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左侧文字
头部右侧文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正文

洋人攻入北京,慈禧为什么劝咸丰留在北京?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7分类:历史

  你们知道洋人攻入北京,咸丰想逃跑,慈禧为何要苦劝其留京?接下来历史屋小编为您讲解

  十九世纪,对中国人而言,是屈辱的一个世纪。一个最明显的例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短短50年间,大清的首都就被外人不费吹灰之力攻破了两次。

  在中国的历史上,都城失陷,那是要改朝换代的大事。但洋人志不在统治中国,且列强之间有颇多利益上的龃龉,所以北京两次失陷,清朝都只赔款割地而没有亡国。这也导致朝堂之上,许多在位者不但不反省己过,反而沾沾自喜,说大清有“水德”,与洋人不相冲云云。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点之外,两次对外战争还有许多相似之处。清朝的统治者一开始都坚决主战,誓要与洋人拼个你死我活。但阵前失利,敌军进犯京师后,又开始惊慌失措,不顾宗庙陵寝,弃都逃跑。待到洋人在北京城大肆劫掠一番后,再签订城下之盟,割地赔款,屈辱求和。

  并且巧合的是,虽然清朝规定后宫不得干政,但两次皇帝要弃都逃亡时,都有一个妃子跑出来,建议皇帝留在北京。

  在八国联军进犯时,进谏的是珍妃,后来被慈禧太后以抗旨为由,扔进了井里。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皇帝准备逃到承德避暑山庄时,出言劝阻的则是懿贵妃。且这懿贵妃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垂帘听政、权倾天下的慈禧太后。

  关于慈禧劝阻咸丰的记载,出自吴可读《罔极篇》。吴可读曾为清朝言官,最终为同治皇帝立嗣一事尸谏慈禧而自杀,乃一正直果敢之人,其记述或有可采信之处。他在笔记中记录当时事件道:

  “当皇上之将行也,贵妃力阻,言‘皇上在京可以震慑一切,圣驾若行,则恐宗庙无主,恐为夷人蹋毁。昔周室东迁,天子蒙尘,永为后世之羞。今若遽弃京城而去,辱莫甚焉。’”

  若此记载为真,那么慈禧作为一个妇人,对咸丰既能用宗庙陵寝来动之以情,又能用昔年西周东迁的典故来晓之以理,是非常难得的,简直可以用忠君爱国来形容。可惜她的老公咸丰皇帝保命要紧,并未听从慈禧的劝告,开了大清建国以来皇帝弃都逃跑的先例。

  那么,慈禧作为亲历了两次弃都事件的人,为何前一次力主留京,后一次却坚决主张逃跑呢?这主要与两次事件中形势的差异,以及她自己立场的变化有关。

  当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时,她是咸丰皇帝的一个贵妃。咸丰登基,宗室的几个兄弟并不心服,又刚好遇上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忧外患不断。此时咸丰若离京,让能力出众的恭亲王奕訢去与洋人议和,恐生变故。因此她宁愿让咸丰冒一些险,也要留在京城主持大局,防止皇室间再生内乱。

  到后来八国联军进犯,慈禧已经是掌握着大清最高权力的人物,且她还被洋人认为是挑起这场战争的战犯。当矛头指向自己时,慈禧就不愿意再冒这个险了。同时她也不愿意自己逃跑,让光绪留下,以免光绪脱离自己的控制,重新夺回政权。

  而从珍妃提出光绪留京的建议来看,她也是一个和慈禧同样有见识、有野心的人。对想要独揽大权的慈禧而言,是不允许这样的人存在于光绪身边的。因此这懿妃和珍妃虽然经历相似,性格也有所相仿,但时势不同,二人命运即截然相反,实在有值得令人深思之处。



Copyright© 必看网 
本站资源均从互联网上收集,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