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章邯有多厉害?大秦最后的猛将,项羽都难胜他!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6分类:历史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屋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章邯,大秦最后的猛将,若不是被赵高逼迫投降,项羽都难胜他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当周文的军队攻破函谷关的时候,秦二世的朝廷还在懵圈。

  之前并非没有收到过关于叛乱的情报,但都被把持朝政的赵高斥为假消息,弃之不信,还把报信人斩了。那之后,自然也没人再敢传递叛乱情况上来了。

  这就导致叛军都杀到家门口了,南北主力军团才接到回京救援的口信。但要指望他们赶到,估计二世的坟头,可以割草了。

  就在这危难之际,大秦最后一位猛人就此登场。他成功阻碍了起义军的闪电作战,之后更是不拘一格的将囚犯编入军队,在骊山山脚大破来犯之敌,把他们赶出了函谷关。并在三个月后,带兵攻破张楚政权的首都,剿灭了陈胜吴广起义军,干掉了势力最强的造反者项梁,成功让大秦又苟延残喘地活了一段时间。

  这位猛人,就是章邯。

  当周文在戏水一侧,观察秦军的布阵后,不由的倒吸一口凉气。具有一定军事才能的他立刻就意识到,对面的主帅不好惹。

  他的判断,一点没错。

  章邯,字少荣,他是在灭韩之战中,因为作战勇猛,才得崭露出头脚。天下统一后,进入政坛,一步步升迁,始皇在位时,便受到重视,被任命为担当宫廷事务的大臣——少府,成为帝国大臣中少壮派人物。

  从后来他一系列表现来看,可以发现他基本继承了战国时期名将白起的作战思路,擅长率先以弱示敌,以守为先,随后秘密筹备军力,再等对方出现疏忽,便以雷霆之势反攻,从而一举克敌。

  靠着这套策略,章邯逐一消灭了周文的军队,陈胜的军队,以及最后还要了项羽的叔父,那位老谋深算的造反者项梁的命。

  周文的部队来到戏水的时候,章邯,正在这里当监工。

  当然,不是一般工程的监工,而是始皇帝坟墓的监工。

  鉴于修筑的工程过于重要,他手上的监军自然也不普通,正而是京畿地区的精锐部队:中尉军。

  中尉军, 顾名思义,是由中尉统领的。中尉的职责,是既负责宫城地区的安全守备,也负责整个首都咸阳的守备,这其中,就包括负责官员府邸的安全。另外,在皇帝出游时,还要充当出行的清道夫。所以,从政治上讲,这个职位同时具有了国家和地方双重身份,因而能位列九卿之一。

  中尉军由两部分军队组成,其中之一为分散于首都内各县的地方军,另一部分则为集中屯驻守于咸阳宫城外的京城卫戍军,约五万人左右,主要由内史征兆服役士兵组成。他们年年冬季在本籍接受军事训练,经选拔编入,服役一年,满期轮换,可以说是精锐中的精锐,帝国武力的象征。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们将在章邯手中,成为决定大秦命运的主要力量。

  戏水这侧,章邯将手下的中尉军,分为五军,排列成前锋三阵,后卫两阵。

  前锋三军,右军依托骊山布阵,呈长方形纵深布阵,约六千人,是一支由弩兵、步兵、车兵构成的主体部队。最前端是三列弩兵横队,接着便是步兵和车兵的混合纵队。车兵身穿铠甲,执矛、戈等长兵器,分骑由四匹马所牵引的战车。步兵,则根据铠甲的厚重程度,分为重装和轻装步兵。方阵的两翼及后侧都设立弩兵,以遏制来自侧翼,以及后方的敌人的攻击。整体上来说,此阵形长兵在前,短兵在后,攻守兼备。

  而左军,依托渭水而立,摆的是左曲阵。这是一个由四个分阵组成的曲尺军阵。由弩兵、车兵、骑兵、步兵混合而成。弩兵阵,包含立式、跪式弩兵332名,成八路纵队排列。弩兵阵后外侧是骑兵阵,战车在前,骑兵跟随其后。战车以三乘为一列,骑兵以四骑为一列。弩兵阵内侧是混和阵,由车兵、骑兵、步兵混合而成长方形军阵。左曲阵阵形复杂,大阵套小阵,四阵组合自如,变化自如,可谓前所未见。

  在左曲阵之后,是中方阵,构成与右阵相似,只是排列从纵向改成横向。

  后卫两军,左翼再摆左曲阵,右翼右方阵,皆充当军团的支援部队。军团的指挥部,就位于左方阵与右方阵的纵深部,处于军团后方。其大营,则位于前锋三军之后,依托后卫军团做移动。

