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李庭芝为什么会拒绝忽必烈和降帝九次招降?原因是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6分类:历史

  对南宋悍将拒绝忽必烈和降帝九次招降,扬州保卫战怒怼元军至死方休 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一片幅员辽阔的土地,既是南宋统治的物质基础,也是保卫南宋政权的屏障。扬州(今江苏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也是淮南的军事重镇;境内有运河勾通江淮,是由淮渡江入浙的要道;蒙古军侵占中原后,更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故在.灭金后不久,蒙古军就向扬州一带作过多次试探性的进攻,但都遭到了抵抗。南宋度宗赵禥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元军攻下襄、樊(今湖北襄樊)。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由左永相伯颜统领,分水陆两路进军,大举东犯,十二月破鄂州(今湖北武昌),次年二月到芜湖(今安徽芜湖),贾似道率精锐七万人和夏贵的水师战船二千多艘迎击,不战而溃。元军乘胜攻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占领镇江(今江苏镇江),进逼扬州。具有反抗侵略传统的扬州军民,在爱国将领李庭芝的领导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扬州保卫战。

  李庭芝(1219-一1276年),字祥甫,是湖北隋县人,生于宋宁宗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从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以后,蒙古军就曾多次向襄、汉一带进行骚扰,隋县也连连受到蒙古军的蹂躏,李庭芝的家庭也屡次外迁避难。理宗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二十二岁的李庭芝,就投奔当时的抗蒙将领四川宣抚使孟珙,参加了抗蒙的斗争。

  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李庭芝知扬州,这是他开始管理扬州事务,接触扬州的人民。但不久,因蒙古军侵入四川,湖北鄂州告急,又调他到峡州(今湖北宜昌境)阻止蒙古军的东下。继任淮南制置的是个昏庸贪利的老官僚,参议官李应庚也是个无能之辈,在大暑中调发两路兵一在淮河南岸修筑南城,兵士中暑死的有几万人。蒙古在山东的守将李璮乘机进攻,占领涟水三城,并渡淮河夺取南城,扬州因之震动。宋朝廷只好调回李庭芝,任为两淮制置司,总管两淮军务。他到扬州后,连继破李璮兵,迫使李璮投降;又把涟水三城的人民迁徙到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今扛苏泰州)之间,以充实人力;又出兵攻破蕲县(今安徽宿县南),杀了蒙古军的守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庭芝第二次到扬州的前夕,扬州遭到了一场大火,官舍民房烧毁殆尽,百姓流离失所,亭户(盐民)不堪贪官的勒索,大多逃亡外地,以繁华著称的扬州,呈现出一片凄凉的景象。

  李庭芝到扬州后,先是发放贷款,给百姓建造房屋,房屋建成后,又免去所贷的款,故一年内官舍民房都建立起来;开凿河道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并疏浚其他运河,既便利了交通,又使亭户无车运的劳苦,免其亭户所欠官税二百余万,使他们得以恢复生产,筑大城包平山堂,开募汴南流民二万人居城中,以加强防守力量;大修学校,以进行教育。因此,流民得以安居,亭户也陆继来归,生产恢复,商业日趋繁荣,淮东地区的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下来,在经济、政治、军事上作了抵抗蒙古军进攻的初步准备。

  度宗赵祺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蒙古军围襄阳,襄阳向朝廷告急,宋廷调李庭芝为京湖制置大使,督师援助襄阳,因贾似道亲信范文虎畏敌不进军,襄阳遂为蒙古军所破。襄阳失守后,李庭芝罢官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不久,淮东制置司印应雷病死,宋廷又起用李庭芝制置两淮,但他请把淮西的军务交给夏贵负责,自己专力事淮东的防务,这是他第三次管理扬州。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李庭芝为加强淮河防务,筑清河口,度宗下诏改为“清河军”(今江苏清江西南),他又建议把他的僚佐陆秀夫升为制置司参议,共商防守大计。宋恭帝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贾似道兵溃于芜湖(今安徽芜湖)后,战将姜才率领其部众投奔李庭芝,这为扬州增添了一支坚强的抗敌力量。这时,元左丞相伯颜驻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阿塔海、董文炳驻在镇江(今江苏镇江),都按兵不动。因为他们深知道,想要直下临安,最好必须拔掉扬州这把“尖刀”。

  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四月,忽必烈命令他的丞相阿术所率军进攻扬州,扬州保卫战从此展开。阿术渡江而北,先攻真州(今江苏仪征),知州苗再成率军与元军战于老鹳嘴(今江苏南京黄天荡南),再成兵败,但真州仍在坚守中,元军派李虎拿着招降榜来到扬州,李庭芝杀了李虎,烧了招降榜,元军总制张俊出战,并拿着孟之缙的信来招降,李庭芝烧了信件,又把张俊等五人在扬州斩首于市,这都坚定了扬州军民抗击元军的信心。

