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多名相,霸气草根宰相奠定大宋百年盛世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48分类:历史
你们知道北宋名相有哪些吗?接下来历史屋小编为您讲解介绍。
北宋的历史,在后世史家的评语中,还有一个通用的正面评价:北宋多名相。
细看整个北宋的政治变迁,这句评语的确丝毫不过分:比起汉唐晚期奸臣扎堆的情景,北宋的相爷,虽然也有一些良莠不齐的人物,但除了晚期极品的宋徽宗年代,绝大多数时期,最坏的角色也造不成大害,破坏力十分有限。至于曹操王莽之流的逆天狠角色,放在宋代更几乎绝迹。
而更彪炳史册的,却是一代代杰出宰相的辉煌业绩。从早期的赵普,到中期的吕端寇准范仲淹,各个政绩彪炳,光辉形象青史留名,流传的诗词篇章甚至名言警句无数,时至今日依然令后人们无比仰慕。北宋的宰相群体,论整体素质,堪称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一批:有文化,有忠诚,有热血,有能力。说是“多名相”,着实不虚。
这种场景的出现,首先是北宋的政治制度设计太聪明:完全文官治国的模式,文官的话语权空前提升,宰相制度的设计也更完备,增加了宰相的人数和权力制衡,确保不会出现一人独大的人物,既提高了文官集团权力,又完全杜绝其挑战皇权的可能。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宋朝文官体系的整个土壤。通过彻底的科举改革,使科举的参与范围最大程度的扩大,比起唐朝勋贵子弟垄断科举名额的场景,北宋的科举录取更公正,甚至最大限度向平民阶层开放,越来越多的草根阶层,可以通过公正的应试,打开通向最高权力的大门。这些更加深味民间疾苦且历经贫寒磨练的新型政治家,必然会在这个平台上,爆发比传统门阀阶层更大的能量。
而北宋名相寇准,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一
拜《杨家将》等民间野史演义所赐,外加当今各类戏说历史的影视剧风靡,寇准的知名度,也相当的高。从平反潘杨案到在杨家府院里背靴子,相关的趣味传说,早就变成了各类文艺桥段,连他在文艺作品里“寇老西儿”的绰号,都被喜闻乐见上千年。
而历史上真实的寇准,和演艺传说里的形象,自然有很多不同。但也有重要两条,是基本相同的:苦出身,能耐强。
寇准的穷苦家事,在演义小说里,早被说得有鼻子有眼,而放在正史中,却有一点出入:他家虽穷,却也是名门:他是陕西渭南人,生于宋初的公元961年,照着家谱记录,远祖在西周的时候就当过官,父亲也在五代后晋年间官至国公。祖上实实在在阔过。
但放在寇准这代,却已破落的不行,虽然家里还有佣人,但穷是实实在在的穷。由于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把儿子拉扯大,就连晚上点灯读书的油钱,都要从牙缝里抠。但还好母亲觉悟高,再穷不能穷教育,硬是咬紧牙关的供。
