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命大臣用什么方法来阻止慈禧垂帘听政?
作者:必看知识点日期:1970-01-01浏览:25分类:历史
为阻止垂帘听政 顾命大臣用了什么方法要挟慈禧?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历史屋小编告诉你。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崩于热河承德避暑山庄。因咸丰只有载淳一个儿子,所以用不上雍正所创的那套秘密立储制度,直接立下遗诏,封6岁的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另外,咸丰还指定了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顾命大臣,并“赞襄一切政务”。
但究竟如何“赞襄一切政务”,之前并没有先例,因而对此有个讨价还价的过程。
对“顾命八大臣”而言,赞襄一切政务,自然是总理一切朝政。但慈禧太后却不愿意让他们独揽大权,便联合慈安太后与八大臣谈判。双方协商的结果,是当皇帝要下发谕旨时,由顾命八大臣拟旨,然后由两宫太后分别在谕旨前后盖上“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圣旨方能生效。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无论用人行政,圣旨都由顾命八大臣拟写,并在两宫太后认可盖章后施行。
表面上看,朝廷下发谕旨的最终决定权在太后手上,但过了不久,慈禧便发现了问题——慈安太后识字不多,而慈禧虽然有帮助咸丰批阅奏章的经验,但政治能力还是相对薄弱。顾命大臣奏什么,她们也只能准什么。
比如,顾命大臣在朝廷重要岗位上安插自己的人马,但只要在文字上做些手脚,就能蒙混过去。慈禧渐渐意识到,再这样下去,自己和慈安将变成顾命八大臣手中的傀儡,因此在暗地里谋划推翻顾命制度,由太后垂帘听政。
由于顾命大臣中的肃顺向来专横跋扈,朝中对其不满的大臣大有人在。因此无需等皇帝梓宫回京,京中便有人提出了太后垂帘听政的建议。首先发难的,便是山东道御史董元醇。
董元醇上疏称:
“现值天下多事之秋,皇帝陛下以冲龄践阼,所赖一切政务,皇太后宵旰思虑,斟酌尽善,此诚国家之福也。臣以为即宜明降谕旨,宣示中外,使海内感知皇上圣躬虽幼,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左右不能干预,庶人心益知敬畏,而文武臣工俱不敢稍肆其蒙蔽之术。”
董元醇这份奏折,讲“文武臣工俱不敢稍肆其蒙蔽之术”,完全是针对八位顾命大臣而说的,但也正中慈禧下怀。所以,当这份奏折送到热河行在后,不出意料地引发了两宫太后与顾命大臣之间的激烈冲突。
先是,两宫太后召见八位顾命大臣,就董元醇所上折子,商讨垂帘之议。但一旦垂帘,相当于收回顾命大臣的一切权力,八位大臣自然不允,当场与太后大声辩驳。此外,他们还写了一份批驳董元醇的谕旨,要两宫太后钤印,结果“非两宫意,抑不下”。两宫太后不肯在谕旨上盖章,双方陷入了僵局。
顾命八大臣这边,为了迫使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太后就范,使出了非常厉害的一招要挟手段。《清史稿》中记载,“载垣、端华等负气不视事。”用《热河密札》中的隐语来说,就是顾命八大臣“搁车”了。
所谓“搁车”,是停车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八位顾命大臣为了要挟太后,决定罢工了。
当时两宫太后预闻政务,必须要通过军机处。当时的五位军机大臣里,有四位在“顾命八大臣”里面,还有一位远在北京。故八大臣“搁车”,相当于剥夺了两宫太后参与政务的权力。最后两宫太后只能乖乖就范,在他们批驳董元醇的谕旨上盖了印,痛斥了董元醇关于太后垂帘的请求。
顾命八大臣以“搁车”二字相要挟,短期内收到了成效,却也因此更加激怒了慈安和慈禧两位太后。
原本两宫太后对八位顾命大臣的看法,慈禧比较反感,而慈安则相对温和,不主张用过激的手段对待咸丰留下的重臣。但经历此事后,慈安对顾命八大臣的看法也有了转变,如王闿运在《祺祥故事》中所记载:“欺我至此,我家独无人在乎?”这成为了后来两宫太后与恭亲王通力合作的导火索,同时也为载垣、端华和肃顺三人日后的悲惨命运埋下了祸根。
上一篇
已经是第一篇了下一篇
学习英语必看的100部美剧,赶快转发收藏吧!
猜你还喜欢
- 03-09 汉武帝既然后悔太子刘据的死 汉武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刘病已
- 11-30 清朝的军队还是比较多的,那绿营兵算是个怎样的兵种?
- 11-30 清朝地方官员有养廉银,那么京城官员也有类似补贴吗?
- 11-30 养廉银作为清朝特有的俸禄制度,它又是怎么创建的?
- 11-30 在中国博大的酒文化中,清朝的皇帝都喜欢喝哪些酒?
- 11-30 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清朝的亲王们有着哪些权利?
- 11-30 中堂最早出现于唐朝,它在清朝时期是什么品级的官员?
- 11-30 清朝很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那么有什么相关教育制度?
- 11-30 清朝给京官的俸禄非常的低,大多数京官如何想着法子捞钱?
- 11-30 鳌拜都为三代清朝帝王出生入死了,为何还认为他是奸臣?
- 11-30 当我们翻开清朝的历史,皇位为何不按照嫡长子继承制?
- 11-30 在嘉庆皇帝接手清朝后,清朝为何一步步走上没落的道路?
- 最近发表