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唐太宗为何推到魏征墓碑?两次树立魏征墓碑说明了什么?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8分类:历史

唐太宗为何推到魏征墓碑?两次树立魏征墓碑说明了什么?跟着历史屋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唐太宗。

魏征是历史上著名的直臣,唐太宗李世民则是史上如雷贯耳的明君 ,二人之间的君臣之情一直以来为人所津津乐道并广为传颂。鲜为人知的是,贤臣魏征死后,一直视他为肱骨的唐太宗对他的态度突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一向亲密无间的君臣之间发生了什么,竟让以胸襟开阔驶得楼船、睿智聪查明辨是非著称的李世民前后态度几乎判若两人?

魏征是河北馆陶人(今邢台),自幼父母双亡,只知读书不善经营的他生活贫困潦倒。隋末,天下大乱,这位满腹经纶的书生迫于遍地兵燹、生活无着的困窘,只好出家作了道士。隋大业末年,武阳郡丞元宝藏风闻小道士魏征是个博学多才之人,于是任他为掌文案的书吏。后元宝藏献郡归降瓦岗寨李密,魏征也投笔从戎跟随宝藏加入瓦岗军,被李密委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也就是专管文书卷宗的文职小官。金鳞本非池中物,胸怀大志的魏征岂是甘心一辈子做些抄抄写写琐碎事情的庸人,怎奈不受重视,只好强自忍耐胸中不快,静待时机。瓦岗军击败宇文化及后,王世充率兵进剿,李密不听魏征劝告惨败于王世充之手,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率余部投降正如日中天的原隋太原留守李渊。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魏征随李密一起来到长安,希望有人赏识携拔好一展宏图,谁知因他在瓦岗军中职位太低,轮也难轮到他,很长时间还是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俗话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一次,魏征自告奋勇愿赴河北劝降,被高祖批准。他来到黎阳,这里由原瓦岗二号人物、有勇有谋闻名天下但一直遭李密排挤的徐世勣率兵把守,徐世勣被魏征说服归降唐朝。魏征因说降有功渐获重用,后被太子李建成网罗至麾下,成为东宫中举足轻重的谋士——任太子洗马。

之后,“玄武门事件”突然发生,李世民暗示部将尉迟敬德诛杀自己的亲兄弟太子建成、齐王元吉 。“ 玄武门之变 ” 疑似乃一场事先精心策划的宫廷政变,史家却往往轻描淡写,语焉不详,一笔带过,大多认为是一起“良币取代劣币”的大好事, 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以此事件为起点,也就是说没有“玄武门事变”便没有大唐盛世。身为太子洗马的魏征卷入了建成、元吉与李世民的斗争,气局宏阔的李世民因早就暗自佩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因他是建成心腹而怪罪于他,而且还予以重用,委任他为谏官,并经常命他进内廷询问自己的政事得失。感激涕零的魏征认为自己的人生即将翻开新的篇章,他将唐太宗视为知己之主,他倾心吐胆,竭诚辅佐,达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地步。魏征天性耿直,往往据理力争,从不唯唯诺诺,委曲求全,看太宗脸色说事。唐太宗再英明伟大,也是一个人,人性的弱点他全有,有时他听得不是滋味,表情不悦拉长了脸,魏征愣装没看见还是照直说下去,叫太宗好不尴尬,一时下不了台阶。唐太宗自有过人之处,不但不记魏征的仇,不给他穿小鞋,还逢人便夸他说:“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率真可爱的地方”!魏征劝谏时大胆直言, 且言辞激烈,不管不顾,李世民从谏如流,闻过则喜,成了千古传扬的政坛佳话。当然,不以忠良论功过,魏征极言直谏的底线是对皇权的绝对忠诚,否则李世民怎会如此容忍如此器重他?

不可否认的是,魏征为相期间,为唐朝以及中国历史上著名盛世“贞观之治”作出了很大贡献。贞观七年,为表彰魏征的功绩,太宗下诏封魏征为郑国公。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因病去世。唐太宗闻讯万分悲痛,亲自去他府上吊唁,在封建皇权时代的古代中国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礼遇,足见在太宗心目中魏征之重要。唐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心中对这位骨鲠之臣思念不已,感怀落泪,他对左右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将直言不讳的诤臣魏征比作一面光可鉴人的铜镜,评价不可谓不高,此发自肺腑之言后成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然而,谁也料不到的、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就在魏征死后不久发生了。话说魏征在病中曾经向唐太宗举荐过时任中书侍郎和吏部尚书的杜正伦与侯君集二人,说二人有经天纬地之才,是宰相一职的不二人选。可是魏征死后,杜正伦就因有罪而被罢免,侯君集更是因为参与谋反而被枭首。李世民因魏征是推荐二人的伯乐,开始怀疑魏征这位他一直认为忠贞不二的老实人有结党营私的图谋或嫌疑。