  阵形之内,只见金鼓旗帜变换分明,指挥命令上行下效,行进变化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变化多端,自然就让对岸的周文暗自心惊。

  周文知道,虽然从双方的兵力上来说,己方占据了优势。但由于地形所限,他的部队并不能完全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的战术就变得至关重要。

  经过再三的盘算,周文决定先试探一下再说。于是便率先派出轻锐部队,筑起便桥强渡戏水,由战车打头,步兵跟随,试探冲击秦军前锋三军团的结合部。

  对岸的秦军则放任对方渡河,等待部分敌人渡过戏水时,三军团齐头并进,转换阵形,露出九阵,合拢结合部,准备开始攻击。

  而这套攻击战术,极为先进,在历史上不断变化着模样,反复出现,反复让对方吃下苦头。

  这套战术,如果用当年明月借周星驰的话来称呼,应该叫做“要你命300”战术。

  整个攻击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第一波攻击,是迎着冲过来的对方,由来自队伍最前列弩兵齐射来招呼对方,三轮齐射过后迅速退至两翼,接下来,阵门开启,战车出动,突入敌军军阵,以成建制的队列直接冲击已经挨了一轮箭的,阵形略乱的敌军,步兵则紧跟其后,借机扩大战场。

  而就在两军团陷入肉搏战时,骑兵迅速由两翼扑出,突入半渡的敌军身后,烧断栈桥,隔绝两岸敌军的联系,彻底形成局部优势兵力的格局。

  简而言之,这套战术可以概括成,先是弓箭射,再是战车冲,最后步兵上。各军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始终能占据主动。

  后来的时代里,随着马鞍的完善,战车逐渐被机动性更高,冲击力更强的骑兵取代。再加上火药的发明,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手中,配合着著名的三大营,这套战术就变成了“先用火枪崩,再用骑兵砍,最后步兵上”。靠着这套战术,蒙古人被打的只有招架没有还手,只能臣服。

  而在欧洲,有一个小矮个也沿用了相同的战术,先用大炮轰,然后骑兵砍,最后步兵上,成功威慑住整个欧洲,成就了自己的皇帝之路。对,他就是拿破仑。

  此刻的周文,当然不知道这些事。

  他现在也不在乎这些事,因为他正头疼于收拾他被击溃的部队。

  这是起义军首次被击败,而结果却可能是要命的。因为在这之前,起义军能如此势如破竹,其实也是因为其暴起过于迅速,大秦还没有反应过来,相当于打了个闪电战。一旦进攻速度变慢,就会让大秦缓上一口气,有时间调动资源来对付自己,那结果就难料了。

  周文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没办法,他打不过去。

  那能不能诱使对方过来?

  然而没想到的是,无论耍什么手段,对面却像死了一样,毫无动静。

  直到那一天。对面好像终于耐不住了,开始准备渡河进攻。

  于是周文终于可以呼出一口气,然后,又倒吸了回去。

  因为他发现,对面的阵容,似乎又多了不少人。

  哪来的人呢?

  工地上的人。

  这就是章邯的作战方案里,重要的一步。他非常擅长在平和,乃至弱小的外表下,秘密筹集和运输兵力,几年后的项梁就是被这招废掉的。

  而这次的兵力,更加特殊。是他向朝廷提议,以赦免罪名为条件,将修建陵墓的工人、囚犯编入了军队两翼,从而弥补了己方兵力不足的状况。

  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无论什么时候,指挥官,永远是一个军队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了章邯这样的大将,工人、囚犯立马可以变成极具杀伤力的大军!

  渡过河的章邯,以中尉军为主力,新补充的兵力为侧翼,彻底展开反扑。

  当夜,周文的部队,就败退出了函谷关。章邯重新控制住了大秦的门户。

  两个月后,章邯集结兵力出关,向屯驻于曹阳的周文军发起全面进攻。曹阳一战,周文军再次败退,章邯领军追击,击杀周文,击溃他的部队。随后率军,试图解除吴广军对荣阳四个月的包围。

  章邯用兵,极为谨慎,非常重视后勤保障和粮道——军需辎重只要到位,什么时候,军心都不会大乱——所以他并非直接扑向荣阳,而是绕开荣阳,直奔北部的敖仓。

  敖仓是大秦帝国最大的战略粮食基地,此时被吴广的军队占据。章邯夺回此处,并击败了前来支援的吴广军,奠定了解除荣阳包围战的第一步。

  此后,章邯再率军击败围城军队,和城内守军会师,扫除该地区叛军势力,重新控制住了进入三川地区的门户——荥阳——出了荥阳,一马平川,如此高屋建瓴的地势,是整个秦帝国此时最关键的所在。