而寇准的表现,也相当进步,十来岁就是当地有名的神童。十九岁那年,更学出了强大的奇迹:考取了进士。这事放在宋代有多难?宋朝改革科举,虽然录取名额更多,但范围更开放,平民阶层子弟大面积参加,竞争空前激烈。能从这样的千军万马中杀出来,没真能耐是不行的。好多人杀出来的时候,三四十岁都算是青春年华,而脱颖而出的寇准,却只有十九岁。
从那以后,草根寇准的宦海生涯直接启航,而一帆风顺的好日子,更是挡都挡不住。先做巴东知县,又干盐铁判官,等着步步青云,一路升到知枢密院事,也就是国务院副总理时,竟也不过三十一岁,这样的少年得志,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十分稀奇。青年寇准,就如一支新生的黑马股票一样,仕途刷刷的看涨。
之所以如此上涨,首先是领导喜欢。特别是当时的宋太宗,从寇准中进士的时候,就格外留意这个少年人。不止因为这孩子有才,更因为他实在:当时宋太宗喜欢老成持重的干部,亲切会见新科进士的时候,有人就为此提醒寇准,说皇上一旦问你的年龄,你最好多报几岁。没想到寇准立刻正色说:我刚步入仕途就欺骗皇帝,这怎么可以呢?话传到宋太宗耳朵里,立刻龙颜大悦。此后十来年,寇准工作生涯的每一步,都有宋太宗的亲切关照。
而就在这期间,实在寇准的另一样本事,更像独门绝技一样,杀伤力越发强大。这本事照着史书上的话说,叫“临事明敏”。文言文的意思,就是遇事不但明白,反应更极其敏捷快速。是个高效干练的人物。
而对这本事体会最深的,还是一直对寇准亲切关照的宋太宗。因为寇准这项本事,好多次都用到他身上。
最有名的一次,还是寇准二十八岁那年,还在京城做虞部郎中的时候。有次找宋太宗汇报工作,不但说得不合宋太宗意思,而且口气还硬邦邦,又赶上那天宋太宗心情不好,竟气的拂袖而去。没想到寇准的反应更“明敏”,一看宋太宗要走,立刻快步上前,死死拽住宋太宗的衣服不放。差点就跟皇帝闹上全武行。
像这样胆大包天的行为,历史上的直臣都不少干。但干到像寇准这样频繁的,却是十分少见。从来喜欢和皇帝顶牛,皇帝训一句他顶俩句,而且就像个牛皮糖似的,咬上了就甩不掉,不听他把话说完,抽身走人更是休想。这样又倔又轴的讨厌人,放在谁身上都会抓狂。宋太宗本人,更是抓狂的不行,甚至有一次被寇准闹崩溃,忍不住破口大骂说:老鼠家雀都还知道人的心思,你咋就不知道呢?
单论这种直臣作风,历代都不稀罕。放在之后言路风气开放的明代,更大胆的行为也是一把抓。但寇准能这么做,确实非常不凡,首先当时的宋朝,还没到明代那种官员顶牛风气十分泛滥的地步。而且当时执政的宋太宗,更不是个好伺候的人物,一辈子除了文治武功的业绩外,最大的毛病就是小心眼。得罪他的一句话,他通常能记一辈子,就连他的大侄子赵德昭(宋太祖赵匡胤之子),只因高粱河战役后说错一句话,被宋太宗阴测测敲打一句,竟吓得回家就自尽。摊上这样厉害的领导,如果一个劲的顶牛撕咬,倒霉看似早晚的事。
可寇准偏偏创造了奇迹,虽然时常顶牛,闹得领导近乎抓狂,到最后却总能被热情表扬。以宋太宗自己的话说,我有了寇准,就像唐太宗有魏征一样啊。仕途更春风得意,年纪轻轻就当了知枢密院事,后来再次顶牛,终于让宋太宗暴怒,一气贬到青州去做知府。可更奇特的是,寇准前脚刚走,后脚宋太宗就闷闷不乐,而后日夜思念寇准思念的不行,第二年就给召回来官复原职。见了面之后,宋太宗更激动无比,当场拉着寇准撒娇:你咋现在才回来啊!
这位看似不懂事,时常惹宋太宗生气的直臣,却是一个十分受器重,令皇帝时刻离不开的宠臣,寇准凭什么?