杜侯事件过去不久,太宗又获知魏征曾经把预备呈给自己的谏议拿给身为史官的褚遂良阅览。这不是想青史留名、博取清誉是什么?想不到自己一向倚重,被视作心底无私的贤臣魏征竟是个沽名钓誉之辈,唐太宗越想心中越不高兴。杜侯二人的事是否与魏征有关,因斯人已去,难于求证。即使魏征想博得大名,将谏书给史官看也属小节瑕疵无伤大雅,但似有道德洁癖的唐太宗却不这样想,可谓疑心生暗鬼。早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魏书玉,此时却颇为后悔,于是下旨解除婚约。之后他愈想愈不是滋味,心头一把无明业火按捺不住,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竟然亲手将魏征墓碑砸毁。 中国人讲究人死为大,是所谓盖棺定论也,太宗砸碑之举措使魏征虽盖棺却无法定论,被他一同砸毁的还有二人结下的终身友谊。

那么看似关系密切的君臣二人为何会在阴阳两隔之后反目翻脸呢?

忌惮魏征

魏征是降臣,以敢谏而闻名。李世明是一代明君,以从谏如流而著称。这二人的关系很微妙,并不像外界看到的那般和谐,只是各取所需而已。李世明作为帝王,爱听恭维话和好大喜功也是比较正常的。

唐太宗得到一只鹞鹰,很高兴地逗玩。得知魏征进宫,慌忙将鸟藏在怀中。魏征发现后,故意扯了很久的淡才离去。鹞鹰被闷死了,唐太宗却长舒了一口气。他宁愿失去乐子,也不敢让魏征说他玩物丧志。

唐太宗想进秦岭打猎,准备妥当后却迟迟不出发。魏征询问此事,唐太宗回答:“我是有过这个想法,但又怕你直言劝谏,所以就不想去了。”

魏征有时让唐太宗很丢面子。他对魏征说:“你在大殿上当着百官的面应付一下,私下再提意见不行吗?”魏征说:“不可以,陛下这不是稷、契对待尧、舜的态度”。有次,魏征直谏搞的唐太宗很丢脸,他回宫后气愤的说:“魏征每庭辱我,使我常不得自由,朕早晚杀却此田舍汉。”

唐太宗很是忌惮口无遮拦的魏征。

妄测帝心

魏征请求唐太宗让他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唐太宗询问有何区别?魏征答:“自己收获好名声,侍奉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

换句话说:魏征如果因直谏被杀,就是忠臣,李世民就是暴君。魏征如果因直谏收获美名,成为良臣,李世民就是明君。只有太宗容忍他的直谏,君臣二人才能双赢。

魏征自以为对帝王心理拿捏的很准,得到了免死金牌。却不知唐太宗却因被套路而内心气愤,这也是魏征死后受辱的深层原因。

集团利益冲突

唐朝的史官连司马迁这个太监都不如,魏征将自己直谏奏疏的底稿交给史官,犯了李世民的大忌讳。魏征是山东世族的代表,这和李世民的关陇集团是有矛盾的。

双方的关系很微妙,山东世族瞧不起关陇集团,而关陇集团也一直打压山东世族,甚至想利用他们对战高丽。魏征自小遭受战乱之苦,他反复劝说唐太宗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不要对高丽用兵。在唐太宗看来,魏征是在保护山东世族大家。后来,唐太宗一直找机会削弱山东世族。

魏征不知是想自保,还是想证明自己的清白,竟将劝诫李世民的奏疏底稿全交给史官,这样就算是死,也能青史留名了。

唐太宗亲笔为魏征书写墓碑,又亲自下令推倒。魏征死后第二年,唐太宗终于出兵高丽,结果却是惨败。悔恨交加的唐太宗想起魏征,如果魏征在世,肯定会反对他出兵高丽,那就不会发生这场劳民伤财而徒劳无功的战争。此刻,所有的悔恨都转化成对魏征的思念。

还没回到京城,唐太宗下急诏,命京城的官员为魏征重新树墓,回京后马上召见和奖赏魏征的遗孀和孩子们。唐太宗在魏征死后的态度很值得玩味,但是其作为也不愧是一代明君。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