  掌控了荥阳,自此便可以以居高临下之势,俯视震撼整个关东地区。

  荥阳地势图:蓝色的线是黄河,黑色的这几条线是一道道大山脉,夹在中间的就是著名的豫西通道。最左边,是战国时代著名嗓子眼,函谷关。

  两个月后,章邯的军队攻占陈县,陈胜为车夫所杀,陈胜吴广起义到此宣告失败。

  此后,章邯领军挥师北上,攻击魏国。同时经过精心的策划,做好了围点打援的准备,成功击退齐楚两国援军,迫使魏王投降。

  但至此之后,却接连为项梁率领的联军击败,一路退守濮阳城。

  被迫退守的章邯终于意识到,对面同样是一支组织严密,战斗力强大的部队,是如今大秦的主要对手,需要集结优势兵力,谨慎作战。

  于是,他再一次龟缩不出,示弱于项梁,结果成功麻痹了他。与此同时,章邯在暗地里通过黄河漕运补充军备军粮,小心翼翼调动河东郡和河内郡秦军沿黄河北岸西行。同时,他奏请朝廷,抽调正在河北攻击赵国的王离军团一部一起南下,渡河攻击楚军。

  二十二年九月,援军如约到达。章邯于是率军自濮阳往定陶一带活动,于夜晚突袭楚军联军。定陶城内秦军,也接应出战。项梁对此毫无知觉,措手不及之下,被秦军击溃,项梁战死。

  这一仗很能彰显章邯的打仗特点:只要出现劣势,马上先避风头,使之骄傲,自己面上装孙子,背地里却在霍霍磨刀,悄悄集中优势兵力,然后突袭,最好夜战。

  总之,凭借着章邯的神武,大秦终于得到喘息的机会,甚至还有了扭转局势的可能。

  只是可惜,最后并没有把握住。

  对章邯来说,之所以没有把握住,有两个原因:

  首先,他遇到了不怕死的超级战神项羽,硬生生用破釜沉舟的奇策,使得楚军士气高昂,击败了章邯的主要援军、由王离统帅的长城北部军团。

  不过,章邯就是章邯,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他仍然可以有序撤退到漳河一带,以三川郡为靠背,利用黄河漕运,就食敖仓,和楚军反复拉锯7个月之久。

  渡过河的项羽,以英布军为先锋,试图寻找章邯主力决战。章邯,则一直坚守不出,有序撤退到河内郡安阳县方面据守。

  对秦军来说,只要河内不丢,那么他们的粮食后勤就有充分的保证,时间一长,等对方粮草不济或者是开始疲惫的时候,他们就有反攻的机会。

  奈何,这时,章邯遇到了第二个麻烦,他的上司李斯在斗争里败给了赵高。完全掌控朝政的赵高,对李斯阵营的章邯就有了想法,不仅减少了支持,还屡次三番派人催促出战。

  这就让章邯头疼不已。而对章邯派出的使者,赵高竟不给见面,还试图劫杀。这更让章邯心惊胆战,又感到心寒不已。

  终于,在赵高的一再逼迫下,无奈的章邯只能选择向联军投降。

  作为一个秦朝老将,这样的选择,是无比痛苦的。曾经的忠诚,曾经的光荣,曾经的骄傲,曾经的意气风发,到了今天,终于要消散在风雨里。

  走出来投降的章邯,是无奈的,是痛苦的。

  他流着泪,向项羽诉说着赵高的无耻,诉说着百年大秦就此的没落。

  投降后,被剥夺军权是想得到的,但令章邯想不到的是,他的20万兵竟被项羽坑杀!

  此事,就此成了章邯的心结。章邯,开始变得不再像章邯,没有了意气风发,没有了他一贯的谨慎稳重。如果不是楚汉再起纷争,他可能早就被历史遗忘了。

  而现实是,他还是让历史再次记住了他,虽然,是用最惨烈的方式。

  楚汉相斗,被项羽安排堵住刘邦大门的章邯,成为第一个被兵仙韩信打击的对象。

  不过,这次,面对韩信军队的多重包围,章邯没有再次选择投降,而是选择了自尽。

  这或许并不是因为汉王刘邦不值得追随,而或许是那20万部下被项羽坑杀后,他的心也早已死了。

  那一个差点救了大秦的章邯,那一个在当时可排第三的名将,先是错投项羽,后又被韩信打败,就这样成为了秦末排名第一第二名将的功名垫脚石,惜哉!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