除了强大的工作能力外,更重要一条,就是对皇帝心态的巧妙把握。寇准够直,却绝不蠢,性格火爆倔强,却最擅长用简练手段,解决复杂问题,三言两句,就捏住要害。
伺候这位性格阴测的宋太宗,寇准正是如此,一次陪宋太宗和太子拜祖庙,结果被京城百姓围观。太子的人气尤其高,甚至被百姓喊“少年天子”,这下宋太宗吃味了,阴测测的问寇准:大家都喊太子,把我摆哪里?寇准立刻机灵的回答:您选的太子深得民心,这正是国家的福气啊。就这一句话,宋太宗立刻转怒为喜,连自己最爱的犀牛皮腰带,都火速打赏给寇准一条。
正是凭着这如上的能耐,寇准在早年的宦海生涯中,虽也常得罪人,人缘更混得差,经常有人组团说坏话。可官位却蒸蒸日上,是皇帝身边极其重要的人物。
但是距离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宝座,他还总差这么一点。不是皇帝不想用他,而是他的群众关系,确实发展的太差。宋太宗年间的重量级大臣,号称“大事不糊涂”的吕端,对寇准的评价极其精到:性刚自任。有能耐就任性,他一辈子都这样。
也正因这情况,后来宋太宗驾崩,宋真宗赵恒继位,虽然当年寇准对他有回护之功,一登基就升官,兼任了尚书工部侍郎。可做宰相这事,还是十分纠结,轻易没敢让他当。
但这时宋朝的情况,却是不能再纠结了:自从宋太宗雍熙北伐失败后,北方辽国的侵扰越发严重,趁着年轻皇帝宋真宗登基,更凶残到疯狂:双方陆续在边境爆发大规模战斗。到了1004年,北宋更获得确切情报,辽国正在筹划一次空前规模的入侵:国事艰难,皇帝年轻,没个铁腕宰相压阵,朝政真个不行。
于是老宰相毕士安主动提出,提拔寇准为相。如以往一样,这建议提出来,朝野反对声一片,皇帝十分纠结。但毕士安一句话,就压住了所有反对声:今北方未服,若准者正宜用也。形势比人强,他当就他当吧。是年八月,寇准官拜集贤殿大学士,真正成为北宋位极人臣的重量级角色。
宰相位置上,屁股还没坐热。九月刚到,一场大考验便如暴风骤雨:辽国打来了!
二
1004年九月,北宋政府的“老朋友”,辽国萧太后极其子辽圣宗耶律隆绪,以动用20万人的规模,对大宋王朝发动了空前的入侵。
跟以往辽军入侵不同的是,这次辽军入侵,虽然也遭到宋军的顽强阻击,在北宋多处边城碰的头破血流,但却并不像往常那样,遇到伤亡就赶紧跑,相反像疯狂的蛮牛一样,冲起来挡不住,硬是往中原腹地杀,这个城关碰了头,就绕开攻那个,仗着自己骑兵快机动力强,绕过宋军的步兵防线与城池高速南下,很快兵临澶州。很显然是来玩命的。
辽国要玩命,宋朝朝野震动。告急的文书雪片一般飞来,最多的时候一天四五次。年轻皇帝宋真宗急的不行,大臣们更好些乱鼓噪,尤其是宋真宗十分宠爱的俩位年轻干部,王钦若主张迁都金陵,陈尧叟主张迁都四川,总之一个意思:辽军来玩命,能躲咱就先躲躲?
