名分尤为看重,可以为之赴汤蹈火。如后世多有儒生以清流自居、以忠臣自号,都为名耳!后世皇帝也多有“彼卖直取名耳”之论断。
第二曰义,“舍生取义”在古代社会,尤其是这些正直的儒生心中,是为至高荣耀。而对于此时的丁鴻来说,自己颠沛流离数载,现如今灰头土脸俨然一副叫花子打扮,怎敢与之相认,给挚友徒增麻烦,此不义之举断然难为丁鴻所容。
第三曰利,丁鴻辞去禄位而离家出走,在朝廷眼里着实可恨。这种情况无疑于在挑战朝廷权威,将皇帝赐予的侯爵私相授受!是对嫡长子继承制、封建礼制的公然挑衅。好友鲍骏,此刻已经入仕,如果两人此刻出现牵连,将会迁怒于鲍骏对他不利!
由此也可以看出丁鴻为人,可谓素有大节。作为丁鴻的故友,鲍骏自然明白他装疯卖傻是为了维护他的名声,也是为了自己的仕途着想。但故友情深,鲍骏怎么会为此,而配合丁鴻假装不认识呢?更何况在鲍骏看来,丁鴻出走不仅仅是自己的义气之举,背后隐藏的是他丁鴻对国家的不忠,对恩师教诲的不尊!
鲍骏大义,拦住他教育了一番,称他是以“家事废国事”,以一己之私罔顾天下。丁鴻闻言惭愧不已,随即就国袭封,开门教授学生。同时,他还留心朝廷大事。至此,那个疯疯癫癫的小侯爷销声匿迹于江湖,而政坛上绊倒窦氏集团的储备军却悄然就位。
二、白虎观御前论经,丁鴻名扬天下
东汉王朝的历史上,虽政治情况不容乐观,但文化发展却是极其迅速,甚至于达到了两汉王朝的小繁荣阶段。汉肃宗便是助力文化发展的一代贤君,肃宗尤爱经学,同时鼓励儒家各派发展。
其时最为著名的,当属“白虎观论经”事件。建初四年封侍中丁鴻为鲁阳乡候不久,肃宗召集丁鴻、广平王刘羡、楼望、成封等等一批官员儒生齐集白虎观,让诸儒生“论定《五经》同异,”这便是东汉王朝的白虎门集会。该集会由皇帝汉肃宗亲自主持,以五官中郎将为主考官出题“问难”(即古时策论),由侍中淳于恭奏报皇帝,此级别不可谓不大。
此次论经,当世名儒云集白虎门,可谓高手如云。但论经之时,就诸儒的解难之论而言,众人皆不如丁鴻,丁鴻以才高八斗、通晓经书、论难清晰明了而著名,诸人感叹殿中第一非丁鴻莫属,皇帝赐钱二十万以奖之。随后丁鴻名扬天下,前来投奔求学者数以千计。
史料记载: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数受赏赐,擢徙校书,遂代成封为少府。门下由是益盛,远方至者数千人。
――《后汉书·卷三十七》
由此,丁鴻在东汉王朝的朝堂之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加之其门生故吏数千,又有名声远播,故而属当时朝堂之上举足轻重之大儒。汉和帝即位拜为太常,后官拜司徒位列三公,其时便是窦太后临朝,窦宪当权把大将军置于三公之上的时期。而这位大儒,也已经逐步投入到了绊倒窦氏集团的战斗之中。
三、天降日食,行于文中,论大将军之过
东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日食期,自光武帝即位以来,便多有日食发生。按照封建迷信的说法,日主君象,日晦暗则君威不振,有权臣临君之意。所以刘秀一朝十分重视谶术,同时刘秀紧攥皇权不容侵犯。而汉和帝年间,便再次出现了日食之象。
和帝少年即位,恰逢窦太后与窦宪临朝弄权,故而契合了封建迷信之君弱臣强的说法,朝中一片议论之声。作为朝堂上的文人代表,又是位列三公的大司徒,丁鴻此时定然要上疏言事。至此,绊倒窦氏集团的一篇论文,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永元四年,丁鴻就述日食为名,批大将军窦宪为实,上书皇帝从日食突发讲起,引经据典尽言大将军窦宪之过。
十日后,汉和帝以鴻为太尉,兼任卫尉屯兵南北二宫,斩杀窦宪爪牙同时收缴大将军印授。风光一时的大将军窦宪瞬间被剥的干干净净,他也由此成为了历史上最尴尬的权臣。
如果说仅是因为丁鴻的一篇论文,汉和帝才处置窦宪,的确很不现实。然丁鴻之论却为早就准备诛灭窦氏集团的汉和帝提供了神学理由,同时让汉和帝下定了最终的决心。汉和帝少年即位,自即位以来便受到窦太后和窦宪两方面的压力,皇权实际上被窦氏集团所左右。
四、和帝早欲除窦宪而后快,丁鴻鸿运当头
权臣当道之世,但凡有朝臣上书言事触及权臣,顷刻之间便会粉身碎骨,在封建王朝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前有赵高指鹿为马分辨朝臣,后有大将军霍光废立皇帝,甚至于最接近东汉王朝的王莽,也是权臣之一。而那些反对权臣的人物,多被诛杀殆尽。此时的丁鴻,上书言事多有触及大将军窦宪之语,如果皇帝软弱无能未能乾刚独断,那么丁鴻必死无疑!
汉和帝乳臭未干,朝中遍布窦家党羽,后宫也是多有太后把持,局势十分紧张。但紧张的局势之下,并非丁鴻一人想绊倒窦家。汉和帝也是其中一位,注意汉和帝是历史上少有的年少且腹黑之帝王。
和帝自少年登基以来,致力于积蓄力量绊倒窦家,准备一举收拾掉窦氏家族。他从身边宦官入手,培植势力并且联系朝臣中所能用者。到丁鴻上书尽言大将军之过时,汉和帝早已准备就绪,只是差个外援和理由。
丁鴻的上书,恰恰满足了汉和帝最后的需要,这才有了封丁鴻为太尉,屯兵南北二宫之事。最终窦氏覆灭 ,丁太尉名扬天下。综合当时的特殊历史情况来看,丁鴻似乎是在玩儿火,但就汉和帝雷厉风行的手段而言,丁鴻定定然是提前与皇帝通了气,且为皇帝之心腹。
结论:
所谓忠义两全者,东汉王朝丁鴻也。疼爱兄弟,愿以爵位相让,致使自己游荡天涯衣食无着,此所谓大义者也。忠于皇帝,不惜犯险上书尽言大将军之过,助皇帝平窦氏家族,此所谓大忠者也。此大忠大义者,唯丁鴻耳!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汉朝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七国之乱的主事人是什么结局?
- 11-30 韩信没有接触与指挥过战争,为何能统御汉朝百万雄师?
- 11-30 汉献帝一生可谓命运多舛,为何说他是汉朝最可悲的皇帝?
- 11-30 宦官在汉朝的权势如此之大?只因帝王为了遏制外戚势力
- 11-30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帝国,它是怎么走向灭亡的?
- 11-29 到了汉朝之后,为什么能调动的兵员反而比战国更少了?
- 11-29 在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汉朝究竟富裕到了什么程度?
- 11-29 与唐朝相比,为何还是汉朝女子的幸福指数更高一些?
- 11-29 太上皇的称呼由汉朝开始,历代的太上皇又是如何度过余生?
- 11-29 秦朝不能像此后汉朝那样,一直延续着几百年的国祚?
- 11-29 汉朝能延续四百多年,与这个国家本身的政策有何关系?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