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王莽篡汉被所有人支持,为什么最后支持者又倒戈相向?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5分类:历史

  王莽篡汉被所有人支持,为什么最后支持者又倒戈相向?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一、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求贤良。

  彼时,窦太后已经去世一年,放眼天下,再也没有人能阻挡少年天子的野心。

  46岁的董仲舒受到推荐,可以当面向汉武帝讲述自己的主张。他们先后聊了三次,宾主尽欢。

  这几次谈话的内容就是《举贤良对策》。

  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一年是儒家元年。

  从此以后,儒生走上帝国的舞台,开启一系列酷炫的表演,一直到2000年后都霸占C位。

  在汉武帝的计划中,儒生只是理论工作者。

  用文章为皇权加持、到地方去宣传朝廷恩德、然后用儒学教化百姓,让大汉帝国呈现一片和睦气象就好。

  换句话说,他们只是软件和APP。

  至于治国的硬件操作,那是功臣、军人、文法吏等职业人员的工作。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分工不同,对吧。

  可儒生们不是这么想的,他们觉得:

  周朝才是梦幻天堂,那时的一切都是所有人共同所有,没有贫富差距、没有不公现象、没有......什么阴暗面都不存在。

  对于这种想法,军人和酷吏都嗤之以鼻,视之为脑残。

  可儒家就是有市场,毕竟鸡汤最养人。

  在汉武帝去世后,大汉帝国的主线就是文法吏和儒生的斗争史,两条路线一直斗了百年。

  直到王莽篡位,儒生获得全胜。

  胜利,也是终结。

  二、

  儒家想要崛起,有很长的路要走。

  公元前81年,霍光以汉昭帝的名义,召集60多名贤良文学来长安,对汉武帝时期的政策进行了一次大讨论。

  “贤良文学”主张缩小政府的规模,放弃盐、铁等垄断行业,重农抑商让利于民,再次实现文景盛世。

  桑弘羊实名反对。

  他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用强制手段调节社会需求,最终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双方在小小的会议室里互不相让,从2月一直撕逼到7月,“贤良文学”才取得胜利。

  最终,大汉帝国废除了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第二年,桑弘羊也因谋反罪被霍光处死。

  在60多名贤良文学中,有一位学者叫桓宽。

  他回家后,把会议的过程和结论都整理成一本书,起名叫《盐铁论》。

  不论是会议还是《盐铁论》,表面上讨论的是经济问题,但背后却是意识形态的争论。

  桑弘羊是法家,贤良文学是儒家。

  他们争论的焦点远远不止眼前的政策,而是大汉帝国以后的指导权,理论、财富、权力、人事......的命运,都将取决于这次会议。

  这场博弈太大了。

  最终法家失败,儒家取得空前的胜利。

  不过法家和文吏的传统势力很庞大,“盐铁会议”后儒家只是平分半壁江山,想要一统天下,还需要机遇。

  他们的机遇来自几十年后的皇帝父子。

  汉宣帝其实是汉武帝、桑弘羊一脉,他重用酷吏、打击豪强、加强朝廷权威,缔造了大汉最后的辉煌时期。

  可太子却是标准的儒家学子。

  太子对汉宣帝说:“老爸,你的做法太残酷了,不如用儒生吧,以仁义教化天下多好。”

  汉宣帝一听就知道完犊子了。汉朝的制度是霸王道杂之,也就是一手面包一手钢刀,听话的吃面包,不听话的吃钢刀。

  可这个败家子想做温情脉脉的和事佬:

  “哎,乱我家者,太子也。”

  他本来想废掉太子,但一想到曾经和皇后走过的艰苦岁月,还是下不了决心,听天由命吧。

  太子登基后,就是汉元帝。

  在汉元帝的领导下,儒家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儒生认为汉朝虽然强大,但不够完美,他们强调个人道德的力量,反对政府对社会的过度控制,他们希望把政府改造成周朝的模样。

  虽然是脑补出来的周朝盛世。

  但是法家官吏的势力始终存在,他们敢做敢为,不在乎任何道德的束缚,只根据法律的标准行事。

  他们从不谈理想,只做实事。

  按道理说,儒生是很难和法家对抗的,毕竟没有武器嘛,可帝国的民间社会提供了最广阔的市场。

  那些年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耕种一点点田地,本来收入就不多,却要拿出一半来交税,再拿出来年的种子,就剩下一点粮食。