而在这一团乱麻中,冷静的寇准一如既往,再度发现了事情的关键点:辽军看似凶残,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多年以来的边境战争,他从没占大便宜,这次玩命赌一把,其实就是想险中求胜,真要迁都跑路,可就着了他道了。
于是寇准的对策还很快强力执行:正面部署重兵,以澶州为核心,相互依托构筑犄角防线,让你辽国就是再想往南冲,也得冲得头破血流。然后招募民兵,组织游击队,袭击其运输线,让他后勤全断,吃不上喝不上。再组织二线机动兵力随时待命,敌人一旦败退就立刻掩杀。你辽国要玩命,咱就看看谁命硬。
在这些决定有条不紊推行的同时,寇准又拿出了他的杀手锏:劝宋真宗御驾亲征。
这件事在后世,也招尽了非议,好多历史学者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把宋真宗劝上前线,是拿着北宋的国运来赌命。但看看当时情况就知道,在名将李继隆的筹谋下,澶州防线已经固若金汤,本就是个稳赢的仗,宋真宗这时候亲征,既能给年轻的皇帝立威,还能让全军士气大涨,更能震慑得辽军不敢有所动作,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便有提前结束的可能。总之是不征也难输,征了更稳赢,看似疯狂的决定,却浓缩了寇准的深谋远虑。
而为了令宋真宗就范,寇准用尽办法,原本就人缘不好的他,这次更彻底撕破脸:主张迁都的王钦若之流,让他打发到前线去玩命。然后言辞激烈的劝说,终于激起了年轻宋真宗胸中的满腔热血,拍案定下了这抉择:御驾亲征澶州。就这寇准还不放心,又拉上太尉高琼,路上发动士兵喊口号,表达同生共死的信念,就这样连哄带逼,终于劝得宋真宗亲临澶州。
而寇准的苦心没白费,当宋真宗的杏黄大旗出现在澶州城头的时候,整个宋军阵营欢声雷动,战士们高呼呐喊,嗷嗷叫着要在皇帝眼皮底下表现。偏在这时候,辽军也送大礼,辽军主帅萧达凛凑过来侦查,正被宋军的士兵发现,当场弩箭齐发给射成刺猬,硬是当着宋真宗的面,上演了一出击毙辽国元帅的开门红。
这场胜利,更让宋军的战场形势全线飘红,本想赌一把的萧太后母子,这下也彻底撑不住劲。而就在这紧迫的时刻,寇准的表现依然十分明敏,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淡定喝酒,他这一淡定,年轻皇帝也放心,宋朝全军就从容。这场宋辽拉锯二十五年的战争,就这样到了大宋最有利的形势。
撑不住的辽军,只好主动向大宋求和。而后经过使者往来博弈,终于定下了合约:辽国认北宋做大哥,双方结成兄弟之国,北宋每年送辽国三十万银绢做岁币,双方开放边贸,从此和平共处。这个奠定双方百年友好的协议,便是著名的《澶渊之盟》。
当然对和议这事,寇准一开始极为反对,他真正的目标,是想借这个机会,给辽军毁灭性打击。甚至还制定了作战计划,准备借辽军败退的机会大肆追杀,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朝中的主和派也有办法,他们大肆散播谣言,说寇准拥兵自重。这事可敏感了,寇准反应也快,立刻就坡下驴,不再反对议和的事。于是宋辽的和平,也就水到渠成。
对这件盟约,后世的评价也不一。比较贬低的观点是,宋朝在战场形势大好的情况下,放弃了聚歼辽国的机会主动讲和,外加明明打胜仗最后却还赔了钱,实在是太过屈辱。但当时实际情况是,宋辽俩大国实力相当,多年来互有胜负,谁也不能彻底击败对手,长期的战争消耗,换来的只有苦难。和平是最好的选择。而三十万岁币,对于北宋财政来说,更只相当于三个县的税收。最重要一点是,双方开放边贸榷场后,北宋每年从辽国获得滚雪球般的贸易利润,所谓的岁币,后来哪怕增加到五十万,也不过是其中的零头。
而最重要的是,在宋徽宗之前,宋辽双方都忠实执行了这个盟约,更从相互红眼的仇家,变成了实在亲戚。逢年过节都要派使者走动一番,历代君主更是彼此互称兄弟,边境人民更真正获得了和平安乐。所谓“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正是当时宋辽和平的真实写照。金庸先生《天龙八部》里描述的北宋哲宗年间,宋辽士兵相互打草谷的凶残景象,也只有武侠小说里才会有。
