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晚清名将张曜一个目不识丁的无赖!“目不识丁”成就了他一生的传奇!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31分类:历史

  晚清名将张曜一个目不识丁的无赖!“目不识丁”成就了他一生的传奇!下面历史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首先,他的籍贯就是稀里糊涂的一笔烂账。

  张曜生于1832年。《清史稿》说张曜“其先上虞人,改籍大兴,既,复隶钱塘”,这是说,他本是浙江上虞,后改为大兴,不久又改为钱塘。为什么要改籍贯?语焉不详。《清史稿》是一本官修史书,这种写不清楚一个名人籍贯的情况极为罕见,偏偏张曜就遇到了。

  张曜家庭贫困,没有读书的机会,很小就混迹于市井之间。江浙一带,繁华富庶,赌风极盛,张曜便整天在赌场里讨生活,成了一名无赖泼皮。一天,张曜碰到一名姓陈的亲戚。亲戚恨铁不成钢,劈头盖脸地痛骂了他一通。张曜觉得丢了面子,在这一带混不下去了,就跑到河南固始来投奔姑父蒯贺荪。

  蒯贺荪是固始知县,他知道张曜目不识丁,不堪大用,便没有安排什么差事,只是让他在衙门里吃一碗闲饭。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张曜这辈子就在姑父蒯贺荪的衙门里混下去了。可就在这时候,捻军兴起于河南,来势凶猛,很快就打到固始附近。固始的乡绅们惊慌失措,凑了一笔钱给蒯贺荪,由他出面募集了一支300人的团练。

  队伍拉起了,由谁来领队呢?那时候兵荒马乱,谁都不愿来领队。张曜毛遂自荐,张曜实在找不到人,只好答应了。

  张曜还没带几天队,捻军就冲来了。蒯贺荪惊慌失措,张曜却镇静自若。他提出,这300人太少,不足以防守城池。不如兵行险着,埋伏在城外,奇袭捻军,捻军不知虚实,或会一惊而退,保住固始城的安全。

  蒯贺荪无计可施,只好依言而行。

  当夜,张曜带着300人悄然出城,在三更时分奇袭捻军大营。与此同时,固始城内大张声势,呐喊助威。捻军遭到袭击,不知道清军到底有多少,心慌意乱,败下阵来。

  这时候,僧格林沁亲王正带着他的马队火速来援时,发现清军正追着捻军打。在这之前,可只有捻军追着清军打的份。

  僧格林沁亲王很欣赏张曜。在僧格林沁亲王的推荐下,张曜受赏蓝翎。后来,蒯贺荪转迁到其它地方,张曜补了他的缺,被授为固始知县,步入官场。

  张曜英勇善战,多次击败捻军进攻,官职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历任知州、知府、道台。1861年时,已官至从二品的河南布政使。

  正在此时,御史刘毓楠奏报朝廷,说张曜“目不识丁”,怎么能当掌管一省财政、民政大权的布政使呢?朝廷查明,确有此事,便将张曜由布政使转任总兵。总兵的级别是正二品,高于布政使,但地位远远不如后者,所以张曜很郁闷。

  张曜痛定思痛,开始认真地读书、识字,并镌刻了“目不识丁”4字印章,随身携带,以激励自己勤奋学习。

  经过一番刻苦学习,张曜的学业大有进步,书法写得似模似样。及至后来,他因为军功显赫,再次从武官转为文官,官至山东巡抚。山东没有总督,巡抚与总督平级,再加上兼河道总督、提督等衔,实为从一品。

  这是后话,此处不说。且说张曜还在河南做官时,来了一名很熟悉的人——刘毓楠。刘毓楠任职安徽凤颖道时,被人弹劾,丢了官帽子,灰溜溜地回到河南祥符老家。刘毓楠走投无路之际,居然来讨好张曜。

  大家都以为张曜要好好奚落刘毓楠一番,没想到,张曜热情周到地接待了他,馈赠重礼。不仅如此,张曜每次给刘毓楠写信,都要在末尾钤上一方“目不识丁”小印。

  有人还就此事赋诗一首:“笳鼓归来操锦瑟,铃韬收拾事丹青。河声山色供吟咏,谁谓将军不识丁?”

  朝野内外一时传为佳话。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