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清朝没有宰相 为什么刘罗锅还被成为宰相呢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9分类:历史

  历史屋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宰相刘罗锅,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众所周知,清朝是没有宰相(或丞相)一职的。然而乾隆时期的名臣刘墉(又称刘罗锅),却被后人称为宰相,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后世定义清朝宰相,是以中堂这一称呼来认定的。因为唐、宋置政事堂于中书省内,为宰相处理政务之处,中堂因宰相在中书省内办公而得名,后称宰相亦为中堂。像人们耳熟能详的清朝官员,如康熙时的明珠、索额图,乾隆时的和珅、刘墉,晚晴时的李鸿章、翁同龢,皆称中堂,皆可以称之为宰相。

  清朝什么官员可以称为中堂呢?主要是军机大臣及各殿阁大学士。而要达到这两个晋升条件,首先要是从一品的官员,包括六部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无一例外,都是京官。像将军、提督等从一品外官,是没有资格晋升军机大臣或各殿阁大学士的。

  刘墉是山东诸城,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生于1719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后世小说撰写刘墉天生残疾,是个驼背,这是完全错误的。真实的刘墉身体健康,而且个子很高,只是由于其老是弓着背看书,故家人戏称:“刘罗锅”,被传扬开来。刘墉也并未高中状元,因为刘墉出生相门(乾隆初年宰相),乾隆为了避嫌,将原本列为第一的刘墉往后挪了一下,名列榜眼。

  刘墉为官清廉,又不会阿谀奉承,故仕途并不坦荡,一直在地方上游宦。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刘墉升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调入京城。当时和珅任首席军机大臣,是真正的宰相。刘墉并非如小说上的那样与和珅争斗,而是“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表现出其为人和为官的另一面:面对和珅专宠于乾隆,刘墉只好静默自守,滑稽模棱取容。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墉升任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兼理国子监事务,授内阁学士。直至此时,刘墉方称为中堂,步入宰相之列。

  嘉庆二年(1797年)四月,刘墉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但仍被皇帝指责向来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并称是因为没有其他人了,所以才提拔刘墉。刘墉羞愧难当,上书请辞,不准。

  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刘墉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再次展现出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嘉庆随即处死和珅。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05年1月),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5岁。刘墉可以说是累死在宰相的位子上的。因为嘉庆皇帝一直不准刘墉告老还乡,刘墉去世的当天还去南书房值班。

  朝廷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