这个伟大的和平,正是在寇准的坚持下最终缔造。而且在其核心环节上,寇准更发挥了独门作用:宋朝使者曹利用去谈判前,宋真宗亲自交代底线,只要能不打,每年给他一百万都行。寇准知道后十分生气,又秘密找来曹利用,告诉他钱数要超过三十万,回来我就宰了你。最后的岁币协议,果然被曹利用杀到了三十万。一番威胁杀下来七十万,寇准的砍价水平,不是一般的强。
三
澶渊之盟的实现,令寇准的个人威望,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后来北宋杰出改革家王安石,就曾写诗称赞寇准说:宋朝和辽国的和平欢乐能够一直延续到今天,寇准才是第一功臣啊。
而年轻的宋真宗,对寇准更感激的不行:刚登基就消解了这大祸,把祸害几十年的辽国,收为了自家实在弟弟,花很少一点钱,就了结了无休止的战火。这件事要多合算有多合算,真是寇准的功劳啊。
于是和平以后,宋真宗对寇准,一度也宠的不行。但对这位年轻皇帝,干练的寇准,显然是缺乏了解。至少不如对他父亲宋太宗了解得深。
宋真宗这个人,历史上称为“聪明英悟”之主。比起《杨家将》评书里的糊涂形象来,是个十分精明强干的人物。他在位期间开创的“咸平之治”,以行政高效廉洁著称,当代很多学者也认定,这位看似知名度不高的地方,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会反贪治官的皇帝。
而比起父亲宋太宗来,宋真宗虽然不够阴测,却十分好面子。这也是他性格中最大的缺点。志得意满的寇准,对这条很无视,但新生的宠臣王钦若,却十分重视。正是这条,令王钦若戳中了寇准的漏洞:一次王钦若与宋真宗聊天,说起寇准的功劳,王钦若故作惊讶的说:皇上您难道觉得澶渊之盟有功吗?寇准是拿您当赌注,去和辽国赌博啊。而且您和辽国签的是城下之盟,这是巨大的耻辱啊!
就这一句话,令宋真宗对寇准的印象,顿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虽然宋真宗没毁约,可这条功劳,很快成了他心中巨大的污点。寇准也连带着倒霉,终于在两年以后,被贬到陕州做知州了。
但和过往不同的是,这时的寇准,名声已经满天下。虽然官被贬了,可声望却刷刷看涨。之后的好些年,寇准在河南陕西都做过地方官,每到一处都极受欢迎,甚至就连他的轿子所过之处,也有好多老百姓围观,比今天粉丝看明星还热闹。更翻天的是,每次他的上司来检查工作,对他都客客气气,跟伺候领导似的。大佬就是贬到了基层,依然还是大佬。
这样有滋有味的贬官生活,寇准就这样过了十三年。他卓越的业绩和强大的声望,也令身在地方的他,依然是名震天下的重量级人物。而高层权力的震荡,也终令他再度浮出水面:1019年,朝中政坛新秀丁谓主动邀约,请寇准入朝为相。
丁谓这个人,在宋代既是出名的能人,也是出名的奸人。就能耐说,即使是现代好些工程管理学者,也认定丁谓是这个专业的鼻祖。此人擅长筹算与工程营造,其独特的工程管理理论,对于后世的军事体制改革与水利营造,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就品质说,此人也够奸,最懂审时度势,拉大旗做虎皮。此时他权力扶摇直上,但资历还十分浅薄,要想造势,就要借力,寇准,便是最好的一面大旗。
但他这件事干的太露骨,以至于风声刚放出来,地球人就都知道。好些寇准的好友,更苦口婆心劝寇准别搭理这货。但寇准却还是爽快答应,并在六月启程赴京。
以寇准个人文集里的感慨说,这十三年,表面风光的寇准,其实过的十分不甘。身为一个强硬政治家,他十分怀念往昔大展宏图的岁月,和那些未曾施展的抱负。因此明知是个坑,也要勇敢往里跳。
但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个坑太深,跳进去不但毁的是前途,节操也差点跳碎。
