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陶弘景:茅山道士的始祖,遥控天下的预言家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8分类:历史

  今天历史屋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陶弘景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在讲到南梁的时候,我总爱用《琅琊榜》这部与其有着不少联系的电视剧来作比喻。比如在之前,我们就比较过赤焰军少帅林殊和白袍军主帅陈庆之的异同;而今天,我们则要说说江左盟盟主梅长苏和梁朝另一位名人的相似点了。

  在《琅琊榜》里,江左盟的势力几乎遍及整个大梁江湖,身为盟主的梅长苏也几乎等于控制着整个大梁黑道。而后他又登入庙堂,成为在许多大事上都举足轻重的客卿。等到他协助萧景琰备位东宫以后,一向阴鸷腹黑的梁帝终于动了要杀掉他的心思。

  而在真实的大梁历史上,也确实有一位与梅长苏有一定相似之处、被称为山中宰相的高人,他就是陶弘景。

  与林殊不大一样的是,陶弘景并非出身什么名门望族,虽说姓陶,和陶侃、陶潜也没什么关系。而且由于其父早早就被小妾害死,使得小陶弘景早早成为了孤儿,并且成为了一名不婚主义者。

  尽管早早就失去了父亲,陶弘景却一点也没放松自己的学习。儿时的不幸使得他将一身精力全部放在了对道家文化的研究上,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声名鹊起,被当时已经快要篡位的萧道成聘为家庭教师,成了一等一的红人。

  按理说攀上这根高枝,又成了皇子们的老师,陶弘景应该很富庶才对。但偏偏陶弘景就穷得叮当响,而且还不想给萧道成打工,只想去外地当个县令就行了。当他再三请求都被峻拒以后,陶弘景把自己的官服挂在了大内正门神武门上,递上了第四道辞表。

  闹到了这个地步,萧道成也没办法,只好批准了陶弘景的辞呈。在他临行的时候,京郊的征虏亭停满了前来送行的当朝公卿的香车宝马。自东晋以后,这种满朝名士齐聚一堂的场景,已经近百年未见了。

  出了京城以后,本是地道南京户口的陶弘景没有回到秣陵老家,而是去了京口的句曲山。在这里,他干了一件对日后中国鬼片事业影响很大的事——他把句曲山的名字改成了茅山。

  茅山道术是否真的有那么神奇,笔者没见过,不敢妄言;但隐居于此的陶弘景很神奇,却是见诸于正史的。当然,他的神奇不是捉鬼,而是修仙。

  厌倦了官场的陶弘景隐居于茅山以后,每天所做的就是看书、修道。相比于其他道士来说,陶弘景看得可不止是道家的经典,而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无论是儒释道,还是农学星象、医书历法,他都喜欢看,而且每样看得都很好,甚至还修炼出了预言家的功夫。

  陶弘景的时代,祖冲之的大明历已经开始通行,但是却还没有人指出为什么大明历比之前的历法要好。陶弘景计算出了新老历法之间的误差点,并且将年历又往后推了几十年,在萧衍的大军攻陷建康、派人前来请他出山的时候,将其献给了朝廷。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觉得陶弘景是要重出江湖了,其实不然。尽管陶弘景和萧衍在年轻时就关系很好,但是这并不是打动他出山的理由。将历法献给萧衍,只是对既往两人友谊的体现;而在送出历书以后,陶弘景还是安安静静地隐居在茅山,当他的清闲道士。

  深知陶弘景脾气的萧衍知道请不动这位老友,也不多加刁难;倒是建康的达官贵人知道陶弘景是萧衍的铁哥们儿,隔三差五、逢年过节都要来给他送钱送物。对于这些东西,陶弘景一般都是全部挡回去;实在挡不住的,转手就让徒弟布施给周遭穷人,也算是一件功德。

  当然,茅山不是什么险峰,陶弘景也不可能和尘世完全割裂开。尽管没有请陶弘景出来做官,萧衍却也没怎么放过他,每逢国家有大事踌躇不决的时候,萧衍就会派人疾驰前往茅山,请教陶弘景的建议。而陶弘景的答复也总是能让萧衍茅塞顿开,同时还为自己赢得了一个相当风雅的绰号——山中宰相。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佛事越来越倾心的萧衍对天下的关心越来越少,叨扰陶弘景的频率也越来越低。对于此事,陶弘景丝毫不以为意,因为早在梁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他就在给萧衍的历书上埋了伏笔——

  在这部历书上的农历己巳年、公元549年、后来的梁太清三年,陶弘景用朱笔点了几个点。而在这一年,爆发了南北朝晚期最大的一场动乱——侯景之乱。

  其实侯景之乱爆发的时候,陶弘景早就去世了。而他临死前所作的最后一首诗,也预示着这场浩劫的来临:

  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论空。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

  所谓夷甫、平叔,指的是王衍和何晏,这两个人都是清谈高手,西晋和曹魏的覆灭他俩也难辞其咎;而昭阳殿则是梁宫的正殿,在侯景之乱里成了羯胡侯景的“单于宫”。数年之后,尽如其言。

  当然,说陶弘景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未免太玄;而他有感于当时南梁的风气日益浮夸、从上到下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虚妄因而断言梁朝将亡,则是更有可能的事。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