  吃个屁。

  而占据大片田地的豪族,却有免税的特权。

  朝廷官员穷奢极欲、地方官员只知盘剥,外戚、贵族没有前辈的本事,依然霸占朝堂。

  学子如果不行贿、巴结,基本没有入仕渠道。

  除了既得利益集团,所有人都希望有一场变革,来改变现有的一切。

  此时,不论是理论、理想还是操作手册,儒家的一切都特别迷人,所有人都觉得他们是世界的灯塔。

  儒家即将一统天下,只缺一个领袖。

  此时,王莽迎面走来。

  三、

  王莽出身于帝国最有权势的家族。

  他的姑姑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按照汉朝传统,皇太后将享有巨大权威。

  于是,王政君在汉元帝去世后,提拔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其他6个兄弟都被封侯,就连同母异父的弟弟,也做了水衡都尉。

  王氏家族之富贵震动天下。

  虽然王莽的父亲去世早,没有赶上这一波红利,但出生在这个家族,本身就是巨大的胜利。

  更何况,他还是一个标准的儒教徒。

  从小,王莽就跟随名师学习《论语》,学术水平相当高,当一个大学教授或者长江学者基本不在话下。

  他的哥哥早逝,留下妻子和遗腹子。

  王莽谨记“兄友弟恭”的教训,全部接过来,亲自抚养寡嫂和侄子,很快就成为青年道德楷模。

  到叔伯家做客时也恭敬有加,屁股只坐沙发的一半、喝酒碰杯一定要放到最底下、出门会一直退出去......懂礼貌的一塌糊涂。

  不要以为很容易。

  明明有权有势可以飞扬跋扈,却偏偏用最严格的姿态要求自己,怎么可能不让人产生好感。

  王思聪稍微谦逊一点,就能博取很多人的好感,何况是大汉第一家族的王莽。

  人穷的时候,自律不算什么,当他有资本的时候依然自律,才是最大的本事,也最让人崇拜。

  那些年,王莽是国民偶像。

  明明已经封侯,有了固定的丰厚收入,全家却依旧艰苦朴素,妻子连丝绸都舍不得穿,客人都以为是家里的老妈子。

  儿子失手杀死奴婢,在别人家都不算什么。

  奴婢而已,私有财产而已,她的生死和人生都是主人一句话的事,死就死了。大不了暗箱操作一下,给儿子洗白呗。

  王莽不行。

  他一定要逼儿子自杀,以第一家庭的名义,维护法律和道德的权威。

  在我看来:

  王莽不是沽名钓誉的小人,而是时刻以儒家标准要求自己的君子,而这个君子年仅38岁就当了大司马。

  有权势、有信仰、有能力的儒家信徒,太符合帝国儒生的期望了。

  于是,新圣诞生了。

  所以当王莽官场受挫时,就会有无数人出来请愿,把他送回朝廷的权力中心,每次都是如此。

  在当皇帝前,他基本没遇到大困难。

  从朝廷、贵族到乡野,几乎所有人都支持他......虽然贵族和豪强的目的不纯,但儒家信徒是真的希望和王莽一起,建设梦幻中的天国。

  理论中的东西,王莽信吗?

  我觉得,他真的认为自己的信仰是真理,只要把理论落实,就一定能实现人间天国。

  四、

  公元8年,53岁的王莽代汉称帝。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成就,而是天下儒生的胜利。他们用改朝换代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法家宿敌,成功组建了纯儒家政府。

  百年恩怨,到此为止。

  西汉末年是儒家最需要领袖的时候,而王莽生在最有权势的家族,自己又是恪守道德的儒家信徒,可谓风云际会。

  好了,一切都开始吧。

  向天国前进。

  当皇帝的第二年,王莽就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理论依据则是儒家经典。

  首先是最核心的土地问题。

  王莽规定,天下土地和奴婢全部收归国有,不允许私人买卖。八口之家的土地数量不能超过一井,多余的必须充公,由官府重新分配。

  看看名字:井,妥妥的井田制复辟。

  王莽希望用实力让理想落地,从此再没有大富大贵的人家,每个人都能吃饱穿暖,最终达到大同世界。

  可问题来了:

  自己的土地凭什么无偿交给官府,还要免费分给别人......

  豪族用了几代人才积累下如今的家业,您老人家一句话就要拿走,连个招呼都不打,太欺负人了吧。

  再说了,没有土地怎么养活奴婢?