自从回任宰相后,寇准的生活,又重新变得十分风光。特别是新朋友丁谓,对寇准这位老前辈,更是好得没的说:公共场合里十分尊重,甚至有一次宴会上,寇准胡子上沾了汤,丁谓立刻体贴关心,主动帮他擦,因此还诞生了一句俗话:溜须。
但对这殷切关怀,寇准的情绪十分不稳定,当场愤然怒斥,一番激烈批评,让丁谓面子彻底扫地,成了官场笑料。
也许在寇准个人眼里,这样的批评没什么大不了,就算丁谓不高兴,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但性格孤傲的寇准,显然没有料想到晚辈丁谓,到底有多大破坏力。
作为一个既有能耐又有手腕的坏人,丁谓在陷害人的学问上,从来花样百出。照着宋史的说法,从那以后,他就开始处心积虑,要给寇准一个凶残的教训。偏偏天赐良机,正巧宋真宗病重,太子赵祯年纪尚幼,刘皇后蠢蠢欲动,想要把持朝政,于是和丁谓一拍即合,很顺畅的勾成一路。
而寇准显然不是一路,对后宫干政这类事,他素来反对的厉害。但丁谓先下手为强,奏请寇准封为莱国公,等于明升暗降,罢掉了宰相的官职。偏在这时候,与丁谓有仇的太监周怀政图谋发动政变,可这老太监哪是丁谓的对手,反而被丁谓反戈一击,仅用一夜时间就彻底粉碎。而丁谓也借此逮住机会,把寇准也扯进这桩丑闻里,硬说周怀政的作乱,有寇准来搀和,而且作乱的一大目标,就是寇准复相。
这样一闹的后果,比上次罢相还严重,不仅是丢了官位,连寇准一生最骄傲的名节,这次也基本尽毁。浑身长满嘴都说不清楚的寇准,随着宋真宗的驾崩,也被充军到雷州。这在不杀文臣的宋代,算是最残酷的惩罚。
但如当年兵临澶州一样,蒙受冤屈的寇准,一如既往的淡定。在雷州的艰苦生活里,除了刻苦读书外,就是经常和宾客聊天,生活十分轻松愉快,知道的是在充军,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休闲度假。而他这样的良好表现,令很多同僚也十分羞愧,比如大臣李迪,听说了寇准的事情后,竟然要当面痛殴丁谓,而寇准的光辉事迹,也继续在民间风传,当时的宋朝群众们也十分点赞,流传一首著名民谣:欲世之好呼寇老,欲世之宁当去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贯人缘不好的寇准,在对待丁谓这个仇家时,却更有宽大的一面,后来丁谓也垮台倒霉,充军流放正好路过寇准的地盘,听到这消息的寇家亲友门生十分兴奋,打算拦路教训丁谓。寇准知道后急忙阻止,还是平安放丁谓过去。
而在寇准过世时,他的灵柩被送回洛阳安葬,路过湖北的时候,当地人民用竹子插地,上面挂上祭品,表达对这位政治家的缅怀。晚年蒙受奇冤的寇准,有此一幕纪念,应当已无憾。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宋朝为何会出现文人士大夫为主的社会形态呢?
- 11-30 究竟是从几时起,宋朝开始患上了这没救的“软骨症”?
- 11-30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官员的行为,宋朝有怎样的老规矩?
- 11-30 古代没有电灯,古人夜读会不会导致近视呢?
- 11-30 宋朝一直都是“看来富裕”的印象,但为何不去发展军事实力?
- 11-30 对于古代的纳妾制度,即使是宋朝时期为何也觉得贵?
- 11-30 在宋朝300多年的统治中,为何没有皇子及宗室乱政的现象?
- 11-30 在北宋初期,宋朝的耕地面积得到怎样的大幅增加?
- 11-30 为了保证公平与公正,宋朝制定了哪些规范的审判制度?
- 11-30 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建立起怎样的政治制度?
- 11-30 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对饮食有怎样的精致程度?
- 最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