  元军驻瓜州,造楼橹战具,在运河中树立栅木断绝扬州粮运,并进逼扬州。姜才摆了三个孔阵势与阿术战于三里沟,阿术军大败。又战于扬子桥,姜才中了流矢,他拔矢挥刀,向前冲杀,元军望风而退。阿术无奈,又拿出招降的老办法,把在真州附近俘虏的宋将赵淮叫来,许以高官厚禄,要他去招降李庭芝,赵淮假装答应,他到扬州城下,大呼:“李庭芝,是男子就战死,切勿投降!”阿术大怒,杀了赵淮,把他的尸沐丢在江边。阿术久攻扬州不下,乃从瓜州到扬子桥筑长围,东北跨湾头,想长期围困扬州。六月,姜才以两万人,夜攻扬子桥木栅,破阿术军,但在退军途中,被元军打败。

  七月,宋将张世杰等以战船万余艘进抵焦山,援助扬州,但被元军打败。扬州南部遂为元军所控制。李庭芝乃调苗再成战其南,姜才、施中战其中,许文德战其北,对元军进行英勇的抗击迫使忽必烈把他的左丞相相调回大都,面商灭宋策略,改变攻宋的计划。八月,伯颜调元军淮东都元帅字鲁欢,副都元帅阿里伯沿淮水进军,九月,攻破苏北重镇淮安(今江苏淮阴境》,元军乘胜南下,十月,伯颜在扬州湾头召开军事会议,亲授进攻扬州的方略并留孛鲁欢、阿里伯守湾头新堡,对扬州施加军事压力。伯颜亲自率大军渡江,分兵三路进犯临安,扬州陷入重围。只有西北一角可与宝应(今江苏宝应)、高)邮。粮食接济极为困难。冬天,城中粮尽,饿死的人满路。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二月,淮西制里司夏贵以淮西所辖各府、州、军、县投降元朝,从此扬州西部屏障完全丧失。城内的粮食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人们因忍不住饥饿,跳城濠水死的每天有数百人,假若有饿死在路上的,人们就争着上前去,割尸而食。

  这一月,元军进入临安,宋恭帝赵顕和谢太后奉表投降,元军又派使者以宋恭帝赵顕和谢太后的诏书到扬州招降,李庭芝在城上对使者说:“奉诏守城,没有听说以诏谕降”。闰三月,恭帝赵顕、谢太后等南宋皇室被元军俘虏北上,路经瓜州(今江苏扬州南),再一次以诏书谕降,李庭芝不答,下令发弩,射死了一个为敌送命的使臣。李庭芝、姜才和战士们宣誓,要把宋帝和谢太后抢回来。姜才带了四万人,在一个夜里直捣瓜州,战了三个时辰,元军慌忙把宋帝和谢太后弄到远处躲避,姜才追到浦子市,没有夺回“两宫”而退回扬州。这一月,阿术又想出了一个新花招,他把夏贵的降兵赶到扬州城下,想要李庭芝知道淮西已失,扬州没有什么守头了。幕客有从旁探听口气的,李庭芝坚决地回答说:“我有一死而已”!阿术又派人拿着忽必烈(元世祖)的诏书向李庭芝招降,李庭芝开了城门把人放进来,立刻把他杀掉,又在城上对着元军烧毁忽必烈的诏书。这时,泗州、盱眙军等都以粮尽先后降元,扬州越来越孤立。城内的老百姓把仅有的一点米都贡献出来,支持将士们坚守,用完了,文武官吏又拿出了一点米,掺和牛皮等煮给战士们充饥。战士们有杀子而食的,但仍日出苦战。

  阿术在夏贵投降后,为了断绝宝应、高邮的粮道,在扬州西北的丁村树立栅木,派兵把守。但宝应、高邮的广大军民仍然时刻关心着扬州的得失,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把粮食运到扬州近郊,由姜才突围接回。六月的一天,高邮送粮到,姜才率步、骑兵五千人,夜攻丁村栅,姜才兵因久饥力疲,被元兵打败,步兵死更重,阿术又派兵邀击陆路米运,负米支援扬州的士兵被屠杀的有几千人,扬州粮源从此断绝。

  七月,阿术又拿出自以为一定收效的“妙计”请求忽必烈赦免李庭芝烧毁诏书的“罪过”,向李庭芝招降,但守着危城扬州的李庭芝仍然拒绝了。这月益王赵昰在福州当了皇帝,派使臣以少保、左丞相的名义召李庭芝到福州(今福建福州),李庭芝命制置副使朱焕守扬州,并把他和将士们的妻子都留在扬州,表示一定还要回来的决心,他和姜才带七千人突围东走,到泰州(今江苏泰州),阿术军进围泰州,并要李庭芝招降,但仍遭到坚决拒绝。

  不久,朱焕以扬州降元,坚持十七个月的扬州陷入元军手中。阿术把李庭芝和将士们的妻子驱赶到泰州城下。姜才因背上生着大疮,不能战斗,泰州守将孙良臣偷偷打开了北门,迎接元军,叛将曹安国从卧室内把姜才捕住,李庭芝听到城破的消息,跳莲池自杀,因水浅没有死,遂与姜才一同被俘到扬州,同时被害。他们就义的那天,扬州人民,凡是听到这个不幸消息的,都为之下泪。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