  于是,所有地主都起来反抗王莽,甚至连大臣们也不理解。是啊,不是所有人都为了理想而活,他们追随王莽只是想多捞好处。

  土地公有制让所有人都不满意。

  2年后,王莽取消土地和奴婢政策。

  这下连穷人都不满意了:“说好的分田又反悔了,你丫是个骗子吧。”

  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又失去穷人的支持,王莽和儒生的理想在现实面前,撞的头破血流。

  其次是实行政府专卖制度。

  在“盐铁之议”上,儒家因反对官营而取得胜利,如今又在财政压力和大同理想的驱使下,恢复官营专卖制度。

  可真的很有趣。

  在这项改革中,王莽恢复了平准均输,在长安设立两个市场,派遣官员征收交易税,顺便平抑物价。

  又把盐、铁、酒、铸币全部收归官营,然后向医生、裁缝、渔民等人收税,再加上官府直接放贷,这项改革称为“六莞。”

  可惜的是,这项改革也破产了。

  在汉武帝和桑弘羊时代,朝廷用“以商制商”的策略来推行官营制度。拉拢一部分商人,让他们担任商业官员,打击另一批大商人。

  商人懂得市场经营,也知道对手的软肋,再加上遍布朝野的酷吏,让汉武帝和桑弘羊取得极大成功。

  可王莽是君子,没有这套手段。

  他只是单纯的发布命令,派遣官员去执行,结果就是官员腐败、商业萎靡。到头来,不仅朝廷没有得到财政收入,连所有商人都得罪了。

  更要命的是,货币改革。

  直接说吧,王莽的货币改革就是洗劫民间。

  当然,货币的形式也来自儒家经典:刀币、贝币、龟币、金币、银币、铜币...

  他先后发行了4套货币,每次发行新货币就会规定:可以兑换多少旧货币......相当于一句话就把旧货币贬值几倍到几十倍。

  假如一个人有100旧钱,今天还能买一袋大米,可明天新货币发行后,按照规定的兑换率,只能买一个烧饼。

  缺德不缺德啊。

  币制混乱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当国民经济一片萧条时,王莽想洗劫财富的初衷也成为镜花水月。

  王莽、儒生、纯儒家政府的第一次理想实践,已经彻底失败。

  五、

  网上总有人说,王莽是穿越者。

  其实这个说法最早的起源是胡适:“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

  王莽不是穿越者,只是儒家信徒改革者。

  从汉朝开国起,儒生就谋求参与社会管理,在汉武帝时代获得阶段性进步,在经过盐铁之议、儒法争锋后,终于在西汉末年取得全胜。

  儒家风气养育了王莽,王莽又回报了儒家。

  王莽几乎没有阻力的登上皇位,除了儒生的支持,还有世家门阀的默许。

  汉宣帝口中的“汉家制度”是王霸道杂之,王道负责舆论和教化,霸道则是任用法家酷吏,血腥清理一切不安定因素。

  而地方的豪族、门阀是首当其冲的。

  虽然汉宣帝以后再无雄主,可一旦再出一个生猛皇帝,利用汉朝的权力结构和制度来收拾他们,也是分分钟的事。

  在“汉家制度”的话语体系中,所有豪族都没有丝毫安全感,想要保住自己的家业,最好的办法就是改朝换代。

  而儒家正好是法家酷吏的死敌。

  支持儒家,是豪族、门阀必然的选择。

  所以啊,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切都是基于自身利益的选择,或是现实,或者精神。

  王莽的改朝换代就处于纠结当中。豪族门阀希望支持王莽来保持现状,儒家希望支持王莽来改变世界。

  而王莽选择了后者。

  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儒家的理想太丰满,根本不切实际,可儒生和王莽却死不回头。理想化的改革没有丝毫效果,但伤害了豪族的利益。

  于是,天下皆反。

  有的豪族亲自起兵,而有的豪族选择支持刘姓宗室,大家都在为未来拼命。最终,获得南阳和河北豪族支持的刘秀,成为胜利者。

  当初为王莽唱赞歌的儒生呢?

  又聚集在刘秀麾下,歌颂新的世界。

  他们当初的理想和反叛,又有谁会记得,或者又有谁会提起?

  当然,王莽被杀时依然有千余人追随,他们自愿和皇帝一起赴死。

  他们都是理想的殉道者。

  六、

  历史总是波浪式前进。

  不论是成功或失败,都值得铭记。

  王莽和西汉儒生的理想失败了,但他们用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太理想化的理论根本行不通,想要有所成就,只能立足现实。

  后来的王朝,再也没有纯儒家政府。

  东汉的儒家再也不提什么周政、公有、井田制......虽然时间只过去几十年,但仿佛已经过去几个世纪,那些名字早已被尘土淹没。

  只有走过这条路,并且遭受失败后,世人才知道此路不通。如果从来没有试验过,永远有人不会死心,永远抱有希望。

  他们会说:“如果怎样......”

  王莽改革则把错误的路永远堵死,他和那些儒生用鲜血告诉后人:此路不通,你们不要走。

  在历史长河中,有些事一定要有人去做。

  于是,他们成了失败者、民贼、妄人......被记录在史册,在后人的嘲笑和唾骂声中走过千年。

  但是回头看。

  我们已在失败者的馈赠中走过数千年。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